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賓市長寧縣中學校:以身“體”之 以心“驗”之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道德,只有當它被學生自己去追求,獲得親自體驗的時候,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四川省宜賓市長寧縣中學校從學生成長的實際需求出發,積極踐行“德才兼備,文藝并舉”辦學理念,通過課程、文化、活動、實踐、管理、家校協同等六大育人途徑,構建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讓學生獲得有效的實踐體驗、情感體驗和成功體驗,從而真正觸及學生的“道德靈魂”,讓他們做到自主參與、積極體驗、內省感悟、思想升華,最終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
課程體驗重融合
充分發揮課堂主渠道作用,將德育融入到各學科的教學目標中,滲透到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引導學生在學習中成長成才。通過文化、藝體、通用技術等學科知識基礎類課程,加強對學生人文素養、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組織校本選修課、社團、節日課程、研究性學習等能力拓展類課程,加強對學生家國情懷、文化視野、健康體魄、意志品質、審美情趣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培養;開展勞動服務、社會實踐、德育活動等課程,加強對學生遠大理想、責任擔當、傳統美德和健康心理的培養。
文化體驗重熏染
良好的環境是培養學生健康心靈的必要條件。長寧縣中學校從校園文化建設入手,將德育滲透到校園的每一個角落,讓每一棵樹、每一面墻都能發揮育人功能。建筑場館、道路廣場、園林及人文景觀的命名等處處有文化內涵,讓學生踏進校園就能與一草一木、一廊一墻交流對話,在不知不覺中得到熏陶和感染;宣傳欄、墻報、校園廣播等宣傳各類先進典型,時刻提醒學生“榜樣就在你身邊,只要努力就有成功的機會,就會擁有同樣的光榮”;校園內、走廊中、教室里到處都是學生親身參與、親自布置、親手制作的精美作品,置身其中,學生的參與感、獲得感、成就感明顯增強。
活動體驗重過程
活動是學生得以發展、成長的豐厚土壤,長寧縣中學校積極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活動,引導學生學習、體驗和探索,在活動過程中成長。開展國旗下演講活動,包括黨史學習教育系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系列、法治教育系列、勵志好學教育系列、感恩教育系列等內容,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組織志愿者服務隊、文學社、科技創新發明小組、生物興趣小組、國學經典社、籃球協會、愛羽之家等各類社團活動,舉行校園文化藝術節、英語風采大賽、詩歌朗誦比賽、廣播操比賽、紀念“一二·九”演講比賽等各類文藝活動,讓有各種不同興趣愛好的學生都有展示自我的平臺,增強學生的獲得感、成就感和幸福感。
實踐體驗重參與
實踐是認知的基礎,是體驗性學習的基本方式。長寧縣中學校充分利用校內外教育資源,設計開發適合學生的各類主題實踐,讓學生獲得充分的體驗。組織學生到敬老院慰問、到社區參加義務勞動、到烈士陵園祭奠革命先烈等,讓學雷鋒志愿活動成為培育學生奉獻精神的實踐過程;組織學生旁聽庭審現場、參加“模擬法庭大賽”、參觀污水處理廠、參觀本地優質工廠企業等,拓展學生視野,幫助他們樹立更加遠大的人生目標,制訂更加清晰的人生規劃。
管理體驗重規范
自我管理才是更好的管理。自我管理是指學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約束自己、自己激勵自己,最終實現自我奮斗目標的一個過程。長寧縣中學校堅持以生為本,注重德育功能的優化、內化,激勵學生管理自主發生,讓德育成為一種自覺。校團委、學生會、各級部組建各種學生自主管理小組,從學生入學的一刻起,就對其儀容儀表、用餐紀律、衛生習慣、自習紀律、作業完成等進行檢查和評價,引導學生在自我服務中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收獲良好的生活、學習和行為習慣。
協同體驗重聯動
教育不僅是學校的事,還事關家庭和社會,長寧縣中學校積極爭取社會各方的配合和支持,構建完善的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工作網絡,著力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積極爭取家庭、社會共同參與和支持學校德育工作,引導家長注重家教、傳承家風,營造積極向上的家庭育人氛圍;尋求社會資源的支持,搭建社會育人平臺,凈化學生成長環境,助力學生健康成長。
以身“體”之,以心“驗”之,德方成之。長寧縣中學校將高度關注學生的深度參與和實踐感知,繼續完善多渠道、全方位的體驗式德育體系,使學生的德育實踐真正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著力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健全人格,拼搏進取的新時代英才。
(鄭安華 韓露 楊富 張真灶)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