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江蘇建筑職院以專業為紐帶傳承“流動的文化” 讓地方非遺與手藝創新互動起來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2-03-09  閱讀:次   |
42.9K

  “高品質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和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使之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典范”是江蘇省確定的文化發展戰略。在徐州區段上散落的民間藝術的文化明珠,不論是作為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需求,還是作為區域經濟文化需求的內核驅動,都要深刻認識和傳承這“流動的文化”,職業院校藝術設計專業肩負重任。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手工藝,對技藝的原真性和傳承的活態性進行保護,不僅是政府、非遺傳承人的“家事”,更是藝術設計教育工作者的職責。如何針對區域民間文化開展動態跟蹤與編碼梳理,進而統籌、推進運河文化資源的傳承與利用?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產學研培創、校政企”多方聯動,串珠成鏈,把非遺引入校園、植入課堂,為非遺加碼,為經濟賦能,打造了以“非遺文化創意”為特色的藝術設計專業定向,使之與手藝創新互動起來,校地在對接中實現雙贏。

  擷拾非遺文化,構建藝術設計地方性話語體系

  近三年來,江蘇建筑職院組建藝術設計專業團隊,專門針對徐州民間非遺開展了系統的田野調查工作。他們汲取區域文化養分,項目化開展教學實踐,對接專業特色建設,堅實區域人才培養定向,柔性引進非遺傳承人,定期開展“24小時工作坊”,長期堅守形成傳統,逐步打造非遺活化創新的院校品牌。他們讓非遺傳承人成為教育言說者,“手把手”“面對面”地開展現場實作培訓。

  王桂英是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她的剪紙作品是徐州非遺的典型代表,學校“民間剪紙24小時工作坊”定期邀請她深入教學一線,為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傳習剪紙技藝,在弘揚非遺文化的同時,同步實現了專業資源的擴充、特色課程的建設。“古邳藍染技藝”“懷中抱子扇蒲草編織技藝”等非遺項目也定期進入“24小時工作坊”,引發教師、學生以及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熱烈反響。

  非遺民藝承載著民間藝術家、手藝人的智慧,也是區域審美、民俗文化的物化體現,汲取民間文化的生態智慧是教學實踐、活化應用的前提。藝術設計團隊還關注文化的可持續性,結合實踐教學從多邊學科角度活化地方性傳統設計,分別設立教研團隊成立工作室。成立非遺研創中心,聘請地方文化學者馬凱臻主持,非遺研發與創新在學校展開,將非遺民藝審美與技術基因進行梳理編碼,導入教學資源庫,植入實踐教學課堂,引導教師對非遺項目持續關注,豐富設計文化精神內涵,透析設計在物質和非物關系中的角色擔當,建構起蘇北地方性語境下的設計話語體系。

  塑造研創團隊,鏈式思維助推地方文化傳承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中指出,“故步自封、陳陳相因談不上傳承,割斷血脈、憑空虛造不能算創新。要把握傳承和創新的關系,學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文藝創新的重要源泉”。

  為切實推進非遺文化有效傳承創新,江蘇建筑職院分別建立專業工作室,結合專業實踐教學,致力于傳統民藝的文化再生,引導專業教師認領非遺項目,帶領學生長期定向跟蹤,在田野中發現民藝之美,在創新中激發民藝活力。他們積極推進“非遺+”融合藝術創新模式,實現了非遺文化和現代設計教育的深度融合,逐步激發教學主體的文化自覺,助推教師教研有方向、有階梯、有目標,實現了“長鏈式”“多觸點”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

  與此同時,學校組建“專、技”結合的教學團隊,真題真做。工作室教學是一種更加趨近于設計工坊的教學模式,借鑒包豪斯在創立之初倡導的“設計師+工藝師”雙軌制教學理念,設立“大師工作室”,推行非遺傳承人、工藝技能人才的柔性引進,踐行“基礎課程”與“作坊訓練”的雙元制教學,教師、手藝人與學生合力完成創意并實現落地轉化,積極創造條件培育高質量復合型人才,推動區域非遺活態傳承。下邳“懷中抱子扇”省級傳承人楊明新作為“大師工作室”實訓項目的技術指導,全程參與蒲草編織技藝設計轉化,與師生共同協作研發完成了新蒲草編織系列的制作加工,學生與大師的共同作品《雙署名》參加江蘇省紫金獎文創類大賽獲得好評。

  設計賽事助力,積極促成“創新手藝”再回地方鄉土

  《考工記》說,“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秉持“立足徐州、服務江蘇、輻射長三角”的辦學定位,江蘇建筑職院藝術設計專業在服務區域經濟發展上致力研究區域文創產業價值提升與區域非遺項目活化設計研發。

  由于社會的轉型、產品適用度不高、資金配置不精準等原因,許多手藝技能正面臨消失的危險。為此,學校從培養創新型藝術設計人才高度,關注手工藝,促進手工藝的活化與技術傳承。牽頭承辦“紫金獎”文化創意設計大賽徐州分賽(漢文化創意設計大賽),為地方性非遺文創的活化推廣、教學成果的推出努力打造平臺。通過組織、舉辦品牌賽事,把非遺活化成果向社會展示,增強師生的專業自信心。重點推出結合地方性的文創項目與作品,積極推動“創新手藝”反哺地方,使非遺傳承人、手藝人借手藝致富,助力鄉村振興。

  持續多年的地方性田野調研、技藝編碼以及“大師工作坊項目”的推進與踐行,形成學校、企業、教師、工匠、學生“五維一體”的良性運行機制,呈現出以學生“學”為主體,教師出作品、社會經濟提升等共益共生教學新形態。學校藝術設計專業教師的教研和學生的獲獎收益頗豐,學生非遺(剪紙)愛好者董志強的“董家大院——打造非遺IP,助力鄉村振興”項目在第十二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中獲得金獎。地方非遺與手藝創新的互動,助推了校地文化對接,彰顯了高職院校的責任和擔當。

  (作者王儉系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學院院長、中國礦業大學博士生)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