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建設“融合型學校” 推動鄉村學校辦學形態轉型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2-03-26  閱讀:次   |
42.9K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破解人才瓶頸制約。要把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暢通智力、技術、管理下鄉通道,造就更多鄉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

  教育作為促進個體與社會發展的一種活動,對于提高農村人力資本素質,提高勞動生產率起著基礎性作用。如何讓鄉村教育助力鄉村振興?建設“融合型學校”不失為推動鄉村學校辦學形態轉型,強化鄉村基礎教育在鄉村振興中戰略支撐作用的可行之路。

  什么是“融合型學校”

  所謂“融合型學校”,是指具有融合特征的學校教育與發展形態。它以發揮鄉村學校在鄉村振興中的地位與功能為出發點,以培養面向新時代社會需求的多元人才為目標,以構建新的育人體系與開放辦學模式為依托,通過對多種資源的有效開發、盤活、整合、利用,促進學校內外系統的有機互動與融通,實現鄉村學校功能最大化。

  “融合型學校”是對傳統學校功能的進一步拓展。一是指向學校內部,即學校面對城市與鄉村、傳統與現代等多元文化的沖擊以及升學、務工、務農等多元發展的現實需求,有效整合與融通多元教育取向、育人目標與育人方式,借助校本課程、綜合實踐課程等可為空間,成為適合時代發展需求的多元人才培養基地;二是指向學校外部,即學校打破封閉,發揮育人優勢,與當地社區文化、生活、經濟有機融合,與新農村建設良性互動,逐步成為社區教育和文化中心,甚至成為社區發展的新引擎。

  “融合型學校”的價值功能

  建設“融合型學校”,有助于發展更適合新時代農村需求的教育。在農業、工業、信息三種社會形態交織,市民、農民、農民工三個社會群體需求共存的農村,任何單一取向的選擇均對鄉村教育的發展不利。當今鄉村教育的功能和定位應當超越“為農”“離農”二元對立的思維,在基礎教育階段,為農村學生升學流動、進城打工、留守家鄉提供多樣化的選擇,讓受教育者有獲得感。“融合型學校”滿足了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育人要求、農村地區特有的育人訴求、學校的高質量辦學追求、學生的多元發展需求,從而對鄉村振興起到奠基與支撐作用。

  建設“融合型學校”,可以更好地發揮鄉村教育優勢。放開思維,走融合發展之路,推動學校教育與社區生活緊密結合,與新農村建設良性互動,全面建設包括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綜合實踐課程、家長課程等在內的課程體系,形成整體育人優勢,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通過在鄉村廣闊天地中開展生活育人、綜合實踐育人,實現校內與校外、理論與實踐、城市與鄉村、國家與地方知識的統合以及深度學習的發生;通過將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混合教學、項目式學習等與社會服務學習有機整合,實現高質量全面育人,從而為鄉村學校教育質量提升找到資源優勢和揚長發展的生長點。

  建設“融合型學校”,可以讓鄉村教育重獲社會系統與資源的力量。以鄉情鄉愁為紐帶,以地方課程、校本課程、校園節日等教育活動為平臺,吸引優秀企業家、黨政干部、專家學者、各行各業的能人回鄉開展豐富的育人活動,盤活內外資源,打通鄉村文化建設的渠道與空間,推動學校成為資源回流與融通的樞紐,促進人才的城鄉雙向流動,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融合型學校”也為新生代鄉村教師的專業發展找到了一條新路,驅動鄉村教師逐步走出傳統的育人模式,逐漸建立起自身與鄉村社會的生命聯結。在鄉村教育廣闊的生活實踐中,在行動學習與行動研究中,實現鄉村教師的全方位拓展和提升,使其獲得價值感、意義感,真正實現“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建設目標。

  建設“融合型學校”,有助于存續鄉村文化根脈,助力鄉村文明建設與地方繁榮。隨著全球化、城市化、現代化進程的加快,鄉土文化日益式微。面對時代召喚,作為鄉村社會的守護者和文化高地,鄉村學校無疑可以有更大作為。在育人體系的構建中,學校可以立足鄉土資源,開設歷史文化類、技能生活類、科技藝術類等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綜合實踐課程以及社團活動課程,將非遺文化傳承、鄉俗文化傳承、農耕文化留存、鄉土歷史記憶留存、新鄉村文明建設等有機融入課程設置。在教學實踐中,通過深入挖掘鄉村文化中蘊含的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發揮其在立德樹人、凝聚人心、教化群眾、淳化民風方面的重要作用,讓學生聽得見鄉音、看得到鄉愁、讀得懂鄉情,建立起對本土文化的認同。在走向自然、走向鄉村、走向生活實踐的學習中,掌握未來生活、生存和生產所需要的知識與技能,同時也實現鄉村優秀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系統構建“融合型學校”

  變革發展理念。建立“融合型學校”的主要障礙還是來自傳統教育觀念、辦學思路模式與行為習慣的制約。為此,需要通過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學習、宣傳、研討,重建鄉村教育的人才觀、質量觀、課程觀、評價觀等,最終形成價值共識——鄉村教育不應照搬城市化教育,而應根據自身特點,樹立多元化的人才質量觀,按照國家對鄉村教育的要求與需求、鄉村青少年的實際需求,培養無論是留在鄉村,還是走出鄉村,都能打開局面的新時代鄉村少年。

  建立志同道合的實踐研究共同體。當前,參與鄉村振興的力量很多,如何通過建設“融合型學校”凝聚各方力量,建立緊密的聯結機制?如何在合作協同中找到各方角色定位,形成合力機制?在實踐中還有許多問題需要研究和探索,也需要更多的專業力量加入之中。“融合型學校”發展需要有志、有識、有為之士的聚集,形成實踐研究共同體。共同體可由區域教育行政部門、鄉村學校、鄉村社區以及外部資源力量(如大學、企業、公益組織等)構成,為了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價值,共同擔責,改革創新。

  發揮區域行政部門的主導協同作用。區域教育行政部門作為主要牽頭單位,需要對“融合型學校”發展給予必要的支持和保障,例如,給學校放權,讓學校有更多自主發展空間;與學校一起承擔風險,為學校改革創新提供心理支持;為學校的實踐項目提供必要的經費支持;制定激勵政策,吸引各類人才返鄉入鄉,多渠道增加鄉村普惠性教育資源;幫助學校打破壁壘,實現內外互動,搭建平臺,推動資源共享、發展共贏。

  發揮鄉村學校的主體和主力軍作用。面對鄉村振興的時代背景,鄉村學校需要主動擔責,以自身優勢,聚合、帶動鄉村精神和文化力量,為重建鄉村社會與優秀傳統文化復興形成助力。鄉村學校還需主動推動改革與創新,主動提升課程建設能力、組織協調與溝通能力、資源盤活與外聯能力、綜合性活動策劃與組織能力、學校品牌打造與宣傳能力等。

  鄉村教育向何處去,這是一個百年之問。陶行知、晏陽初等鄉村建設的先賢們曾用自己的行動做出了回答。今天,我們也需要用實際行動做出新時代的回答。

  (楊朝暉系首都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教授,徐月系首都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講師)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