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工貿職業技術學院財經商貿專業“三新”融入“三教”改革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為數字時代培育高素質財經商貿人才 ——廣東工貿職業技術學院財經商貿專業“三新”融入“三教”改革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人工智能、5G等新技術正推動財經商貿行業技術快速升級,數字經濟成為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在數字經濟驅動的產業變革下,企業的運行方式和場景出現了重大變化,這對人才的職業素養、動手能力和知識結構提出了新要求。企業、產業急需具備大數據等技術能力的復合型財經商貿人才。廣東工貿職業技術學院財經商貿類教學團隊深耕十年,探索出數字時代高職財經商貿類專業“三新”融入“三教”改革模式,破解教師技能、教材、教法滯后于行業技術、崗位標準和工作場景的難題。
“職業技能生成特性”理念領航改革
大數據等新技術逐步滲透財會、金融、商貿領域,各職業崗位均需掌握數字化工具應用技能。財經商貿類教學團隊調研發現,在新技術賦能下,財務機器人、財務云、稅務云等各類相關云落地場景互相滲透。
“職業技能習得對高職財經商貿類學生適應未來職業發展、日常生活,都十分重要。”財經商貿類教學團隊負責人說,團隊按照產教融合基本原則,借鑒“雙元制”先進職教理念,采用制度分析法,結合財經商貿類專業特色,揚長避短,創新性提出“職業技能生成特性”的高職財經商貿類專業教學改革理念。
為突破財經商貿類專業產教融合瓶頸,財經商貿類教學團隊從未來職業技術發展需求和社會文化兩個方面入手,全面改革課程體系,建設高度仿真的教學環境,充分利用學生社團和第二課堂等,推動改革取得成效。
財經商貿類教學團隊還以行業新技術、崗位新標準、工作新場景融入“三教”為具體工作路徑,充分調動教學團隊積極性,持續將技能課程教學帶進財經商貿類產業的技術研發和社會服務。同時,團隊將行業新技術不斷帶進技能課程,推進課程服務產業、產業推進課程的“三新”課程教學改革,有效突破了高職財經商貿類專業產教深度融合的困境。
外引內培,打造“雙師雙能型”師資隊伍
教師是影響財經商貿類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因素。隨著智能化技術廣泛應用、經濟業務形態快速發展等,財經商貿類專業的師資要求也發生諸多變化。
團隊針對這一問題,探索企業專家兼職教學、教師到企業兼職等校院二級管理機制,組建了來自順豐等90家企業的專家庫。本成果以校企雙方人員融合為核心,打造了由二級院系主導、企業財經部門參加的合作載體,構建產教融合的“團隊”。雙方緊密合作,互聘對方人員,教師承擔企業特定技術崗位或部分技術工作,企業專家也承擔部分技能課程教學任務和專業建設工作。
團隊還采取靈活用工方式,促使211人次教師輪流到企業鍛煉;在130名企業專家來校教學時,教師做好輔助。教師在實踐和教學活動中掌握數字新技術,并將財經商貿類專業產教融合過程落實落細到相關專業人才培養工作中。為著力打造“職業+教學”的產教融合團隊,團隊通過企業專家與學校簽訂勞務合同、教師與企業簽訂勞務合同的方式,讓部分企業專家承擔教師角色,部分教師也具有了企業員工身份。
產教融合團隊通過多種形式,開展產學研一體化工作。一是校企共同承擔企業行業財經商貿類技術服務工作;二是校企共同開展財經商貿類政策研究和技術研究;三是校企共同開發設計和制作相應技能課程的具體教學內容,乃至重構技能課程體系,促使教學目標與工作目標、教學內容與工作內容、教學方法與工作方法、教學評價與工作評價等相互融合,從而實現教學內容與產業發展相融合。
產教融合,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每門專業技術技能課程都必須順應相應專業技術領域未來5至10年的發展趨勢,每門課程的成績評價都要有體現未來專業新技術的考核點。未來職業技術與未來社會文化知識相加,才等于財經商貿類專業未來技術知識。”財經商貿類教學團隊負責人帶隊,在學院建立了職業人和社會人兩個層次的未來新技術體系。
在教師實時跟蹤產業新技術的基礎上,教材內容必須根據教師掌握的崗位工作任務情況進行動態調整。新一代信息技術對未來經管工作的方式方法影響很大,在課程教材建設中就應增加新的信息技術應用內容。相關技術技能的專業理論課程和專業實踐課程,在設計教學內容和制定課程標準時,必須對接崗位技術標準,增加相關新技術發展趨勢等知識點。如成本會計課程需要介紹在大數據環境下,產品從制造到使用的整個生命周期的成本計量方法;企業應用財務機器人之后,會計專業必須把設計、維護財務機器人的知識點和技能點納入課程教學改革范圍。
“未來的職業人與社會人在就業和生活中所應具備的‘未來技術’,都是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學生應掌握的。因此,高職院校要讓育人過程融合新場景。”財經商貿類教學團隊推進教改,探索雙混合式教學、工分學分靈活互認、“班級+社團”聯動等新做法,加強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把順豐、百果園、誠安信、建設銀行等知名龍頭企業的工作場景引入育人過程,學生從中習得、內化新技術,成長為高素質人才。(鄒德軍)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