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一流大學高地: 中國“雙一流”建設的新方位
世界一流大學高地: 中國“雙一流”建設的新方位 ——評《世界一流大學高地研究》
世界一流大學為什么會主要聚集在波士頓、倫敦、柏林等國際知名的中心城市和重要區域?這些城市和區域是如何與世界一流大學互動的?政府和市場的力量在世界一流大學的建設中扮演什么樣的角色?我國高等教育領域的重點建設又將走向何方?這是歷經四期“211工程”、三期“985工程”、一期“雙一流”建設后,擺在我們面前并且亟待回答的一個重要問題。
近讀王戰軍教授的專著《世界一流大學高地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對如何回應上述問題頗有啟發。該書選取美國、英國、日本、法國、德國、俄羅斯和中國等7個國家作為研究案例,綜合考慮經濟、政治、規模、歷史、文化等因素,遴選紐約、波士頓、洛杉磯、舊金山、倫敦、東京、巴黎、柏林、莫斯科、北京、上海、武漢和廣州等13個典型城市,系統梳理了上述國家和城市集群的76個世界一流大學案例,研究了世界一流大學高地的發展經驗、成長規律、外部貢獻、科教引領,分析了世界一流大學與所在城市或區域之間在歷史、文化、科技、經濟、政治、社會、教育、軍事等8個方面的內在關聯、互動耦合情況。作者從多維度、多層次、多視角探討了世界一流大學高地的現狀、特征及其形成與發展規律,回應了世界一流大學發展的走向問題,明確指出中國在北京、上海、武漢、廣州等地將形成世界一流大學新高地的發展走勢。
隨著我國“雙一流”建設的持續推進,人們的視野在不斷拓展,從希望國內若干所大學成為世界一流大學,到建設更多高水平大學,再到建成高等教育強國;人們的認識在不斷深化,從國內看到國外,從現實追問歷史,尋找高等教育由弱到強的規律,探索前行的道路。《世界一流大學高地研究》一書的突出學術貢獻在于系統說明在高水平大學建設過程中的集群化發展趨勢,進而會形成若干世界一流大學高地的戰略發展走向。
高等教育的集群化發展,是一種帶有普遍性的現象,國內外概莫能外。自然條件、文化歷史、經濟水平、產業結構、人口分布、管理體制、區域治理、開放程度、國際環境等諸多因素都會對高等教育的發展產生影響。所謂“天時、地利、人和”,都是高等教育集群化發展的原因。正如書中指出的那樣:“優越的地理環境是世界一流大學高地形成的重要基礎”“深厚的文化積淀為世界一流大學高地發展提供了充足的養分”。當然,國家發展戰略、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因素是其最重要的因素。
今天的高等教育發展不過是起伏跌宕的歷史長河中一朵浪花,但它卻折射出了一個重要現象。大家都已注意到,近現代以來,意大利、英國、法國、德國、美國相繼成為世界科技中心。而世界科技中心的轉移與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的轉移密切聯系,甚至可以說是同一件事情。而人們在注意到這種國家間依次轉移的時候,對一個國家內高等教育集群化發展,并且形成若干高地的現象及其原因卻少有關注。王戰軍教授的研究正在于突破以國家作為分析單元的思維慣性和研究局限,開拓性地分析了在這些國家內的高等教育集群發展、進而形成一流大學高地的發展走向。我認為,這是作者最重要的創新之處,值得我們在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過程中高度關注。
作者立足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復興之大格局,對我國的北京、上海、武漢和廣州等四地高等教育發展的歷史狀況、現實基礎和未來發展作了比較詳盡的分析,對它們成為世界一流大學高地充滿期待,并提出了積極的建議。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京津冀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重大戰略。這些重大戰略,不僅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事,而且是高等教育的事,是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的事,必然會有力推動區域高等教育的發展,從而形成若干區域高校集群,產生若干世界一流大學高地。根據我國經濟發展區域布局和高等教育區域發展的態勢,作者從國家、省域和高校三個層面提出了加快建設世界一流大學高地的發展路徑與未來展望。作者建議:當下,在國家層面,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國家中心城市具備了建設世界一流大學高地的有利條件,尚需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在地方層面,尚需加強政策交互、經濟互動和文化交融,促進世界一流大學與城市集群的深度融合與協同發展;在高校層面,尚需以服務求支持、以貢獻促發展、以引領提水平,使世界一流大學高地成為實現國家崛起的強大支點、促進高等教育變革的關鍵節點、培養卓越人才的重要基地。這些政策建議值得我們高度重視和積極采納。
本書不僅在學理上創造性地提出了“世界一流大學高地”的新概念,系統考察了全球范圍內世界一流大學高地的發展歷史、形成機制,而且在實踐層面深入探討了世界一流大學高地建設的經驗與啟示,為我國世界一流大學高地建設提供了典型示范。盡管這個研究才剛剛開始,一些問題的探討還有待深化,諸如計劃和市場、治理關系、學校行為、學科布局、區域協調等都還需要深入研討,特別是結合中國國情的路徑方法等還有待繼續深入探索,但是,已有的研究將對我國“雙一流”二期、三期建設,對我國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和高等教育強國建設提供重要的決策參考,產生積極的影響。
(作者瞿振元系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原會長)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