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廈門市 在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路上穩步前行
福建省廈門市借助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建設的東風,全力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培養緊缺人才,步入了從項目帶動到內涵提升的新發展階段。高地建設啟動一年來,廈門緊緊抓住經濟特區、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廈門片區、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等多區疊加優勢,做強職業教育資源,做實產教融合項目,推進育人模式改革,以高質量發展為目標,著力打造具有閩臺特色的廈門職教范式。
辦好“拳頭”專業
服務地方經濟發展
廈門市圍繞重點產業布局專業,以專業帶動產業,依托行業發展前沿,動態調整優化專業,提升職業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的能力。在廈門城市職業學院,有一個模擬地鐵站,學生在這里可以完成地鐵駕駛、日常調度等全過程的“仿真”實習。最近幾年,廈門地鐵建設迎來高速發展,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專業則成為服務地方經濟的熱門專業。這是廈門辦好“拳頭”特色專業、服務地方經濟的一個縮影,也是廈門著力打造職教高地的具體行動。
廈門城市職業學院與廈門軌道交通集團有限公司深度合作,校企雙方按照“共同投入建設、共同使用、共享收益”的合作模式,共同出資約4700萬元建設“廈門軌道交通職業技能培訓中心”,共建“軌道交通產業學院”,為廈門市、福建省以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培養軌道交通行業技術技能人才。“因城而生,為市則活”,在廈門城市職業學院,服務地方經濟的“拳頭”專業還有飛機機電設備維修等專業。
旅游會展是廈門的千億產業鏈群之一,廈門工商旅游學校設有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空乘與涉外禮儀、空港服務與營銷等多個相關專業,成為學校的“拳頭”產品。其中特別引人注目的是空乘相關專業。實習大飛機停在校園,成為學校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來自臺灣的陳紫綺是空乘專業的一名學生,她在廈門工商旅游學校參加了“模特社”。雖然年僅17歲,但她已有4年的秀場實戰經歷,還多次斬獲大獎,是連續兩年福建省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冠軍獲得者,也是今年福建地區入圍國賽的僅有選手。陳紫綺的母親謝秋艷說:“我們其實可以讀普高,但做模特是孩子的愛好,我們尊重她的選擇。”謝秋艷說,臺灣也有很好的教育資源,之所以選擇留在廈門讀書,是看到廈門高質量的職業教育和對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視。對兩岸的教育做了對比和考察后,謝秋艷看中廈門工商旅游學校在模特教育方面的專業性,把孩子送進了這所學校。
廈門城市職業學院和廈門工商旅游學校的專業建設依托城市發展,瞄準產業布局。一年來,廈門大力支持職業院校建設,共有7所職業院校入選福建省高水平職業院校,19個專業群入選福建省高水平專業群,繼續推進30個市級服務產業特色專業群建設,有效打通了產業鏈和人才鏈,支撐廈門重點產業發展壯大。
做精現代學徒制
“大師”傳授技藝
讓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更具吸引力,更富特色和魅力,廈門始終在探索現代學徒制的“廈門模式”。近年來,廈門立項現代學徒制項目39個,投入經費近1000萬元,合作企業和單位63家,學生3309人。在眾多項目中,有10個“示范性現代學徒制項目”顯得很特別,它們將引領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作為未來可復制推廣的范例。
集美工業學校特別注重大國工匠和大師的育人作用。把大師請進學校,讓“非遺”走進校園。學校成立了“閩南傳統工藝傳承基地”,國家非遺漆線雕代表性傳承人蔡水況、廈門珠繡手工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謝麗瑜、中華剪紙大師張金城成為學校的首批客座教授,并在學校開設“大師工作室”,為學生現場授課。
現在,集美工業學校閩南文化產業系已開始招生。學校將依托工藝美術、計算機動漫與游戲制作、服裝設計與工藝3個專業,對課程進行優化升級,讓工藝大師參與教學,將非遺傳承與課程建設及人才培養模式相結合。在學校的珠繡大師工作室內,有不少集美工業學校服裝設計專業學生的畢業設計作品——剪裁得體的旗袍,領口、裙擺添上了精美的珠繡;在精致的手工高跟鞋鞋面上,以珠繡創作出獨特的花紋裝飾,引人注目。
集美工業學校的現代學徒制項目,引進了臺灣優質教育資源,助力兩岸融合發展。學徒“就地就業”后熟悉了臺資培訓企業,有在企業長期工作的意愿,企業也給予他們較高的工資待遇,學校、學生、企業三方都十分滿意。
廈門工商旅游學校創新模式,實施“現代學徒制2.0”項目,探索實施“三雙兩段制”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三雙”指學校和企業“雙主體”管理、“雙主體”教學,學生具有學生和學徒雙重身份。“兩段”指校內學習階段和企業實踐階段相融合,共同培養現代技能人才。
學校開展“校校企”合作,由廈門工商旅游學校、三明醫學科技職業學院和廈門加捷財稅事務所集團有限公司三方合作。加捷集團的工作人員成為學生名副其實的“師傅”,手把手教他們財務知識。廈門工商旅游學校校長莊敏琦介紹,三方合作,既考慮了學生在企業的實踐需要,也考慮了學生的升學問題,深受學生和家長歡迎。
深化產教融合
推進產業學院建設
2021年4月15日,海滄智能制造產業學院揭牌。該產業學院由海滄區職業中專學校(以下簡稱“海滄職專”)、福建船政交通職業學院、廈門海滄產業招商服務有限公司三家單位聯合承辦。
近年來,廈門海滄區的集成電路產業實現了從“0”到“1”的發展。海滄未來的產業發展目標是: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集成電路基地,到2025年,集成電路產業規模不低于500億元,整個行業集聚各類人才約15000人。海滄智能制造產業學院主要對接該集成電路基地,并為其培養緊缺人才。該產業學院目前已聚焦機械制造類、電子信息類、物流管理類三大專業開設8個班級,招生規模400人,未來招生規模計劃達到2000人。
海滄職專校長夏東風表示,產業學院將圍繞服務海滄半導體產業,著重培養機械技工等技能型人才,進一步滿足地域性產業人才需求。
海滄智能制造產業學院攜手福建省國家“雙高”院校和海滄區戰略性支柱產業重點企業,在人才培養與輸送、實習實訓基地建設、社會培訓、員工技能提升等方面持續推進校企深度融合,為不斷探索、創新、完善五年一貫制技術技能人才“在地化培養、在地化就業”的培養模式開新路。
除了海滄智能制造產業學院,近一年來,廈門在推進職教高地建設的過程中,還對接地方產業和基地,遴選培育了一批產教融合型企業,立項了一批市級產業學院。目前,廈門市正在培育的產教融合型企業有19家,職業院校已建成“軌道交通產業學院”“人工智能產業學院”“弘信產業學院”“澳湯水族產業學院”等9個產業學院,各產業學院正積極推進內部管理體系和治理結構改革,深入研究產業鏈及各崗位之間的關聯性,合理劃分課程模塊并進行重組和改造,這也成為推動職業院校與合作主體之間師資雙向交流的重要載體。
融入區域發展
提升對外交流能力
廈門正在建設的金磚國家新工業革命伙伴關系創新基地,為廈門職業教育融入新發展格局提供了良好的契機。金磚創新基地建設以來,廈門市集美職業技術學校承辦了2021“一帶一路”暨金磚國家技能發展與技術創新大賽之“嘉克杯”國際焊接大賽。廈門開放大學與廈門市知識產權協會共建“金磚知識產權創新基地”,構建知識產權職業教育體系,助力金磚國家技能人才培養。目前,廈門城市職業學院、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廈門技師學院等入選“廈門金磚新工業能力提升培訓基地聯盟”單位。今年,廈門的職業院校還將承辦“2022金磚國家職業技能大賽”。這些職業教育融入區域發展的新舉措,有力推進了廈門國際一流人才培訓基地建設和對外合作交流。
與此同時,市政府部門牽頭成立“廈門火炬大學堂”,按照產教融合理念和市場化辦學模式,以產業需求為導向,匯聚多方力量,構建多元融合、層次分明的人才培訓體系,打造集人才培養、行業咨詢、產教融合功能于一體的高水平平臺。“廈門火炬大學堂”與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廈門軟件職業技術學院共同建設職業技能提升中心,助力高新區產業和職業院校深度融合,真正打通了產業鏈、教育鏈、人才鏈和創新鏈。
在助力兩岸融合上,在廈的12家臺資企業與10所職業院校,就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動廈門市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進行了一場深度的對話交流。面對面的交流,搭建了校企合作溝通的“橋梁”,拉近了在廈臺企與職業院校的距離,促進廈臺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針對廈門產業園區多、臺企多而職業院校分散的特點,召開“打造職教高地推進產教融合園區建設研討會”,探討在園區建設、人才培養、技術開發、科技成果轉化、創新創業等方面的合作交流。
站在新起點,廈門將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勇立潮頭、勇毅前行,全面深化職業教育改革,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在探索兩岸融合發展的新路上,篤行不怠,逐夢前行。(郭常斐)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