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業大學生物工程學院工程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改革紀略
2022年2月14日,浙江省公布了重點支持現代產業學院建設名單,浙江工業大學現代生物產業學院名列其中,進一步確立了全方位支持浙江工業大學生物工程學院從“回歸工程”走向“融合創新”的浙工大方案,推動浙工大工程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整體實現新的突破。“回歸工程”的工程教育范式實施20多年以來,浙江工業大學生物工程學院以工學研創一體化改革為突破口,蹚出了一條“融合創新”培養工程科技創新人才的新路。
矢志不渝守初心:“產教融合”引領工程教育改革
浙江工業大學生物工程學院是浙江省首個和全國較早設立生物工程學科和專業的學院。40年來,學院在沈寅初院士和鄭裕國院士的引領下,主動對接國家和地方重大戰略需求,推動工程創新研究和產業變革,努力培養具有扎實科學素養、強烈創新意識和厚重社會責任感的工程技術人才。按照新工科背景下大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要求,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協同育人,依托學科優勢和成果轉化優勢,校企共建實訓基地,引領工程教育改革,培養學生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實踐能力。
華東醫藥股份有限公司與生物工程學院從2005年起開展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合作,包括從大二的企業短期實訓到大三的企業定崗實習,再到大一至大四的復合型培養“卓越工程”人才創新班,以及創新創業大賽訓練營等。與浙江華康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天臺藥業股份有限公司、錢江生化股份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合作,每年不定期討論人才培養方案、實踐教學內容、商業項目案例與教學方法,有針對性地開展個性化、專業化的實踐教學培訓,并將職業素養和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人才培養的全過程。雙方建立了完善的校企合作機制、人才培養標準、實踐教學方案、實踐教學案例、專業教材和課件、教學考試體系、實習實訓環境、實踐練習資料、實習報告與成果模板及規范的教學管理制度等系列支撐材料。校企雙方從實踐教學合作擴展到項目聯合申報、科技成果轉化、創新創業孵化和師資聯合培養等方面,為學院面向業界培養卓越領軍人才遞交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使命如磐再出發:“三維耦合”構筑融合化工程教育體系
新工業革命的浪潮即將到來,其實質是產業形態、工程技術、商業模式的綜合變革。當前工程教育“集成與融合”“智能與創新”的特點顯示,為適應新工程的需求和挑戰,工程教育范式應當轉換。浙江工業大學生物工程學院瞄準我國生物產業對工程創新人才的巨大需求,主動識變、求變、應變,打造工程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浙工大方案。
學院以工學研創一體化改革為突破口,從時空維度(高校—平臺—企業)、知識維度(科學—技術—工程)和能力維度(研究—工程—創新)的“新三維”理論建構出發,創建多方主體參與的人才培養共同體,打破教育組織邊界,促進產業環境融合;企業全程參與人才培養,打造一流的工程教育生態。
學院先后參與組建了國家首批2011協同創新中心“長三角綠色制藥協同創新中心”、錢塘生物產業研究院、生物醫藥產業學會(杭州)企業聯合體、長三角助力創新聯盟等10余家人才培養共同體,組建校企合作委員會和專業建設委員會,建立長效共商、共建、共育、共享機制。與國家高新產業開發區、杭州醫藥港以及50多家龍頭企業共建浙江工業大學現代生物產業學院。實現人才的共培共用和知識的雙向遷移。實現校企深度合作,“本—研”貫通培養、持續推動科教產融合的“破壁效應”,促進人才鏈、創新鏈與產業鏈的融合發展。
融合創新譜新篇:打造拔尖工程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新范式
學院根據“新三維”中“課內、課外,校內、校外”大課堂、高階化的內涵與關聯,大膽實踐了新型校企合作中的“課程鏈—產業鏈—創新鏈”三鏈“集成與融合”的平衡點。實踐了“內核+外延”模塊化設置培養鏈,通過教學活動實現工程教育體系與產業體系“破壁”,形成了拔尖工程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新范式的雛形。
通過設置10個培養鏈模塊。上游培養鏈模塊實現知識的遷移和綜合,增設“遺傳工程機器設計”“生物系統建模”“生物智造”等15門跨學科領域課程;中下游培養鏈模塊貫通校內校外,增設跨界課程2學分、跨界創新實驗4學分、實訓2學分;培養鏈模塊環環相扣,以創新性、工程性、前沿性與集成性為主線,緊密對接戰略性新興生物產業鏈。建立“綜合性課程實驗→探索性工程實踐→自主性學科競賽→創新性項目研究”貫穿4年的校內校外創新實踐體系,新增29個探索性、設計性和研究性實驗項目。校企共同制定課程大綱,將產業鏈內容及時轉化成教學內容,“一課一企業”課程占專業核心課程50%。工程案例編寫進教材進理論課堂,實踐教學與企業工程項目對接,新增33個學科交叉工程教學項目。
搭建工學研創一體化實踐平臺,落實“工—學—研—創”多要素配置。校企共建生產線(校中廠)和教師工作站(廠中校),將企業的需求、生產、工藝和管理融入實踐教學;任課教師以青年科學家、企業博士后形式派駐企業,參與工程項目研發與生產;行業精英進課堂,畢業環節“雙導師”制;組建學生科創團隊,把企業需求和科技競賽對接起來,以賽促創,學生深度參與企業工程開發并形成長效制度保障,形成可持續的優越的工程實踐教育環境。院士進課堂,實施青年教師工程實踐能力培養考核制度;制度傾斜,調動教師積極性,引導教師精力投入。打造一支既能跨學科組織教育教學,又能指導學生工程科技研究,還能參與企業工程創新的“三能型”專兼職教師團隊,制定專兼教師的考核激勵機制。
近日,浙江工業大學生物工程學院“‘三維耦合·三鏈融合’培養生物產業工程科技創新人才”獲2021年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特等獎。幾天前,學院再次傳來好消息:由鄭裕國院士、柳志強教授團隊主持開發的“功能糖綠色制造關鍵技術開發與產業化”工程項目入選2021“科創中國”先導技術榜。
放眼未來,心無止、路無盡、行無疆,學院將以面向工程科技創新為新契機,為學子提供個性化高端工程教育模式,全力為學生創造適應未來發展的原動力,打造拔尖工程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新平臺、新范式,在中國高等教育改革創新和人才培養之路上,不斷探索、銳意進取,發揮示范和引領作用。
(吳石金 鄭仁朝 王亞軍)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