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大學圍繞畢業生基層就業做文章—— 讓畢業生基層建功“有本領”
“來時五湖四海,成時南疆建功。”這是塔里木大學畢業生基層就業的生動寫照。日前,記者從該校了解到,2021年畢業生留在新疆基層就業的人數再創新高。“這是我們圍繞畢業生基層就業做文章取得的最大成果和回報。”塔里木大學黨委書記趙光輝自豪地說。塔里木大學并沒有單純抓就業,而是功夫下在基層,讓畢業生基層建功“有本領、不恐慌”。
增加實踐教學時間——
讓學生認識和了解基層
“最近收到來自皮山農場種植戶的消息,他們2021年紅棗產量和2019年比,增加了20%,一級棗增加了8%,這是最讓我們高興的事。”剛剛從塔里木大學畢業的張川疆說。
原來,2020年3月張川疆和同學仇倩倩在學校教師帶領下,到皮山農場開展實踐教學和科技服務,既學習紅棗種植技術,又指導幫助果農科學生產。從當年3月干到6月,他們結合課堂上和實踐中學到的技術,指導農場種植戶種植高品質紅棗。“實踐學習期間,果農們都親切地稱呼學生們為‘老師’,這種認可讓我們很有成就感。”仇倩倩說。
“有的學生畢業了想去基層,但去不了,為什么?就是缺乏在基層工作的能力,去了不知道該咋干,也干不好,自然也就待不住。”塔里木大學校長張愛萍說。
怎樣培養扎根基層、建功南疆的人才?這是塔里木大學黨委始終思考的課題。2016年,塔里木大學根據南疆對人才的需求變化及時調整辦學目標和辦學定位,調整了人才培養方案,壓縮了理論學時,增加了實踐教學學時,使連續實踐教學達到24周。“實踐教學和生產實習就是讓學生和農民、職工一起干,簡單地說,學農的要學會種地,學畜牧的要學會養羊養牛養雞,學園藝的要上樹能剪枝下地能施肥,學設施農業的學生要會種大棚。”張愛萍說,“一句話,學啥就要會干啥,這樣到了基層就業才啥都不怕。”
讓學生掌握現代農牧業技術——
消除學生基層就業“本領恐慌”
“掌握了先進種植技術的學生到基層就業,不會有‘本領恐慌’,因為基層和南疆生產一線的技術,在學校里學生們都已經熟練掌握了。”塔里木大學青年教師劉義飛說。劉義飛的底氣來自他編寫的現代農業種植先進技術校本教材。
“南疆地區農業現代化可以說走在全國前列,以棉花種植為例,機械化率已經達到99%了。”張愛萍說,“數字果園,數字棉田等現代農業生產越來越普及,這些變化對應的是對人才的需求變化。因此,專業教材不能落后于生產實際,否則培養的學生就下不了基層,即便去了基層,也無法勝任指導生產一線的工作,既干不了,更干不好。”
為適應這些變化,塔里木大學邀請企業、產業部門人才和學校專家一起編寫200余門專業特色實踐教學教材,同時更新之前的特色教材,制定新的人才培養方案,使教材與生產實際緊密結合。同時,聘請大量企業高級技術人才和管理人員做學生實踐教師,共同培養“適銷對路”的畢業生。
掌握了最新的農牧業現代化生產技術之后,學校組織師生開展科技志愿服務活動,“百名教師千名學生”科技服務活動已成為學校品牌,教師、學生來到南疆生產一線,進鄉村進工廠進社區,實現全員覆蓋,一年接一年輪流接續,四年不斷線,畢業的時候,本領都學到手了。
從多下基層到長下基層——
讓學生與基層建立血肉聯系
“一年中,有一大半時間我都帶著學生在基層和南疆的田間地頭跑。”塔里木大學教授吳翠云說,“我們心里很清楚,培養的學生將來絕大部分要到基層、到南疆工作,不讓他們早早了解基層、接觸南疆生產一線,他們怎么會對基層和南疆產生感情呢?”
邁出校門,就是棉花地、紅棗園、養羊場,學生們從專業認知實習開始,到常規實習,再到實踐教學,最后到基層開展科技服務。在學校的學習生活中,學生都沒斷過和基層的聯系。趙光輝說:“怎樣讓學生真心愛基層愛南疆,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讓學生早下基層、多下基層、長下基層。學生不僅學到了種植技術,還能了解到老百姓的急愁難盼,從而和土地以及農民建立起血肉聯系。”
“我們從人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入手,緊盯基層對‘上手快,動手能力強,拿來能用,用就能用’的人才需求,按照農時和生產季節來設置課程。”趙光輝說。從開春的灌水壓堿到田間管理,除草施肥一體化,學生按照農時,全過程一門課接一門課,一個實踐環節接一個實踐環節,到田間地頭去實踐教學。
畜牧專業的牛生產學課程在牛場上課,學生參與牛場生產管理。從清理牛糞開始,學生白天參加生產勞動,晚間回到設在當地的教室里,教師根據學生白天遇到的問題進行系統化講授。趙光輝說:“課程設置在生產一線,學生自然就到了基層。早下基層、多下基層、長下基層的目標就實現了。”
遍布南疆和基層的實習和實踐基地,成了學生的另一個課堂,他們在這里了解基層、愛上基層,最后自愿到基層建功立業。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