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校融合 城鄉共興 ——北京城市學院“引智幫扶”項目側記
“以特色藤編作為包裝,在消費者的心中樹立起獨特的標識。”
“組織小朋友在播種季來本地參加親子活動,通過比賽名次獲得種子優先挑選權。”
…………
“這些高價值的產業策劃案,不是坐在辦公室里拍拍腦袋就能想出來的。”北京城市學院黨委統戰部部長蔡派說。
北京市順義區潮白河以東的村落,土地肥沃,風景秀麗,交通便利,有培育發展特色鄉村產業的優越條件。2015年,北京城市學院積極響應“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的政策號召,遷往順義楊鎮,也承擔了一個新使命:服務區域,校鎮融合。
受順義區農業農村局委托,北京城市學院“牽手”荊坨村等三個村,2020年起開展“引智幫扶”項目。
“我都來村里二十幾次了。”科研與社會服務處處長陳紅對每個幫扶村都非常了解。從田間地頭到農戶,再到村委會,項目組成員不斷用腳丈量,思考出一個個創新、有效的方案。
60余名教師、500余人次大學生投入到這場幫扶中。為了幫村里把農產品銷售出去,帶著“書生氣”的師生變身強悍的銷售達人,連續兩個月幾乎沒有午休。
夏季的大棚里悶熱難耐,師生們每天都來;11月的北京已涼風凍手,師生們依然在為村莊繪制文化墻……
“城市學院從農產品銷售渠道、非遺技藝、病蟲害防治等很多方面都對我們村進行了幫助。”荊坨村黨支部書記李曉豐說,“老師們畫的那片文化墻,嘿,真漂亮!”
改善低收入村民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培訓村民自我發展能力是北京城市學院“引智幫扶”最直接的成效,但其長遠價值卻遠不止此。北京城市學院在農村黨組織建設、文藝氛圍營造、人才培養、生態保護等方面為幫扶村提供了多層次、立體化的支持,有些項目已形成了可推廣模式,對周邊地區產生了一定的輻射效應。
“引智幫扶”的價值不是單向的,對城市學院也大有裨益。師生在民宅設計與庭院都市農業示范項目中培育的羽衣甘藍用于校園綠化;在荊坨村建立的大學生勞動學習實踐基地讓學生學會使用工具,深化勞動教育;為設計好幫扶方案,師生將所學專業知識和具體實踐有效融合。
“黃土地在這里綻放光彩,為我們撐起夢想。愿為家鄉添錦繡,播灑荊坨新希望……”如今,項目組為幫扶村譜寫的村歌已唱響在潮白河畔。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