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泰興中等專業學校領航計劃建設成果展示
“匠人之師”揚風帆 再踏層峰辟新天 ——江蘇省泰興中等專業學校領航計劃建設成果展示
站在新時代的起點,職業教育現代化發展被賦予了新的歷史使命,是助力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有生力量,為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人力和技能支撐。
近年來,江蘇省泰興中等專業學校全面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及相關文件精神,緊緊錨定創建“江蘇省領航學校”目標,堅持以生為本、質量至上、服務為要的宗旨,以打造高水平教師隊伍為實施路徑,全力推進領航計劃項目建設,努力將學校打造成區域職教的高地和樣板。學校先后獲得“全國職業教育先進單位”“江蘇省教育先進單位”“江蘇省職業教育技能大賽先進單位”等多項榮譽稱號。
專注于“進”
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
鑒往事,知來者。基于當前職業學校高質量發展大多受制于教師隊伍的職業素養不完備、教育理念不深入、教學設計不精準、專業培訓不系統、專業發展不明確等因素,學校廣泛開展學習調研、政策研究和項目策劃,全力打造一支專兼結合、結構合理的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高素質“雙師型”教師隊伍,提速提質實現新跨越。
重視“雙師型”教師素質提升。學校完善落實《學校“雙師型”教師培養及管理辦法》《學校專業教師到企業實踐鍛煉的有關規定》。建立具有鮮明特色的分層分類的“雙師型”專業教師標準,合理安排各層次“雙師型”教師的數量和比例。對接“1+X”證書制度試點、技能人才和職業教育教學改革需求,組織專業課教師參加分級培訓,遴選優秀“雙師型”教師分批次赴職業教育先進國家和地區研修。加強“雙師型”教師培養的過程管理,將“雙師型”教師培養與專業教師職務職稱評聘、績效獎勵考核相結合。組織教師每年參加省、市、校級技能大賽,以賽促培。分層分類建立“雙師型”教師建設標準,分別建立覆蓋公共課、專業課、實踐課等各類課程的“雙師素質”教師建設標準,專業課“雙師型”教師建設標準和專兼結合“雙師結構”教師隊伍建設標準。
建立“雙師型”教師培養機制。學校采取建機制、搭平臺、進圈子、壓擔子的做法促進“雙師型”教師培養。建機制,即通過建立導師引領、名師激勵制度,完善技能導向與業績導向的聘用、晉升和分配機制,鼓勵教師下企業實踐,提升教師職業素質;搭平臺,即通過建立大師工作室、校企合作建立研發機構等,為教師搭建產學研實踐平臺,提高教師研發和實踐能力;進圈子,即用政策和機制引導專業教師進“行業圈子”“職教圈子”和“學術圈子”,使教師在“三個圈子”中磨煉成長為本專業的“專家型”人才;壓擔子,即把科研和為行業企業提供技術咨詢、培訓服務等列入考核指標,鼓勵教師在為行業企業服務中提高職業能力。
打造高層次“雙師型”人才隊伍。培養一批以“六個一”為目標的高水平專業(學科)帶頭人。“六個一”即組建教師團隊一支,在市級以上主管部門或主管部門下屬的教研機構組織的教研活動中開設公開課或講座不少于一節(次),每學期發表高質量論文不少于一篇,完成或申報主持省級課題一項,本人或指導教師(學生)獲得省級以上課堂教學大賽或技能大賽一等獎一次,每學年參與企業技術改革項目或個人獲得專利項目不少于一項。以專業(學科)帶頭人培養推動教師團隊建設,培養高水平專業(學科)帶頭人8人以上,力爭建設一個以上省級“雙師型”名師工作室或“一體化”名師工作室。
學校與江蘇大學、江蘇理工學院簽訂了教師培訓協議,并組織團隊領銜人及骨干成員139名進行培訓;安排166人次專業課教師下企業頂崗實踐;組織30名學校管理干部參加國家教育行政學院舉辦的“聚焦‘三教’改革、助推院校發展”專題網絡培訓;遴選68名骨干教師參加省培、國培計劃,組織16名專業骨干教師去企業培訓;組織10名專業課教師參加“1+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師資培訓。
著眼于“新”
實施青年教師導師制
青年教師是推動學校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蓄水池”。為了加快青年教師成長,全面提高青年教師教育教學水平和教科研能力,學校推出青年教師導師制度,在工作中對他們進行“傳、幫、帶”,促進青年教師思想道德素養、業務能力、專業水平的提升。
“傳”師德,提升青年教師政治素養。發揮“導師”教師黨員先鋒模范作用,負責對青年教師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不斷提高青年教師政治素養,提高職業道德水平,爭做“四有”好老師;強化青年教師團隊干事凝聚力,營造和諧發展的團隊氛圍;在合作研究中提高青年教師的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
“幫”育人,提高青年教師綜合素質。在課程建設上,幫助構建以“崗位需求”為依據、以“職業活動”為主線、以“職業能力”為核心的“模塊化”課程。幫助制定切合企業崗位需求的教學基本規范。幫助青年教師熟悉開發活頁式、工作手冊式融媒體教材。在課堂變革上,聚焦“職教高考”,實施行動導向教學,探索“文化素質+職業技能”人才培養新方法。激發青年教師參與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教學大賽等的熱情。在專業成長上,加大與高等院校、規模企業合作力度,簽訂職業學校教師培訓協議,建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新制定多項教師培養制度,加大對青年教師人才培養的力度。
“帶”教學,增強青年教師職業技能。導師對青年教師的教學方法、講課技巧等進行指導;帶領青年教師參加教學研究、科學研究和研究生培養等工作,提高青年教師教學研究和科學研究能力,并在導師指導下完成隨班聽課、課后輔導、試講、輔助實驗指導、參與教學研究和科學研究等內容。不僅如此,學校還建立“中青年教師講堂”和開辟“中青年教師教研沙龍”專用場地,通過跟崗訪學、頂崗實踐等方式,重點培訓青年骨干教師,在青年教師群體中樹立榜樣,實現了以“導”帶“新”、以“新”帶“新”的良性循環,有效提高了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
致力于“融”
拓寬人才引進路徑
人才是實現學校高質量發展的原動力。學校根據泰興市“1+5+N”經濟發展新格局,開展多層次的線下校企資源實體對接活動,實現園區、學校、企業多方對接服務,實現校企深度融合,針對企業優秀人才的引進制定了一系列措施。
在人才引進模式上做到“三化”:一是職業教育學院化。推行“園區+行業+企業+學校”合作機制,整合學校教學資源,推動校企共建共管以企業人才為教學中心的企業學院,延伸職業學校辦學空間,拓展培養高技能人才的新途徑、新模式。二是科研成果產業化。擺脫靠規模上效益的思維定式和路徑依賴,優先在高端產業急需領域、新技術革命領域布局,優化學校人才供給和企業人才需求匹配度。三是辦學效益社會化。積極與優質企業開展雙多邊技術協作,共建技術技能創新平臺,服務地方中小微企業技術升級和產品研發。
在人才專業選擇上做到“三促”:一是選擇處于市場前沿專業的企業人才。在專業的適應性、吻合度、前瞻性等方面能更好地服務職業學校和實現更高質量充分就業。二是選擇處于新興專業的企業人才。優先發展一批新興專業(如新能源、生物技術、人工智能等),引進更多緊缺的、符合市場需求的企業人才,形成緊密對接產業鏈、創新鏈的專業體系。三是選擇在某一領域“名專強”的專業企業人才。圍繞本土特色發展,引進數控、建筑、化工、機械等名專業的企業優秀人才,促進職業學校教學能力的提升。
通過“三化”“三促”相關措施,不僅拓寬了學校人才引進路徑,還為學校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這體現在育人方式方面,構建了“1233+N”現代學徒制實施模式;在教學模式方面,創新了以“崗位需求”為依據、以“職業活動”為主線、以“職業能力”為核心的“模塊化”課程;在培優方面,校企雙方在專業建設、職業培訓、科技開發等方面開展實質性合作,建立實訓基地與產業學院,為培養技能型人才夯實了根基。
聚焦于“蓄”
打造高質量教學創新團隊
打造創新型教學團隊不僅是當前高質量發展中的緊迫任務、薄弱環節,也是學校發展的根本動力。近年來,學校著眼于教學創新團隊的整體規劃和建設布局,有序開展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工作,打造了一支師德師風高尚、結構科學合理、負責人能力突出、教學改革基礎良好、專業特色優勢明顯、保障措施完善健全的優秀團隊。
科學制定教師發展規劃。學校教師教學創新團隊成員推薦培養采取“積極宣傳、個人申報、評審推薦、逐級上報”的辦法,遴選遵循師德師風優先、育人實績優先、吃苦奉獻優先、發展潛力優先的原則。
完善教師發展評價機制。對培育對象的教師授課質量、教學效果反饋、教學研究成果、師德師風評價等進行密切跟蹤,委托第三方組織專家評審,并進行一個培養周期的動態評估考核,引領其在教學內容及方法手段上進行改革,創新課程教材體系和教學模式,給予政策支持和經費支持。
實現教學能力精準定位。學校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在建設過程中建立了“人文課程與專業課程并重、專業理論課程與專業技能課程并重、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并重”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開展了多種形式的教育教學活動,培養了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
優化教師團隊發展方案。一是團隊負責人應是具有相關專業背景和豐富企業實踐經歷(經驗)的專業帶頭人;二是制定國內一流、對標國際的團隊建設方案,建立健全團隊管理制度,落實團隊工作責任制;三是支持團隊學校成員定期到企業實踐,學習專業領域先進技術;四是支持團隊企業成員兼職任教,促進專業建設和教育教學等方面水平提升;五是明確團隊成員職責分工,全員參與專業建設全過程,分工協作進行模塊化教學;六是組織教學創新團隊骨干成員分批次、成建制赴職業教育先進國家和地區研修訪學;七是以創建“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等為抓手,強化教師團隊建設。
截至目前,學校已建成泰州市級教學創新團隊4支(曹榮軍、丁九峰、陳愛午、朱磊明),組建校級教學團隊18支、技能大師工作室13個,確定省級教學團隊培養對象3個、市級教學團隊培養對象3個、高水平專業帶頭人培養對象3人。
質勝于華,行勝于言。江蘇省泰興中等專業學校堅持以問題為導向,深入探究新時代職業學校教師所必備的能力,以破解難題的“力度”提升發展的“高度”,鍛造“匠人之師”,為實現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奠基。
(何晨陽 蘇輝 石衛國)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