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大學微電子與通信工程學院電子信息創新人才培養實踐
樹立專業自信 提升學習動力 ——重慶大學微電子與通信工程學院電子信息創新人才培養實踐
重慶大學微電子與通信工程學院開設有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三個本科專業,其中電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是國家一流本科專業,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是重慶市一流本科專業。學院教育教學改革成效突出,擁有國家教學名師和教學團隊、國家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國家一流本科課程、精品課程和雙語示范課程、國家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等多項人才培養質量工程。學院基于“以學生為中心”“自信源于成功的經歷”“教學活動與學生認知和心理成長協同”的理念,在一系列國家教學質量工程、教育部門和重慶市教改項目的支持下,開展電子信息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和實踐,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知識、能力、素養協調發展人才培養體系,適應產業發展需求
學院積極推進產教協同,建設持續跟蹤行業發展的前沿技術課程,貼近工程需求。學院與華為開展“智能基座”課程建設,合作建設前沿課程,把行業的新技術引入課程體系中;與國際集成電路龍頭企業合作,開展面向重慶市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培訓課程,累計上千名學生獲得企業認證證書;同IntelFPGA中國創新中心進行人才聯合培養,學生在企業導師指導下,完成企業實習,每年參與學生近百人。此外,學生通過創新實踐項目、學科競賽等實踐環節把所學知識在解決具體問題中用起來,提升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知識、能力、素養協調發展,以適應不斷發展的產業需求。
建立四年一體、產教融合、課內課外相結合的工程實踐教學體系,以專業實踐成功經歷激發學生專業興趣
電子信息技術數理門檻高,復雜度高,學習難度大,一部分學生在入門工程基礎課就挫敗了學習自信,學習焦慮增大。針對學習難度大、挫敗感嚴重、學生專業學習自信不足等問題,基于“自信源于成功的經歷”的理念,學院打造由簡到繁、四年一體、產教融合、課內課外相結合的工程實踐教學體系。要求一年級觸摸工程,二年級體驗工程,高年級實踐工程,在“任務驅動,企業標準”環境中訓練。學院建立了資源豐富、全面開放的校內創新實踐基地,拓展校內所、園中院等作為平臺支撐;設計兼具實用性和趣味性的低階工程案例融入課程大作業、實驗項目、課程設計課題等,實現低年級學生盡早獲得一次具有成就感的專業實踐成功體驗;以解決教師科研項目和企業實際應用中的復雜工程問題為需求,設計高階實踐項目作為大學生創新實踐項目、科研訓練項目、企業實習項目等,鼓勵學生參加高水平學科競賽,嚴把畢業時的工程實踐能力認定關,確保學生畢業前獲得一次專業實踐成功經歷。通過專業實踐成功體驗,實現從學習興趣的激發,到職業志趣的樹立,通過將高標準的“專業綜合實踐”作為專業培養的畢業基本要求,提高了學生專業學習自信和從業自信。
建立全時空學業指導和全過程學習評價的綜合保障體系,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當前大學開放學習環境干擾多、誘惑大、學業難,學生學習興趣波動較大,學習動力難以持久。學院從“教為不教”理念出發,建立了以人工智能、大數據、“互聯網+”等信息新技術革新為基礎的全時空學業指導和全過程學習評價的綜合保障體系。學院組織教師開發知識點碎片教學資源庫、綜合實踐案例庫、實驗指導視頻資源庫、電子化持續更新試題庫等一系列豐富的線上教學資源,推廣課程QQ群、SPOC、慕課平臺應用,打造可線上預約自主實驗的開放實驗室,建立輔導員、班主任、學業導師、任課教師多方聯動學情監控機制。通過線上平臺實現教學全過程客觀數據生成,加強過程評價;推行統一教學大綱、統一教學內容、統一閱卷和基于試題庫的考教分離長效機制;推行實驗實踐報告電子化,自主研發報告查重軟件避免抄襲。多種導學、督學和促學措施形成了人才培養“持續改進”的閉環系統,利用信息技術打破學業指導的時空約束,構建科學化全過程學習考核體系,強化行為準則、企業文化、家國情懷、責任擔當,激發學生學習動力。實踐表明學生學習氛圍越發濃厚,教師教學質量穩步提升。
經過多年探索和實踐,學院人才培養條件日臻完善,人才培養體系成果豐碩,吸引優質生源效果明顯。近三年電子信息大類專業分流中,選擇微電子與通信工程學院專業學生人均績點超過3.0,高于其他專業。學院與企業聯合建立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設立“校中所”,近200名本科生直接參與企業研發。與華為公司聯合開設課程,與IntelFPGA中國創新中心進行學生聯合培訓,實現學生課外綜合性專業實踐項目全覆蓋,企業對學生能力給予充分肯定。近5年,學生參加學科競賽獲國家獎項近200人次,獲省部級獎項230余人次,包括一項FPGA全球創新設計競賽總冠軍、7項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和智能車競賽一等獎,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成績位居全國高校前十。學生的專業興趣和自信心明顯增強,人才培養質量顯著提升。
(李靜和)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