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廣西南寧橫州市職業技術學校:匠心育人鑄輝煌 砥礪前行譜新篇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2-03-10  閱讀:次   |
42.9K

  “茉莉一如知我意,并從軒外送香來。”500多年前,廣西橫州大地即已“茉莉甚廣,有以之編籬者,四時常花”,如今更是“全球10朵茉莉花,6朵來自廣西橫州”,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茉莉花都”。在這座花香四溢的小城中,廣西南寧橫州市職業技術學校搶抓機遇謀發展,奮楫篤行創一流,奮力譜寫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新篇。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職業教育前途廣闊、大有可為。近年來,橫州市職業技術學校緊緊圍繞自治區鄉村振興戰略部署和“教育強縣”目標,主動適應地方經濟發展需求,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著力打造農村特色職業教育品牌,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內涵式高質量發展之路,為當地鄉村振興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撐,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學校先后獲得了國家重點中等職業學校、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廣西“五星級”中等職業學校等一系列榮譽。

  構建育訓平臺

  五方聯動育人

  為增強學校育人實效,學校以形成廣泛的育人合力為目標進行了積極探索,逐步構建起一個政府部門、學校、行業、企業、鄉村“五方聯動”的協同育人機制,為鄉村產業發展培育了大批高素質人才。

  政府部門推動。近年來,橫州市政府部門始終把職業教育作為重點工作來抓,納入全市發展總體規劃,制定了《橫縣教育強縣三年行動方案》等政策,提出“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工作目標,并投入大量真金白銀予以支持。2018年以來,學校先后投入5000多萬元改善辦學條件,為學校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學校主導。學校充分發揮自身作為職業教育核心樞紐的作用,積極與政府部門、行業、企業、鄉村合作共商人才培養方案,共建符合鄉村產業發展需要的課程體系,共創綜合性育人培訓基地,共培高素質“雙師”教學團隊,充分挖掘了不同主體的育人潛能。

  行業指導。學校與廣西茶業職業教育集團教學指導委員會、廣西農業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廣西電子商務協會等行業協會互動對接,在行業指導下協調開展人才需求預測、職業技能鑒定等工作,有效激發了職業教育辦學活力。

  企業合作。學校主動對接各類企業,打造高品質實訓基地,在課程共建、師資互派、技能培養等方面開展長期深入合作,建立起校企共育共訓的長效合作機制,切實提高了學生的專業技能水平。

  鄉村參與。學校與小康茶葉種植、六景鎮崇針凌家庭農場、六景仁和村等多家專業合作社開展了深入合作,將鄉村力量積極引入學校育人體系,為涉農專業人才培養提供了更加優質的師資和更加多樣的實踐基地,為鄉村振興培育了大量對口專業人才。

  堅持引育結合

  打造“雙師”團隊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素質的提升是教育質量提升的前提和基礎。近年來,學校多措并舉,逐步打造出一支師德高尚、技藝精湛、專兼結合、充滿活力的高素質“雙師型”教師隊伍,為學校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撐。

  加強人才引進。與高校、企業合作,充分利用市教育和人社等部門組建的引才平臺,通過公開招考、高校招聘、企業引進等方式,補充職業教育師資力量。2018年以來,學校從本科院校引入補充師資43人,從企業引入高級技能人才或行業中高級專業技術人才33人,全校生師比例日趨合理,“雙師型”教師比例達56.2%。

  加強師資培訓。依托校企合作平臺,健全校企師資互派工作機制,利用學生頂崗實習工作的時機,有計劃地組織專業教師入駐企業參與生產管理及技術攻關等工作,構建“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體系,不斷提升教師教學水平和實踐能力。此外,學校還注重以名師為核心,打造教師學習共同體,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以賽促建,強化教師技能水平。教師教學能力是教師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必須具備的職業技能,是打造高質量教育的關鍵。學校不僅每年定期在校內開展各類教師技能大賽,還積極鼓勵教師參加校外各級教學能力比賽,以賽促建,強化教師技能水平。2020年,學校鄧群星、麥秀芬、夏彬、周培成4位教師榮獲“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教學能力比賽”一等獎,這是學校教師專業技能水平提升的一個顯著縮影。

  以研促建,提升教師科研水平。“教而不研則淺,研而不教則空”,課題研究不僅是教育科研的重要載體,更是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有效途徑。多年來,學校十分注重加強教師科研團隊建設,科研工作始終走在全區同類學校前列,僅2021學年,學校就有6項課題(自治區級3項、南寧市級3項)成功立項,6項課題順利結題(自治區級5項、南寧市級1項),獲職業教育教學成果獎12項(自治區級3項、南寧市級9項)。

  圍繞產業需求

  優化專業結構

  職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適應產業發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近年來,學校根據區域產業結構,堅持“撤、補、建、強”鏈原則優化專業布局,推動職業教育深度融入地方產業發展,努力構建起一個與地方產業發展相匹配的特色專業體系。

  目前,學校建成茶葉生產與加工、計算機應用、汽車運用與維修3個國家示范學校重點建設專業;建成作物生產技術、電子商務、電子電器應用與維修、學前教育4個自治區職業教育示范特色專業;新增工業機器人技術應用、電子商務、數字媒體技術應用、幼兒保育等專業,不斷提高專業與產業對接的吻合度,充分滿足地方社會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對人才培養的需求。

  此外,學校還注重加強專業集群式發展,以茶葉生產與加工技術、作物生產技術專業為主體,電子商務和中餐烹飪專業為延伸,構建起一個服務地方鄉村產業鏈發展的涉農專業群,凸顯了學校服務地方鄉村產業發展的特色,為促進當地鄉村振興作出了重要貢獻。

  當然,要想讓各專業培養出合格的技能型人才,學校還必須建立完善的專業課程體系。近年來,學校不斷深化專業課程體系改革,邀請來自企業的技術骨干與校內專業教師共同進行課程體系建設,確定崗位典型工作任務,并對職業能力進行分析,將行動領域轉化成學習領域,建立起一套以崗位職業能力為核心、基于工作過程的專業課程體系。目前,全校18個專業共115門專業核心課程,均制定了課程標準和教學計劃,重構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實現了專業課程與工作崗位、課程內容與崗位技能的有效銜接,切實提高了專業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學校專業教學質量持續提升。

  加強校企合作

  深化產教融合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職業院校彰顯辦學特色、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近年來,學校持續推進,逐步形成了一套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助力學校走上了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

  校企合作打造實訓基地。以校企深度合作為契機,通過校企共建、共享、共贏的合作方式,打造高品質校內實訓基地,進一步提高學校專業設備現代化水平,促進專業教學水平提升。同時根據企業用人需求,積極探索校企訂單辦學,實現專業教學與崗位用工無縫對接,進一步提高專業人才培養質量。近年來,校企合作共建了4個校內實訓基地(茉莉創意實訓基地、伯樂聯盟實訓基地、橫縣魚生非遺文化實訓基地、樸田電器實訓基地)、98個校外實訓基地,打造了4個訂單班(數控樸田班、服裝維珍妮班、制冷奧馬班、烹飪佐越班),校企合作共同培育學生。

  產教融合打造特色項目。依托“世界茉莉花都”的地方產業特色,學校與廣西庭宇茶業有限公司進行了深入合作,聯手打造茉莉創意工作室,開發茉莉手工藝系列產品,形成了產教學一體化校企共建項目特色。與橫州市余師傅魚生王合作,建立余師傅魚生王大師工作室,以“一帶多、一對一、師帶徒”的形式傳承技藝,構建現代學徒制,促進在職業教育中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推廣。

  探索推進“課證融合”。學校積極推進“1+X”證書制度試點建設工作,促進“課證融通”,推行教學與實訓相融合的教學方式,安排學生到企業實踐,提升專業技能水平。2021年學生專業技能合格率達91.2%;畢業生獲取“雙證書”人數1330人,“雙證書”獲取率達87.7%。

  堅持立德樹人

  培養大國工匠

  加強和改進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工作是全面落實新時代教育目標任務的必然要求,是中職學生全面發展的根本要求。學校自覺遵循德育工作規律和中職學生成長規律,以德育課程奠基,以特色文化引領,以多元活動浸潤,切實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出一批批德技雙修的大國工匠。

  以德育課程奠基。首先,充分發揮課題主渠道的作用,深入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引導學生樹立遠大志向,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其次,嚴格開齊開足思政課,并在各項專業課程中進行德育滲透,積極落實課程思政建設任務,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質量;再其次,開設了“職業生涯規劃”“經濟政治與社會”“哲學與人生”“職業道德與法律”等德育校本課程,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就業觀。

  以特色文化引領。學校以“茉莉情懷”(清白做人、吃苦耐勞、敬業奉獻、開拓創新)特色校園文化為引領,以朋輩心理輔導為著力點,以準軍事化管理為抓手,加強思政教育,培養具有“茉莉情懷”的新時代工匠。學校根據“重基礎、抓重點、促提升、顯特色”的原則,堅持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線,以強化行為規范養成教育為重點,形成了學校教職工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參與的“三全育人”模式。

  以多元活動浸潤。學校精心設計、挖掘資源,組織開展各類主題明確、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吸引力強的教育活動,以鮮明正確的價值導向引導學生,以積極向上的力量激勵學生,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例如,通過常態化開展準軍事化教育活動,培養學生的紀律意識;通過開展國學經典晨讀活動,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學生道德修養。

  好風憑借力,揚帆正當時。未來,橫州市職業技術學校將乘著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東風,在專業動態調整、變革育人模式、深化產教融合等方面不斷探索,繼續推動新時代職業教育實現高質量發展,為促進當地鄉村振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陸澤恒 韋穎紅 黃先學 麥秀芬 韋道火)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