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走出西部地方本科高校協同育人“新路子” ——賀州學院構建轉型發展“三聚焦三協同”人才培養模式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2-03-26  閱讀:次   |
42.9K

  2006年2月賀州學院建立,學校實現從專科層次向本科層次辦學轉變。2015年成為廣西整體轉型發展試點高校。在探索實踐與創新中,構建出獨具特色的“三聚焦三協同”人才培養模式:聚焦應用型人才培養,創建“兩院一體”教學組織管理體制,推動產教融合協同育人;聚焦服務地方產業,建立校地“互動雙贏”機制,推動科教融合協同育人;聚焦創新創業教育,構建“四位一體”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推動專創融合協同育人。學校走上一條“產教深度融合,校城共生發展”的高質量轉型發展之路。

  “三聚焦三協同”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推動了學校高質量轉型發展,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顯著提升。

  聚焦人才培養

  創建“兩院一體”推動協同育人

  “我2009年到校任職副院長,剛到學校印象很深的就是一個像樣的實驗室都沒有,對接、服務地方產業發展還談不上。”賀州學院院長吳郭泉說。

  要辦一所什么樣的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目標如何定位,單一師范類專業如何向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轉變,成為學校亟待解決的問題。其中突出的矛盾是辦學體制封閉、培養模式單一、教學資源匱乏。

  隨后,經過一系列頂層設計、研討探索、破立并舉,轉型發展思路漸漸明晰。2013年接受國家教育部門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后,學校明確了“立足賀州、服務區域,面向基層、強化應用,開放合作、突出特色”的轉型發展思路。

  學校匯集多元資源,與鳳凰教育、中興通訊等15家知名企業,共建了覆蓋主干專業的教學實踐平臺近20個,建成了鳳凰數字媒體學院等13個行業學院。

  校企共建行業學院與原有二級學院實施“兩院一體”教學組織管理模式,按“八個共同”——共同制定培養標準、共同完善培養方案、共同構建課程體系、共同開發教材、共同組織教學團隊、共同建設實訓基地、共同實施培養過程、共同評價培養質量推進“雙主體”合作育人。校企共建專業7個,實行“一課雙師”制,企業駐校教師與高校任課教師共同完成課程授課,協同培養面向行業產業的應用型人才。

  文化與傳媒學院是學校較早實施“兩院一體”教學組織管理模式的二級學院,與校企共建行業學院——鳳凰數字媒體學院實行“兩塊牌子一套人馬”建制。

  鳳凰教育派出鳳凰數媒技術總監祝林作為駐校技術指導教師,并擔任鳳凰數字媒體學院執行副院長。祝林現已在校工作8年,不僅與學校教師共上專業課程,還擔任“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導師,每年指導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項目10項以上。

  曾在企業擔任財務管理與咨詢工作的藍文婷作為“雙師型”教師被引入學校任財務管理專業教師,是校企合作的受益者,首批取得了新道師資研修院各類課程的認證證書。

  她指導的學生團隊2012年獲得學校首個“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全國一等獎。所在的經濟與管理學院2015年開始在實訓基地共建、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師資力量保障等方面與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度融合共建行業學院——新道經濟管理學院,當年招收的首批財務管理專業學生現已成為行業骨干。

  經過近年來的探索,目前賀州學院構建的“兩院一體”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已得到廣泛推廣,起到示范引領作用。

  聚焦產業需求

  優化專業結構推動協同育人

  賀州毗鄰廣州,是粵港澳的“菜籃子”,是國家無公害蔬菜種植示范基地、廣西首個國家級別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也是廣西石材產業發展的先行區和廣西碳酸鈣千億元產業“主戰場”,被賦予“中國重鈣之都”稱號。

  “有件事對我觸動很深。2010年,兩個政史專業畢業的校友,分別在當地縣區做碳酸鈣粉體、茶產業,主動聯系我說急需相關專業畢業生,希望母校能幫助解決。但那時學校專業結構單一,多以師范專業分出非師范方向,人才培養還不能對接地方產業需求。”學校分管教學副院長朱其現說。

  生物專業是學校傳統的師范類專業。為適應桂東北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升級需要,學校主動對接廣西以食品工業為首的“14+10”千億元產業和賀州碳酸鈣、裝配式建筑、生態健康“三個千億元產業”,于2007、2008、2015年先后增設食品科學與工程、生物工程、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從單一師范教育轉為培養生物制品制備與檢測、果蔬加工與貯藏保鮮、食品質量與安全檢測認證等方面應用型人才。

  廣西是我國茶葉主產區之一,賀州昭平又是廣西種茶面積較大的縣區,產業發展和產業鏈延伸對人才需求十分迫切,2016年學校又增設了廣西高校首個茶學專業。同年成立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

  地方產業發展需要什么人才,學校就開設什么學科專業。經過調研,學校加快專業調整與建設,新增粉體材料科學與工程(全國高校第五個)等特色專業20個,形成“地方味十足”的食品、材料、康養、教育等特色專業群。

  經過多年建設,食品科學與工程、通信工程、旅游管理、環境設計入選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食品科學與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入選廣西新一輪一流學科。

  建立了需求導向的特色學科專業后,還需搭建專創融合協同發展的平臺。

  為此,學校緊貼地方需求,推動人才培養方式改革,注重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實踐相銜接,構建了“課堂、基地、平臺、園區”四位一體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打通從創意到創新到訓練孵化再到項目落地的每個環節。

  “5+6”創新學分和置換制度、第二課堂成績單和全程導師制為“雙創”課堂提供制度保障。

  同時,成立創新創業學院,以大學生“雙創園”為依托,建成國家備案的眾創空間和廣西高校創新創業示范基地,通過融通園區資源建立起“園中校”“校中園”融合發展模式,確保“四位一體”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有效運行,推進學生由“普通就業型”向“創新就業型”方向發展。學生在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總決賽中共獲一金二銀九銅。

  學校在2016—2020年全國新建本科院校大學生競賽排行榜中位居第46位,是廣西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聚焦服務地方

  建強應用學科推動協同育人

  升本前和升本初期,學校以師范類、文史類學科見長,對地方產業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直接支撐作用較弱。

  “應用型高校的發展要依靠高水平學科的引領,有高水平的學科才能實現創新驅動,提升服務地方的能力,形成我們的內生發展動力。”學校分管科研副院長黎瓊鋒介紹。

  對此,建立校地常態聯動機制。短短5年時間,學校聚焦碳酸鈣、生態健康、新型裝配式建筑等地方產業發展,積極與區內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開展協同創新合作,先后建起契合地方產業發展的院士工作站、工程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中試研究基地等自治區級創新平臺19個,依托地方產業共建自治區級示范性現代產業學院3個,建立科研成果反哺人才培養機制,有力推進科教融合,增強學校服務區域發展的能力,校地達到同頻共振,呈現校城共生效應。

  為全面服務廣西碳酸鈣和高性能新材料等千億元產業,2016年學校成立材料與化學工程學院(碳酸鈣產業學院),與地方粉體、碳酸鈣新材料等企業緊密對接,聚焦碳酸鈣全產業鏈聯合開展科技攻關,促進成果轉化。短短幾年,已建成廣西碳酸鈣資源綜合利用重點實驗室、廣西壯族自治區碳酸鈣資源高效高值利用工程研究中心、廣西碳酸鈣產業科技成果轉化中試研究基地等多個自治區級創新平臺,實現了“前端聚焦、中間協同、后端轉化”的創新平臺一體化建設。

  2021年12月,學校與廣西駿輝高分子科技有限公司簽署100萬元橫向科研項目,這是碳酸鈣產業學院獲批為自治區級示范性現代產業學院后又一校企合作的亮點工作。

  據統計,近3年碳酸鈣產業學院已獲各項經費超過3000萬元,賀州市政府部門先后投入1200萬元支持碳酸鈣產業學院相關創新平臺建設,極大提升了學校服務地方經濟的能力,成為廣西特別是賀州碳酸鈣千億元產業重要的創新力量。這是學校走產教融合、科教融合、專創融合轉型發展之路的一個縮影。

  碳酸鈣產業學院院長陳珍明博士說:“針對地方產業建立高水平協同創新學科平臺,對學校轉型發展起到‘加速器’的作用。”

  2021屆食品科學與工程班22人成功考研,班主任盤喻顏說:“考研不僅需要扎實的學科專業基礎,更需要創新的思維,學院10多個自治區級學科平臺,對學生開展創新實踐起到十分關鍵的作用。”

  近三年就業數據表明,賀州學院在本地就業的畢業生,除傳統的師范類人才外,基本上服務于當地的碳酸鈣產業、食品產業、健康養生產業等地方急需產業,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重要的“人才動力”。

  吳郭泉說:“賀州學院轉型升級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在于主動作為、不等不靠。在國家轉型發展政策的指引下,學校扎穩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之根,通過整合優化資源,構筑了應用型人才培養共同體,推進專業鏈、產業鏈、人才鏈、創新鏈‘四鏈融合’,形成帶動學校整體可持續發展的獨特優勢。”

  (朱其現 謝雪清 董治安)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