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聊城職業技術學院 聚焦技改需求 培養技改人才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2-03-30  閱讀:次   |
42.9K

  聊城職業技術學院是2000年10月成立的公辦全日制普通高等專科學校。學校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自2001年招收學生以來,先后為地方輸送技術技能人才3000余人,其中,20%左右技術員崗位的畢業生已迅速成長為企業的“技改達人”,用自己的出色工作,助力聊城制造業變革。目前,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是中央財政支持的重點建設專業、山東省特色專業、山東省“3+2”專本貫通分段培養試點專業、教育部門現代學徒制試點項目、山東省校企一體化示范項目依托專業、國家骨干專業,教師團隊是山東省第二批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瞄準高職教育四個痛點

  服務區域轉型人才需求

  《中國制造2025》規劃綱要強調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結構優化、人才為本,指出“完善多層次多類型人才培養體系,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實現制造業由大變強的歷史跨越”。

  在全國41個工業大類中,聊城有31個,占比超過70%裝備水平不高的企業,多以技術改造為主實施產業升級。以2020年為例,聊城市東昌府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技改投資增長43.1%。“十四五”期間,聊城市還將堅定不移地實施“制造業強市”戰略,發展智能制造、網絡化協同制造、大規模定制等先進制造業,加快培育“千億級”產業集群。區域制造產業自主創新能力先天不足,急需專業基礎扎實、具有技改能力的機電一體化人才,促進產業轉型,突破企業發展的瓶頸。

  針對傳統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方案不適應技改新要求、培養目標不對接,教師不適應企業技術改造要求、技改能力不足,實踐教學中企業參與少、技訓不結合,支持師生技改政策保障不足、長效機制不健全等四個痛點問題,自2007年6月起,聊城職業技術學院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聚焦區域制造業企業對技改人才的需求,調整專業定位,建立新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目標,將技改能力由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拓展能力轉變為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核心能力,適應企業對技改人才的需求。堅持扎根聊城制造業、服務企業轉型發展,建設了一支“懂技術、懂設備、會診斷、會優化、會改造、能培訓”的技改型教師團隊,開發了適應機電一體化設備技改要求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成為聊城制造業人才供給和技術技能協同創新基地。

  圍繞技改能力育人關鍵

  實施人才培養工作改革

  為聚焦提升人才培養體系對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的適應性,聊城職業技術學院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在教師隊伍建設方面,形成了會理論教學、會實踐教學和能從事技術改造的“兩教一改”特色,豐富了專業教師“雙師型”素質內涵,契合了高職教學改革和本地產業發展需要,開辟了技術技能積累與創新路徑,促進了校企合作命運共同體建設。在課程與教學改革方面,制定了突出技改能力的人才培養方案,將技改項目作為教學載體納入課程體系,自主研制實訓設備再現生產場景,開展基于真實生產項目的課程教學改革,開發了支撐技改能力的核心課程,著力培養學生技改能力,使人才培養與聊城制造業技改升級相適應。在實訓實踐方面,建立校企雙導師團隊,帶領學生開展真實的技改項目實踐,在“課程帶教+項目帶教”基礎上組建師生工作室,承接企業技改任務,學生參與教師橫向課題,將技改項目融入實訓,在“技訓融合”中培養職業能力,同步推進實踐教學、技改和創新創業,培養了一批優秀的技改人才和創新創業人物。在教學管理改革方面,制定了鼓勵師生參與技改的支持政策和激勵措施,加大了技改成果和技改課學分在師生評價中的比重,實行了技改項目學分與專業課學分置換辦法,保障了人才培養改革方案落地實施。

  打造“兩教一改”型教師團隊。引培結合,建設團隊。聘用產業領軍人才,專兼比達到1∶1;引進博、碩士教師,76位教師全部取得碩士學位;開展專題培訓、理論提升,提高教師技術研發能力和教學水平。校企合作,實干真練。與企業技術骨干共建技改團隊,共同開展技改研發和技術服務,指導學生創新創業;專任教師參與技改項目、實干真練,提升技術改造能力、實踐教學能力、企業培訓能力。技改案例,反哺教學。總結歸納技改項目,形成典型案例,開發技改教學項目和技改教學模塊,重構課程體系。

  重構突出技改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聚焦區域制造業企業技改技術員崗位人才需求,校企協同重構突出技改培養目標的人才培養方案,重構“通用平臺+技改模塊”的課程體系。

  推動“技訓融合”實踐教學改革。實施“技術服務與項目實訓一體化”的“技訓融合”課程改革,一是把技改工作從企業延伸到學校,對生產設備進行教學化改造,自研自制了能夠再現生產場景的實訓設備76臺(套),既解決了市場上技改教學設備缺乏的問題,又節約實訓投入約760萬元;二是在企業再現技改場景,開展“技改崗位認知—技改崗位實踐—技改崗位實習”的實踐教學體系,進一步突出技改能力的培養。

  健全“技改+雙創”專業發展長效機制。制定了鼓勵教師、學生參與技改的支持政策和激勵措施,加大了技改成果、技改課學分和“雙創”成果在教師、學生評價中的比重,保障了教學改革措施落地生效。通過職教集團擴大成果應用,在集團內企業成立“技改工作站”,組織聊城市職業學校加入技改行列,指導7所中高職學校、30余家企業開展技改工作,增強了支持聊城制造業技改升級力量。推動重點產業、重點企業與學校深化合作。與金帝集團、巨凱軸承等企業共同成立產業學院,打造實體化運營公司,建立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長效機制。

  深耕教改辦學理念突破

  堅持統籌推進多舉創新

  “十三五”期間,聊城市累計實施重點技改項目近500項,投資1237億元,促進中小企業在原有老舊設備基礎上實施技術改造和技術升級。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抓住機遇,以開展技改服務提升教師水平,以校企技改合作升級教學體系,以教師技改帶動學生技改能力培養,有力支撐了聊城制造業技改轉型,創新形成服務區域制造業技術改造的高職專業發展模式和人才培養體系。

  圍繞“技改需求”人才培養目標的創新。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始終緊緊圍繞行業和區域需求辦學,創新定位人才培養目標,不僅培養學生能夠適應設備維修技術員、產線運維技術員、設備生產管理員等崗位的工作要求,還突出了學生技改能力的培養,培養能夠勝任技術改造、設備升級、數字化轉型、系統集成的技改技術員,滿足區域制造業轉型升級的人才需求。

  “兩教一改”型教師隊伍建設的創新。專業教師按照企業生產場景布置實訓室和“自制實訓設備”,通過教學設備技改化創設實訓情境提升了專業教師培養學生技改能力的“課程帶教能力”。

  專業教師堅持扎根聊城制造業、服務企業轉型發展,通過校企協作提升技改能力。50%以上的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教師承擔過企業的技改橫向課題。專業教師帶著問題跟蹤、指導、監督技改項目的實施,帶著新技藝、新方法重回課堂,提升培養學生技改能力的“項目帶教能力”。

  專業教師參與技改項目可計入業績,技改成果亦為科研成果。“兩教一改”型教師既會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又能從事技術改造,豐富了專業教師“雙師型”素質內涵。

  “技訓融合”實踐教學體系的創新。“技訓融合”是技改與實訓教學的融合。將來自企業的橫向課題轉化為課堂教學項目,橫向課題引領、項目化過程監控、項目質檢標準檢驗,實施“技術服務與項目實訓一體化”的“技訓融合”課程改革,學生的技改項目和“雙創”項目經過鑒定合格后可以計入學分。在校內專業教師和企業導師的指導下,在學校的實訓場所開展理實一體化教學,推動技術服務與教學改革一體化發展,融合打造人才培養與技術服務高地。

  服務地方辦學成果豐碩

  放眼“十四五”篤行不怠

  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離不開職業教育發展。聊城職業技術學院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緊密結合區域經濟發展與人才需求,深化教育教學改革,近年來辦學成果豐碩。

  學生技改能力大幅提升。畢業生70%以上在當地制造業就業,有的就業于當地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行業龍頭企業,從事技改技術員崗位的畢業生薪資明顯增高,在產線升級改造、軸承裝備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逐漸成長為行業智能化技改方案的提供者。

  教師“兩教一改”能力顯著提高。專業教師通過參與企業技改項目和技改項目教學化改造,形成了明顯的團隊優勢,建成了兩個省級技藝技能傳承創新平臺,培養了兩名省級教學名師、一名省級青年技能名師;承擔重大橫向課題26項,合同金額近400萬元;師生授權專利60多項,其中發明專利6項;自制實訓設備76臺(套),被聊城工業學校、臨清工業學校、聊城高級工程職業學校等院校應用。

  緊密合作企業量質齊升。專業教師主攻高精度、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軸承研發方向,進行能滿足特殊工作條件的自潤滑軸承的開發支持;為區域制造業企業進行了技改職工培訓和金藍領培訓,通過“山東省職工技術技能提升工程”,每年為企業獲得培訓補貼280萬元;幫助臨清巨凱軸承、金帝集團等企業實現“瞪羚”申報、“小升規”升級的同時,完成上百項智能化技改項目。

  推廣示范作用明顯。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落實國家“一帶一路”共建項目向基里巴斯輸出技術技能培訓。做法被其他院系借鑒,與學校信息工程系、聊城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青軟集團、海爾卡奧斯共建聊城市工業互聯網產教融合創新中心,共建工業機器人、物聯網技術等專業,并在其他院校推廣,多次到區域內院校進行指導,指導內容包括技改項目教學化改造、高水平專業建設等,助其建立聊城智能制造產教聯盟和諾伯特智能制造學院。成果還推廣至山東理工職業學院、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等兄弟院校,對開展項目化教學改革、實訓條件建設均有指導性意義。

  總之,構建適應區域制造業企業轉型升級技改人才需求的育人模式與人才培養體系,是高職院校提升教育適應性的首要任務和關鍵措施,也是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根本保障。“十四五”期間,建設團隊將緊緊圍繞打造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打造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打造智能制造高水平專業群、打造高水平“雙師”隊伍、提升校企合作水平、提升服務發展水平等方面,繼續深化改革、勇于實踐,為“中國制造2025”戰略目標的實現作出應有的貢獻。

  (張鳳軍 葛序風 賀凌云 丁海峰 劉倩婧)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