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普融通 共推職業體驗教育 ——職普協同育人的“成都實踐”
開展職業體驗教育,是推動職業教育資源面向基礎教育開放,提升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勞動與技術課程實施水平,促進職普融通的重要途徑。2020年,四川省成都市教育行政部門印發《成都市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小學低段可以開設職業啟蒙教育課,鼓勵小學中高段和初、高中階段學生走出學校,走進真實職業場景,進行社會各行各業的職業體驗活動。
為進一步推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落實落地,突破校園邊界,聯結生活世界,成都市充分利用全市職業學校資源,通過職普聯動開展中小學生職業體驗活動,讓學生在職業情境中或工作崗位上了解職業,體認職業角色,感受職業生活,建立學習與生活的有機聯系。
2022年,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發布《關于職普聯動開展中小學職業體驗的教學指導意見》,旨在讓學生通過職業體驗逐步挖掘自己的潛力、發現自己的特長,進而培養職業興趣,真正理解“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條條大路通羅馬”的內涵,逐步提升生涯規劃能力。在此過程中,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觀,認識到勞動只是分工不同,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所有勞動者都值得尊敬,每種職業都需要專業素養的支撐,要珍惜各行各業勞動者的成果。
統籌職業體驗基地
共建職業體驗平臺
基地建設是開展職業體驗的前提,重點解決“在哪兒體驗”這一問題。《四川省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發揮職業院校優勢,聯合普通中小學開展職業啟蒙、職業認知、職業體驗教育,分學段、針對性開展勞動教育,依托職業院校實訓基地建設一批中小學生職業體驗中心或研學基地,推進職業院校資源面向基礎教育階段學校全面開放。”職業學校的實訓基地資源作為中小學生職業體驗場所具有先天優勢。根據市域內職業學校分布情況,成都將所轄23個區(市)縣劃分為東、南、西、北、中5個體驗片區,整合27所公辦中職學校資源,依托職業學校現有實訓基地,建立了48個職業體驗基地。各職業學校積極探索中小學生職業體驗基地建設,面向全市中小學校開放。
位于青羊區的成都市青蘇職業中專學校建成了“博悟少年·非遺勞動綜合實踐基地”,結合了扎染、剪紙、糖畫、蛋雕、棕編、蜀繡、茶藝、泥塑、卵石畫等20余項非遺項目以及西點烘焙、西餐烹飪、咖啡調制、一汽大眾“車拉夫”、電腦手繪和茶藝6個職業體驗項目,能夠充分滿足全區乃至全市中小學生的職業體驗需求。
位于錦江區的成都市現代職業技術學校作為成都市首批勞動教育試點學校,充分運用學校的非遺研學基地——濯錦手工坊和4個實訓室(咖啡、茶藝、調酒、花藝),面向全區部分中小學生開展了浸潤式的職業初體驗。
成都市蒲江縣職業中專學校在蒲江縣教育行政部門的指導下打造了具有蒲江特色的工業文化研學實踐基地,針對幼兒園和中小學生的特點開發研學實踐與勞動教育課程41門,營建了“庫卡機器人體驗中心、電工電子制作中心、鉗工加工體驗中心、數字化制造中心、工業控制編制體驗中心”5個職業體驗場景。
通過職普融通的方式,職業學校和中小學校共建了職業體驗平臺。學生參與體驗活動前,登錄平臺學習職業體驗視頻課程或教材,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體驗項目,線下實地參與職業體驗,提高了職業體驗的針對性。體驗結束后,學生登錄平臺監測系統進行職業傾向綜合評價。職業學校和中小學校在職業體驗活動現場還會設置“成長進階卡”“課程合格證書”“課程評分表”,以多元化形式對學生參與職業體驗活動的情況進行發展性評價。
構建職業體驗課程
立體推動課程服務
有了體驗場所,還要通過職業體驗課程建設豐富學生的體驗內容。成都市根據小學、初中、高中階段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發展規律,構建了職業體驗課程體系。
確立課程目標體系。小學階段(三到六年級)是職業啟蒙,總目標是初步體驗、培養興趣、認識職業。具體目標為:了解多種不同產業的相關職業;能夠描述不同職業的主要特征;初步體驗力所能及的職業崗位,獲得對職業勞動的初步認知,培養興趣。初中階段是職業初識,總目標是持續體驗、增強興趣、形成意向。具體目標為:知道不同產業的職業要求;嘗試完成父母相關職業崗位或小區1—2個服務崗體驗的完整體驗;提升學生勞動素養,增強學生的職業興趣,初步形成生涯規劃意識。高中階段是職業規劃階段,總目標是積極體驗、認同職業、明確志向。具體目標為:根據自己的職業興趣,自主選擇參與相關職業體驗;初步形成自己的職業規劃,明確發展方向;理解職業崗位勞動的價值,增強職業興趣。
建立課程內容框架;谡n程總目標和具體目標,根據全市職業學校專業設置涵蓋的三大產業,建立涵蓋農林牧漁類、加工制造類、石油化工類、建筑制造類、財經商貿類、旅游服務類、非物質文化類7個專業類別的職業體驗課程框架,對課程進行差異化構建,形成適合小學、初中、高中三個學段的梯度層級課程。
集聚成都市東、南、西、北、中各片區內職業學校優勢專業資源,整合片區內中小學校和職業學校師資力量,開發區域職業體驗特色課程集群。建立橫向上遍布一、二、三產業,縱向上滿足小、初、高不同學段的課程體系。
以東片區為例,依托金堂縣職業高級中學的觀光農業與經營專業打造了休閑農場職業體驗課程,從認識休閑農場、體驗休閑農場到經營休閑農場,分別對應小學、初中、高中三個學段的學生。又如成都汽車職業技術學校汽修專業和成都市建筑職業中專學校建筑工程專業建設的機械師體驗、汽車裝配體驗、建筑施工員體驗課程,貫通小學、初中、高中學段。成都市中和職業中學為全市中小學生開設了電子技術應用、計算機應用、機械技工技術、汽車應用與維修、烹飪、旅游與酒店管理6個大類的職業體驗課程,根據職業體驗內容,分設“雙控家電照明、Photoshop、平面設計、木工房、鉗工、汽車鈑金、藤椒麻辣燙、日式壽司、調酒、咖啡、中式鋪床”等19個項目39種職業體驗崗位。
雙線推進課程服務。一是市域推動。全市中小學生通過職業體驗菜單平臺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體驗課程進行申報。根據學生申報情況,成都市協調全市職業學校體驗基地做好統籌安排,由中小學校組織學生到相應的基地進行體驗。二是職普協同。主要有三種形式:職業學校與中小學校建立職業體驗聯盟,學生按計劃、有組織地到職業學校進行職業體驗;中小學校聘請職業學校教師參與課后服務;職業體驗基地面向中小學校開放,學生利用節假日到體驗基地進行職業體驗。
建設職業體驗教師隊伍
提升職業體驗課程品質
有效開展職業體驗教育,教師隊伍是關鍵。通過深入調研,成都市統籌全市中小學校和職業學校師資資源,組建了職普“雙師”團隊,系統設計研訓活動,培養教師推進職業體驗的專業能力。
策劃組建隊伍。以各學校自主報名、志愿招募的形式,面向全市中小學校、職業學校征集一批愿意推動職業體驗教育的教師,成為成都市首批職業體驗導師,目前首批種子教師有中小學教師60名和職業學校教師40名。中小學校的種子教師以班主任和綜合實踐活動教師為主,除了與職業學校教師共同上好職業體驗指導課外,中小學教師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也逐步增強自己的職業體驗教育意識,為學生的生涯規劃和終身發展做好專業引導。職業學校的種子教師主要是在某一行業或職業有精湛技藝的專業性教師,能夠對中小學生予以專業的指導。
系統設計研訓。組建職業體驗種子教師團隊之后,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系統設計包括專題講座、實地體驗、課例觀摩、交流研討等形式的研訓活動。2020年10月23日,成都市第三十三中學校的初三學生走進成都市洞子口職業高級中學的數控實訓中心,通過“車出精致小玩具”和“體驗叉車駕駛”兩個實踐項目參與了一次體驗性很強的職業體驗活動。學生在總結環節紛紛表示,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真實嘗試,對數控行業和物流行業有了真切的感受。2021年,成都市職業學校教師和中小學校教師共同開展了“職業體驗活動準備”“職業體驗現場指導”等主題研討,交流職業體驗教育教學中的經驗與問題,通過經驗分享和問題解決共同提升指導能力。
近年來,成都市職普聯動,開展了職業體驗教育課程共計400余門,27所職業學校、1300余所中小學校參與其中,職業體驗教育活動服務師生共計30余萬人次;職業學校教師送教到中小學校400余次,輻射中小學生及家長4萬余人次。
成都市通過職普融通共建共享職業體驗教育資源的模式,深化了職業學校教師和中小學校教師對職業體驗的理解,從基本理念、課程設計、育人目標的達成等方面,認識到利用職業學校資源推進中小學生職業體驗能促進雙方互利共贏。成都市還通過職業體驗案例征集、微課資源征集、成都數字學校職業體驗課程直播等方式為職業體驗教師搭建交流平臺,為全市中小學生建設了職業體驗前置課程學習平臺。多所中職學校為中小學校“課后330”提供了豐富的課程選擇,職業學校服務社會的能力大幅提升,職普學校共建了協同育人的新路徑。(高瑜 李強 肖慧 黃廷美)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