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大學:“五共相長”協同培養新文科卓越人才
新時代如何協同培養新文科卓越人才,是我國高等教育必須要答好的時代答卷。湖北省教育部門相繼組織實施戰略性新興(支柱)產業人才和“荊楚卓越人才”協同育人計劃項目,三峽大學以立項的5個文科專業協同育人計劃為牽引,堅持價值共創、資源共享、能力共建、品格共塑、多元共治,開展了持續10年的探索實踐,形成了“五共相長”的新文科卓越人才協同育人體系,為湖北省“荊楚卓越人才”協同育人質量工程和全國新文科建設提供了實踐樣本和經驗遵循。
堅持育人理念協同,“三個轉變”實現價值共創,不斷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力。
價值共創強調生產者和消費者通過價值網絡互動實現價值的共同創造、共同分享。育人的過程就是教學相長的過程,因而也是價值共創的過程。新文科育人理念首先要回答“共創什么價值”這一問題,重中之重就是要牢牢把握新文科育人的價值導向性,核心就是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新文科建設,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其次是以文化人、以文培元重構育人共同體,在育人方案、育人資源、育人能力、育人文化和育人機制等方面集成創新,推動學生從教育接受者到育人參與者、學校從教學實施者到育人組織者、社會從人才使用者到育人協同者的“三個轉變”,教學相長、產教融合實現價值共創。再其次是價值共創的結果促進學生和教師實現共同發展。若要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教師自身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是前提,只有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師才能實施德智體美勞全面育人。
堅持育人要素協同,“1+4+N”形成資源共享,不斷增強文科專業交叉融合融通力。
傳統的校—院—系三級建制在一定程度上分散割裂了育人資源,新文科建設要求打破學科專業壁壘,實現育人要素的交叉融合融通。專業、課程、師資是高校必不可少的三大育人要素,這些育人資源又隸屬于各二級學院,如何發揮一流專業、一流課程和教學名師的引領作用,跨學院共建共享育人資源是破題之策。為此,三峽大學整合資源打造“1+4+N”協同育人平臺,“金專”夯基,“金課”示范,名師領銜,全校成立課程思政教學研究中心強化思政育人能力,組建人文素質教學基地、求索學院、創新創業學院和工程訓練中心等4個機構,提高跨學科跨專業育人水平,與N家校外基地實施實踐教學—實習實訓—就業創業“全鏈條”協同育人,實行“金融+大數據”“旅游+文化創意”“廣播電視+互聯網”“法學+外語”專業改造,跨學院實施課程、學生和教師“一體化混合班”教學,交叉融合融通打造文科“金專”。
堅持育人方式協同,“四階遞進”激活能力共建,不斷增強產教學研進階育人適配力。
高質量推進新文科建設的前提是要尊重文科教育特點和人才成長規律,結合文科學科專業各自對應的行業領域特定問題,建立健全學生、學術、學科一體化發展的文科教育體系。為此,三峽大學緊扣“一帶一路”建設以及長江經濟帶發展和“雙碳”戰略,服務湖北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聚焦應用型文科人才培養,廣泛開展與行業業界協同育人,教師與學生全員結對,教學與管理全過程協作,專業與行業全方位融合,學校與社會全方面呼應,實施“課堂教學導入—實踐教學歷練—學科競賽運用—創新創業實操”進階式“全鏈條”育人,學生全員參與、導師全程指導、行業全案演練,把學生推到進階式自主學習、自信求索、全面發展的主陣地,把教師引向挖掘中國特色育人新材料、創新中國特色育人新方式的主戰場,把社會納入協同育人和用人的主渠道。校企合作、教研結合、產教融合、教學相長提升了新文科育人與社會需求的適配度。
堅持育人文化協同,“德潤求索”促成品格共塑,不斷增強新文科以文化人培元感召力。
學校把立德樹人全面融入“求索”校訓和課內外教學各環節,深挖“愛國、自強、求真、創新”精神內涵和新時代育人素材,推進“學術型、生態型、智慧型”校園建設,打造“立德樹人求索育才”校本特色文化品牌,營造科學與人文精神相融合的校園文化氛圍。堅持用“五個思政”鞏固育人成果,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辦好“三峽青年”新媒體平臺和“聚力工作室”,開展“求索論壇”系列大講堂和“國旗下的講話”主題教育,不斷提升新文科修身鑄魂、治國理政、培元育才、美人化人的育人功能,擴大以文化人培元的受益面。
堅持育人機制協同,“一網三統”實施多元共治,不斷增強大數據驅動現代治理能力。
學校大力推進智慧校園建設,建立大數據平臺實行“一張網”治理,暢通學校—學生—社會協同育人渠道,基于大數據全過程開展教師和學生、教學與管理、學校與用人單位的雙向評價反饋機制,把德智體美勞培養目標達成度和經濟社會發展契合度作為考量指標,做到思政統一領導、監測統一反饋、事項統一管理,提高了網格化服務水平和線上辦公效率,增強了“三全育人”的現代治理能力。
守正創新,踔厲奮發。經過10年堅持不懈的改革創新與持續改進,三峽大學新文科卓越人才協同育人取得了重大突破,獲批了3個國家級別和4個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5門國家級別和9門省級“金課”,培養了一批德才兼備的新文科卓越人才,打造了一支才高行潔的新文科師資隊伍,蓄積了一股創新發展的協同育人后勁。學校先后獲評“全國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設先進單位”“服務湖北經濟社會發展先進高校”等榮譽稱號。
(何偉軍 闞如良 田野 覃朝暉)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