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重慶工商大學會計學院 創新構建“財經素質鏈”人才培養模式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2-03-23  閱讀:次   |
42.9K

  重慶地處“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聯結點,正在按照國家部署打造內陸國際金融中心。從制造到智造,從抓工業到抓金融,重慶的產業結構和人才結構日益變化。人才的需求變了,高校的調整能否跟上?如何“彈奏”人才戰略“協奏曲”,為市場培養高素質會計人才?

  近年來,重慶工商大學會計學院遵循“人才發展以用為本”的理念,強化產教深度融合的實踐本位,突出多元協同的培養過程,構建了產教深度融合的MPAcc(會計專業碩士)“財經素質鏈”人才培養模式,以創新驅動,為會計人才培養的高質量發展交出了一份創新答卷。

  以深度融合為核心特點的“財經素質鏈”

  “財經素質鏈”是以MPAcc實踐能力培養為導向探索形成的一套融合財經職業道德素質、財經專業素質(硬技能)、財經領導素質(軟技能)以及財經數字化素質(數字技能)為一體的財經綜合素質人才培養范式。

  重慶工商大學會計學院院長羅勇教授表示:“產教深度融合強調合作的雙向性和互動性。傳統‘引企入教’模式推動企業多樣化參與辦學,只是形式。將企業需求真正融入人才培養,由人才‘供給—需求’單向鏈條向‘供給—需求—供給’閉環反饋轉變,促進企業需求側和教育供給側要素全方位融合,才是‘深度’的真正要義。”

  “會計學院MPAcc‘財經素質鏈’理念超越了會計教育的知識本位和能力本位育人理念,”重慶工商大學校長孫芳城教授指出,“通過‘融入產業—融入行業—融入企業’的產教深度融合,實施‘實踐平臺化—課程模塊化—考評多元化’,設計‘教育與產業相結合—教學與實務相結合—素質培養與崗位標準相結合—學校教師與會計師相結合’的模式。這是一整套非常務實的創新培育生態體系。”

  以產業需求為導向,確立人才培養目標

  在人才培養目標設計方面,重慶工商大學會計學院充分發揮產教深度融合的優勢,深入企業、深入高校、深入學生開展了大量的調研訪談,了解人才培養的需求。主要在于做到“三個互動”:一是校企互動,行業企業提供會計人才市場需求標準和發展趨勢,確保培養目標的市場化;二是校校互動,共同制定MPAcc人才目標定位和培養標準,確保培養目標的本土化;三是國際互動,引入國際會計標準和能力框架,確保培養目標的國際化。

  以“財經素質鏈”為核心,設置模塊化課程體系

  為了實現MPAcc人才財經素質的培養目標,需要對培養的課程體系進行改革,會計學院為此專門成立了課改團隊小組,主要通過模塊化課程體系,實現分層遞進的素質培養路徑。重慶工商大學會計學院副院長鐘廷勇教授介紹道,課程模塊與素質鏈目標基本是一一對應的。

  一是設置職業道德模塊,實現“第一素質鏈”。鏈上開設了“商業倫理與會計職業道德”“管理者禮儀”“財務管理案例”等課程節點,著力培養學生的財經職業道德素質。

  二是設置專業精深模塊,實現“第二素質鏈”。核心是培養學生的財經專業素質,即財經知識硬技能,包括資本運作、財務管理、風險管理等素質。為此,鏈上開設了“財務會計理論與實務”“財務管理理論與實務”“管理會計理論與實務”“審計理論與實務”4門核心課程節點。同時還增設了財務總監方向的課程節點,主要包括“公司治理與股權設計”“公司價值估值與并購”“資本營運與財務戰略”;管理會計方向的課程節點,主要包括“司庫與資金管理”“精益成本管理方法與應用”“預算管理實務”。

  三是設置知識整合與行動學習模塊,實現“第三素質鏈”。鏈上設置專業調研與企業咨詢、社會服務、案例研究與開發、專業競賽等實踐課程節點,開設“演講與管理溝通”“危機管理與媒體應對”等選修課節點,進行團隊協作溝通創新訓練,培養以財經領導素質為核心的軟技能,包括商業洞察、組織領導、人際溝通等素質。

  四是設置數字化模塊,實現“第四素質鏈”。鏈上開設了“RPA機器人與智能財務”“大數據與財務決策”“智能財務共享服務”等課程節點,培養學生以財經數字技能為核心的素質,包括生態布局、系統構建、數據管理等素質。

  以產教深度融合為抓手,構建內外協同育人平臺

  為了構建協同育人平臺,重慶工商大學會計學院主動引進了用友、金蝶等軟件平臺公司,共建校內智能財務實驗室,以便開展MPAcc數字化轉型課程的實施;還與浪潮集團共創“浪潮數字精英班”,與天健會計師事務所共創“天健審計精英班”。不僅如此,學院還與審計部門、天健會計師事務所等共同申報重慶市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引進中冶賽迪、商社集團、招商部門、金科集團等單位的財務總監共建“會計實務大講堂”和“會計實務高端訪談”。

  “引進合作,其實并不是MPAcc財經素質鏈項目實施的難點。真正的難點在于讓這些資源在育人平臺上有機融合,真正發揮協同機制作用。”鐘廷勇解說道,學院首先著力于“人”。一是以行業專家、企業大師、院校專家及骨干教師為成員,成立了MPAcc教育指導委員會,通過不斷磨合,確保形成產教聯盟共識、學科謀劃共識、人才培養共識以及標準融通共識。二是提升師資水平。近年來,學院派遣多名新教師到審計部門、浪潮集團、天健會計師事務所等單位掛職鍛煉;并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合作,依托案例開發工作坊和案例大賽等平臺,深入開展骨干教師案例研究與開發教學教研活動。此外,還讓教學標兵與企業財務總監聯合授課,在教學中優勢互補。

  羅勇說:“學院通過與行業企業建立深度融合的聯盟,依托MPAcc教學指導委員會、事業導師聘任大會、會計實務高端訪談等平臺,共研課程標準,共研課程內容,共研課程實施,共研課程評價,實現育德(第一鏈)、育智(第二鏈)、育能(第三鏈)、育數(第四鏈)‘四育’,提高了MPAcc的財經素質。”

  以四維融合為機制,完善MPAcc質量保障體系

  為了保障“財經素質鏈”在MPAcc教學過程中的質量,重慶工商大學會計學院在“職能、協同、激勵和評價”4個維度之上多措并舉、推進落地。

  推進職能融合。學院成立了MPAcc教育中心,推行“分類選拔+教學運行+實習實踐+學位論文+就業推薦”“五位一體”的機制,以專項職能機構的責任力量強化學院對MPAcc教育的統籌管理和全程質量監控。教育中心面向行業實務精英遴選聘任了248位事業導師,匯聚各類社會資源、拓展育人空間,與政府部門、行業產業和用戶實現多元主體的跨界整合、協同創新,面向產業需求深化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改革,以學科前沿、產業和技術發展成果更新教學內容。

  推進協同融合。學院加強了中心和各培養主體的協同,匯聚MPAcc教育合力。依托以國家示范中心為主的實驗教學平臺和市級重點學科的產學研創新平臺,在校內打通融合渠道,實現資源共享、平臺共建,促進跨學院、跨學科的交叉融合、互動發展。借助學校財經學科優勢,強化產教融合,以行業重大問題為導向,實現實驗教學模塊化、實踐教學案例化、行業訓練多元化和實踐創新項目化。

  推進激勵融合。學院出臺了財經素質學分認定和獎勵辦法,如設立專項經費,用于資助MPAcc學員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類國際交流合作項目和相關活動,以此開拓學生國際化視野。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將事業導師企業作為青年教師掛職鍛煉的場地,促進企業主動為青年教師提供掛職實習鍛煉崗位,增強教師實施產教融合培養人才的實踐能力。

  推進評價融合。學院建立了“專業評價+社會評價+學習成果評價”的融合評價機制。如以案例大賽為載體,提升MPAcc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組織學生參加企業診斷、企業調研、暑期實踐、畢業實習等實踐,實施“雙管理”(校內管理、實習基地管理)模式,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并對學生成績及項目質量進行“雙考核”(校內考核、實習基地考核)評價,促進了實踐教學管理協同。

  以內陸國際金融中心財經人才培育為己任,強化社會責任

  重慶工商大學會計學院自2015年開始招生,截至2021年,共招收7屆MPAcc學生,培養4屆畢業生共計454人,畢業生全部就業,優質就業率達93.6%,畢業生的工作素質得到了審計部門、財政部門、德勤會計師事務所、中冶賽迪等單位的高度評價,“財經素質鏈”實踐成果初步顯現。全國會計專業碩士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王化成評價道:“重慶工商大學會計學院產教深度融合的MPAcc‘財經素質鏈’人才培養模式是一個可資借鑒和推廣的模式。”

  2019年,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中國科教評價網、武漢大學中國教育質量評價中心聯合發布《2018—2019中國研究生教育分學科(專碩)排行榜》,重慶工商大學會計學院MPAcc項目被評為全國四星培養單位,位列全國第29名、重慶市之首。在2017年全國MPAcc教學管理工作會議期間,學院匯報交流的MPAcc人才培養經驗得到參會委員的一致肯定。項目成果在浙江工商大學、南京審計大學、西北工業大學等50多所兄弟院校推廣應用。學院項目負責人和專任教師參加全國MPAcc教育發展論壇、全國MPAcc教學管理工作會議等全國性會議以及受邀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西南大學、山東財經大學等院校分享經驗。

  面對成果,孫芳城表示,在跨界競爭、U盤式的團隊、無邊界的組織以及大量被自動化和AI逐漸替代或新創造出來的工作崗位等新的實踐場景中,新商科教育理念如何在MPAcc中實現更深度的價值彰顯,肯定還需要整個研究團隊不斷地探索和實踐,但“財經素質鏈”體系下的產教深度融合培育范式,經過近幾年的教學和實踐檢驗,其方向是具有可持續性的,能夠滿足社會變革下的人才培育需求,助力重慶建設內陸國際金融中心、科技金融支撐服務中心的戰略目標。

  (孫芳城 羅勇 鐘廷勇)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