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城市職業學院學生為中心的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
“雙院融合 三師協同 三制聯動”育優秀人才 ——四川城市職業學院學生為中心的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
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職業教育作為類型教育的重要使命。四川城市職業學院作為四川省“雙高計劃”建設培育單位,近年來,在不斷深入探索“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基礎上,以眉山校區建設為契機,直面“重教書輕育人”“重技能輕素質”、育人力量未形成合力、人才培養“工廠化”“流水線化”等問題,精準施策,創新“書院+專業學院”的“雙院”育人模式,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以促進學生“全面、個性、可持續”發展為目標,開展了“雙院融合、三師協同、三制聯動”的高職人才培養改革與實踐,為城市建設發展培養了大量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雙院融合”創新模式
學校構建“書院+專業學院”融合的育人環境,解決了“重教書輕育人”“重技能輕素質”的問題。
建實體書院,實現宿舍社區化。學校出臺書院制管理辦法,明確了書院與專業學院各自的職責,書院側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活動組織等;專業學院負責學生專業技能教育和學生專業教育資源供給,側重專業課程教學、學生學業指導、學術科研等。學校建設了3個實體書院,以書院為單位社區化布局宿舍,實行跨年級、跨專業的混合式住宿,在宿舍區建設健身房、社區圖書館等學習休閑設施,促進了學生文理滲透、專業互補以及學習與生活的融合。
創特色文化,實現文化育人。結合地方特色文化,設計制作各具特色的院徽、院旗、宿舍文化、社區文化等,構建了“一個主軸、兩支側翼、四條途徑、五輪驅動”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機制,營造了以文化傳承為特色的書院育人環境和文化氛圍。
嵌入式管理,實現“一站式”服務。輔導員將辦公室搬進宿舍區,與學生同住同吃同生活,借助信息化系統,實現“一站式”學生綜合管理服務,使育人工作更專業細致、更貼近學生內心、更融入學生生活。
“三師協同”全員育人
搭建“輔導員+專業導師+企業導師”的協同育人隊伍,讓育人力量形成合力。
輔導員思想引領。打破了輔導員配備及學生工作組織的傳統形態,將輔導員納入實體書院管理,明晰職責,集體潛心研究思政教育、文化傳承、學生管理、第二課堂,全員承擔通識課教學,思政課教師全員進書院。
專業導師學業指導。專業教師全部擔任專業導師,為每名學生配備導師,每位導師指導學生30人以內,每月指導學生全覆蓋,引導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指導學生制定學習計劃和學業規劃。
企業導師職業培養。依托訂單班、現代學徒制、生產性實訓基地、校外實習實訓基地、產業學院等平臺,深化校企合作,聘任企業導師,全程參與學生職業能力與職業素養培養。
“三制聯動”多樣選擇
通過“書院制+導師制+學分制”的聯動,構建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的育人模式,解決了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工廠化”“流水線化”的問題。
以“選課”促進學生自主發展、以“選師”提升學生主體地位。選修學分占比從5%調整為25%,學生可選課程增加到500余門。在提升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激發教師專業能力提升,優化教育教學供給,學生自主選師課程增至120門。
以“學分化”優化活動效果。活動項目化,項目課程化,課程學分化,學分可積累與轉換,學生自由選擇占5.7%的素質學分,學生累計選擇參與各類活動3.8萬多個,成長記錄224萬余條。
“四維保障”完善體系
基于育人導向的環境保障。學校投入10多億元,建設和改造新、老校區,建設了遍布校園的討論區、社區化布局的宿舍區和100余個理實一體化教學場景。
基于動力激發的管理保障。學校構建了以“賦責、賦權、賦能”為核心的校院二級管理體系,運行了以“常規+KPI+創新+黨建”工作的目標績效考核為牽引的質量保障體系,專業學院人才培養考核權重超70%,輔導員、專業導師的月度考核當月兌現獎懲。
基于成長導向的信息化保障。建設了一體化教學平臺、覆蓋學生在校全周期的綜合育人平臺、覆蓋各部門業務的綜合管理平臺和大數據共享分析平臺,實現了數據采集的及時性、數據應用的有效性和數據分析的智能化,形成了“學生一張表”,精準助力學生成長。
基于統籌協調的溝通保障。建立了由書院院長、專業學院院長、輔導員代表、專業導師代表、學生代表組成的專業學院與書院的聯席會議機制,搭建了專業學院、書院與企業協同育人的橋梁和載體,保障了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
特色鮮明成果顯著
經過不斷的改革、創新、實踐,學校率先在高職院校中開展的“雙院融合、三師協同、三制聯動”人才培養改革成效明顯,人才培養質量和學生就業能力顯著提升,為高職院校開展“書院制”育人模式改革提供了鮮活的范例,實踐成果獲四川省2021年教學成果獎特等獎。
(王世倫 敬鴻彬 劉志東)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