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大學:實現信息技術創新人才分類貫通培養
青島大學依托山東省教育服務新舊動能轉換專業對接產業項目新一代信息技術專業群建設,創新性地構建了專業交叉、學院聯動、學科專業一體的創新人才培養機制,發展了產業學院、實習實訓、定制培養一體的產教協同育人模式,完善了學科競賽、工程創新、學術研究一體的分類培養路徑,形成了“交叉聯動、產教協同、分類貫通”的地方高校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在2016—2020年全國綜合類本科院校大學生競賽排行榜中,青島大學獎項數量列第4位,其中信息技術類占比超過81%;本科深造率由2015年的18%提高至2020年的48%,居山東省省屬高校首位。
實施“專業交叉、學院聯動、學科專業一體”的創新人才培養
針對信息技術相關專業細分度高、學院協同性差,與強調交叉復合、厚基礎寬視野的創新人才培養間的結構性矛盾,青島大學依托系統科學山東省高水平優勢特色學科與系統科學、軟件工程兩個一級學科博士點,面向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自動化學院、電子信息學院、電氣工程學院4個信息技術相關學院的11個專業實施創新人才培養。
首先,對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研究成果進行案例化、項目化,推動了科學研究反哺教學與人才培養,培育了以“高級程序設計語言”“計算機控制技術”等為代表的國家和省級一流課程26門。
其次,構建了具有“厚基礎、寬視野、重創新、強實踐”特色的創新型課程體系,推進了大類基礎、多元實踐、方向選修等課程跨專業互選互認,出版《微型計算機控制技術》等國家規劃教材4部,獲國家教材二等獎1項、山東省優秀教材獎5項。
再其次,實現了國家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山東省高校大數據技術重點實驗室等平臺的跨學院開放共享,新建了人工智能實驗室、高性能計算集群、大數據分析平臺等21個學科專業建設共用平臺。
此外,還選拔組建了軟創班、微納班、圖靈班、自動化卓越班等跨專業的專業大類實驗班,實施個性化與小班化培養,凝練了“面向科學研究、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培養特色。
推進“產業學院、實習實訓、定制培養一體”的產教協同育人
為使專業建設跟上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推動創新人才培養滿足行業產業發展需求,青島大學以260余項國家教育部門產教融合與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為載體,將產業需求與企業要素引入創新人才培養全過程:建設了青大海信人工智能學院、微納技術學院等現代產業學院,將產業需求引入創新人才培養全過程;拓展了與青軟實訓、芯恩集團等企業的合作,共建校外實習實訓基地,派出多批次學生赴企業加強工程實踐能力培養;打造了海信班、青特班等校企共建定制化示范班,實現了對企業急需的創新人才的訂單式培養。
深化“學科競賽、工程創新、學術研究一體”的分類貫通培養
針對傳統創新人才培養過程中重課內輕課外、重學習輕學術的內生性問題,青島大學從學科競賽、工程實踐、學術研究三個維度實施了創新人才分類培養,實現了從理論學習到實踐能力,再到學術創新的遞進式培養,構建了貫通課內課外、融合學習學術創新能力培養的新體系。
一是成立創新創業學院,組建了20余個本科生創新實驗室與競賽創新類社團,健全本科生競賽組織管理體系,打造了沉浸式創新人才成長環境;將競賽內容融入課程教學,塑造創新內生動力,形成競賽賦能體系。
二是推進了與NIIT、青軟實訓等知名企業的合作,以長聘、短聘結合的方式聘請了多批次企業技術專家進校開展企業工程實踐,建設了360安全、大快搜索等聯合實驗室;與國信藍橋、海信集團等知名企業聯合建設了48個實習實訓基地,派出學生赴企業參加產業項目研發,打破專業建設與產業發展的藩籬。
三是培育了以4位山東省教學名師與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擔綱的17個本科生導師團隊,打造了創新創業講堂與高端學術講座,擴展了學生的學術視野,筑牢了創新基礎;打造了以學科競賽為專長的軟創班、競賽創新與項目實踐兼備的圖靈班、以工程實踐見長的微納班、工程實踐與學術研究能力突出的自動化卓越班,構建了“三位一體”的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實踐了分類貫通的創新人才培養路徑。
(李建波)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