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水利職業技術學院 探索課堂教學新形態 培養高素質人才
十年耕耘,探索云教學實施路徑;碩果累累,課堂教學改革成效顯著。2012年6月起,四川水利職業技術學院遵照《四川省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方案》確立的“更新課程內容,調整課程結構,創新教材形式,改革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評價方式”建設任務,開啟了改革探索與實踐之路,整體推進“目標具體化—課堂信息化—評價客觀化”課堂教學改革,形成了“教、學、管、評”“四位一體”的課堂教學模式新形態。
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為出發點,學院著力踐行全面質量管理,建設智慧校園、搭建數據中心、拓展數字資源、打造智慧教室、培育教學能力,改造課堂教學環境;重構課程體系,重組教學內容,科學確定教學目標;深度開展校企合作,全面推進“云教學、云教材、云管理、云評價”課堂教學改革,提升課堂教與學效益。10年來,已有兩萬余名學生及全體教師受惠于課堂教學新形態,這一實踐也引發了上級主管部門和兄弟院校的高度關注,起到了顯著的引領和示范作用。
全面升級改造
明確課堂教學行為目標
圍繞“如何將課程知識、能力、素質目標具體化到課堂教學目標”的問題,學院著力重構課程體系,重組教學內容。經過全面深入的目標崗位選擇調研,學院擬定了職業所需具備的素質和能力,并據此開展知識、技能和素質能力調研,按照重要程度和使用頻率進行排序,以此建立課程對應關系。在構建課程體系的過程中,學院著力確保課程實施保障條件,科學確定人才培養目標,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并重組課程教學內容,修訂課程標準,在傳統課程中融入新知識、新工藝、新技術,與時代提出的育人新要求充分銜接。
在具體的落實過程中,學院將課程單元(模塊、任務、項目)的知識目標從記憶、了解、應用、分析、評鑒、創作6個維度,能力目標從知覺、準備、指導反應、機械作用、復雜反應、適應6個維度,素質目標從接受、反應、判斷、組織、形成品德5個維度進行行為目標分解,實現課程目標落地為課堂教學行為目標,實現課堂教學目標可測量和可追溯。
以此為基礎,學院大力推進課程內容的數字化改造,打造“云教材”。校企共建“智能資源制作中心”,將教學內容以文字、圖片、微課、動畫、音視頻、3D等方式融入教材,建設活頁式、工作手冊式,融合富媒體、立體交互,輔以學習互動、交互測試,滿足學生移動、泛在、自主和沉浸式學習需求,具有全內容、全過程、全行為大數據特征的“云教材”,實現學習內容實時數據采集、學習行為精準跟蹤、學習過程智能追溯,滿足學生的泛在學習需求。
手機“進”課堂
提升教與學活力
面對數字化時代帶來的變化,學院積極將手機引入課堂,倡導“用手機打敗玩手機”,激發學生學習的內生動力,引導學生體會學習的樂趣,提升課堂教學效益。
課前,教師通過手機推送資源、任務,讓學生提前了解課堂教學任務、進行預習,發送調查問卷,掌握學情信息,開展學情分析。課中,通過手機在任意時間采取限時、一鍵、手勢和手工登記等方式發起簽到,提高簽到效率和課堂教學參與率;開展線上問卷投票、頭腦風暴、課堂測試、作業等活動,選擇相應的方法和手段,輔以信息技術,突出教學重點、破解教學難點,幫助學生學會知識、學到技能;通過舉手、搶答、隨機選人、手動選人等活動,引導學生探索思考、解決問題;開展教師評價、組間互評、組內互評,促進學生發現問題、自我完善。課后,教師通過手機布置個人和小組作業,幫助學生思考和提高應用能力,鞏固課堂教學成效,解決學生疑惑。通過“云班課”,教師可以及時、輕松掌握學生課堂學習行為數據,即時分析,推動實時改進,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除了通過手機延展課堂,學院還利用手機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實現因材施教,凝聚團隊精神。課前,學生完成教師推送的資源或“云教材”學習,發揮自我學習主體作用,實現自主完成目標任務和自我監控、自我評價。課中,教師通過“云班課”開展討論答疑、布置小組任務,促進學生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創設學習情境,讓學生通過自主分析、獨立選題、開展調查、檢索信息、收集資料、處理信息、溝通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取知識、培育能力、提升素質。教師通過手機及時反饋的信息,全程指導學生學習,因材施教。課后,開展“一對一”“點對點”輔導,不丟下一名學生,使學生在學習中掌握知識、深化技能、拓展素質。
以數據為紐帶
推動評價改革
圍繞教學效果評價,學院積極推動數據“進”管理,實現全過程動態診改,讓教與學開放高效。校企共建“云教學大數據管理平臺”,學院實時采集“云班課”“云教材”課堂教學行為數據,實現全方位、立體化課堂教學行為數據分析,為教學管理提供數據支撐和決策依據,讓教師管理課堂更加高效方便、課堂診改更加即時準確、課程評價更加客觀公正。學校對課堂的管理也更加全面準確,能準確掌握每一堂課、每時每刻、每一名教師和學生的出勤及活動參與具體情況,促成課堂教學目標落地,促使課堂教學有序高效推進,實現“用數據說話、用數據分析、用數據決策”的課堂教學全過程實時動態診改和高效課堂管理。
以2021年4月1日至4月30日為例,教師發布的文檔和視頻類資源分別占37.52%和29.61%,圖片和網頁鏈接類資源分別占18.62%和9.05%,圖文頁面和音頻類資源分別占0.27%和0.58%,其他資源占4.36%,與傳統課堂教學相比,如今的教學資源更加多樣化,有效提升了教學質量。在課堂教學活動方面,作業/小組任務占總活動的33.08%,課堂表現占31.57%,頭腦風暴占11.78%,輕直播/討論占9.68%,測試活動占10.46%,投票/問卷占3.43%,形成了豐富多元的教學活動系統。
信息化課堂教學改革完整記錄了教師的教學行為,準確記錄了學生的視頻資源學習、非視頻資源學習、簽到、測試、討論答疑、頭腦風暴、投票問卷、作業/小組任務、課堂表現、被教師點贊加分等課堂行為,實現全方位數據分析,讓數據賦能教與學。教師將學生課堂學習行為轉換為過程評價得分,納入課程考核,根據《課程成績評定管理辦法》,教師根據課程性質,設定課程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權重,全面構建了“過程+結果”學生評價體系。這一評價體系充分利用了課堂教學實證大數據,強化了過程評價,與《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深度契合,提高了教育評價的科學性、客觀性。
多維創新
教學改革成效明顯
學院以課堂教學為抓手,圍繞課堂質量目標,提出了“目標具體化—課堂信息化—評價客觀化”的系統化信息化課堂教學改革理念,科學確定人才培養目標,精準確定課程教學目標,將課程知識、能力、素質目標具體化到課堂教學行為目標;以“經驗+技術”形式與企業深度合作,研發和實踐課堂教學信息技術成果,全面推進信息化課堂教學改革;實施高效輕松的課堂教學管理,推動數據賦能的課堂診改和“過程+結果”評價改革。
圍繞課堂教學目標的達成,學院以“云班課”為實施路徑的課堂教學改革,形成“同屏共振”“善教樂學”的良好氛圍,實現“學習空間混合”(教室面授+網絡學習)、“學習資源混合”(課堂資源+網絡資源)、“學習方式混合”(系統學習+碎片學習),讓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構建了信息化特征明顯的“教、學、管、評”“四位一體”的課堂教學模式新形態。
學院先行先試,將“云班課”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讓學生將手機學習延伸至課前和課后;發布了成都市職業教育首份云教學大數據實踐報告;建立了教學能力大賽運行機制,教師運用“云班課”參加信息化教學能力大賽,榮獲全國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大賽一等獎,并代表全國高職組展示參賽作品;首批成立全國“智能資源制作中心”,建設智能“云教材”;率先搭建云教學大數據管理平臺,推動信息化課堂教學管理。成果的全面實踐,革新了觀念,改造了課堂、教材、管理和評價。
課堂教學新形態改革實施以來,學校在各方面收獲了豐碩的成果。2017年出版了《云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論文集,收錄了186篇與云教學有關的論文;完成校級相關教學改革項目41項、省部級相關教改課題4項、發表基于云教學的課堂教學改革論文77篇,正式出版“云教材”10部;2016年至今,發布成都市移動云教學大數據報告4份。
2020年云教學大數據報告顯示,學院“云班課”用戶數量居四川省前列,共創建班課6180個,活躍班課數量居全省前五。教學資源發布與查閱率逐年提高,上傳資源總數超過5萬項,教學資源學習查閱率達80%以上。學院率先成立“智能資源制作中心”,在建“云教材”73冊,完成并上線23冊,正式出版10冊,《PLC及其在水電站的應用》“云教材”被評為“第二屆藍墨全國優秀云教材”。課堂教學新形態也有效提高了出勤率和互動頻率,學校平均出勤率由2017—2018學年的92.51%提高到2020—2021學年的94.01%,平均每班課開展課堂表現、頭腦風暴、作業/小組任務、測試、“云教材”學習、輕直播/討論、投票問卷等活動至少2次,多的達18次,學生參與率達80%以上。此外,課后“點對點”指導答疑、課堂教學激勵機制、課堂教學智能預警機制等體系的建立,也有效提高了課堂教學實效。
近3年來,學生在各項專業技能大賽中成績喜人,先后斬獲國家獎33項、省級獎154項,“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獲全國銅獎1項、省級獎18項。畢業生有80%以上在本省就業創業,近5%在甘孜州、阿壩州、涼山州等地就業創業,服務西部地區經濟貢獻卓有成效。
學校教師在全國作信息化課堂教學改革經驗分享33場,國內22所院校來訪交流。四川職教網報道了學院承辦的全國云教學示范校成都現場會,新華網、人民網、《中國水利》等媒體報道學院課堂教學改革實踐7次,社會反響良好。
(劉建明 張智涌 饒國清 潘妮 陳鴻俊)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