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信息科技大學推進思政課教學改革創新—— “信息+思政”走新更走心
面對個性獨立、思維多元的00后大學生,怎樣讓思政課深入人心,直擊學生心靈?近年來,北京信息科技大學依托信息特色,將信息類學科優勢與思政教育相融合,推進思政課教學改革創新,構建了線上線下兩個維度,教學、競賽、科研三位一體的“信息+思政”立體化育人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大思政課”建設格局不斷拓展。
“數字馬院”構建多維學習空間
2019年至今,北京信息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搭建了西柏坡紀念館、平西情報聯絡站等紅色展館,制作建黨百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等主題的虛擬現實數字展廳,建設“數字馬院”平臺,逐步實現信息、資料、視頻等數字化,成為師生思想政治理論學習與傳播平臺。
“虛擬現實技術的引入,推進了思政課教學模式與方法改革,建構多維的學習場域,促進教室小課堂、網絡新課堂以及社會大課堂的深度結合。”北京信息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張健說,“疫情期間,這些展廳也確實派上了用場。師生們可以通過手機、電腦等端口形象了解紅色基地的情況及相關歷史資料,足不出戶就可以上好思政課。”
除了引入虛擬現實技術之外,學校同時還以新校區建設為契機,建設“虛擬仿真思政課體驗教學中心”,實現思政課智能交互、沉浸式的“虛仿”學習,讓學生在“視聽觸”的虛擬仿真環境中完成思政課學習體驗。
在教育資源建設方面,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將各類理論教學資源、實踐教學資源、學術科研資源以及文化資源搬上“云端”,推進“數字馬院”平臺建設,在平臺上設置了“思政教學備課資源庫”“中國共產黨思想理論資源數據庫”等數據庫。此外,學校注重挖掘“大課堂”思政元素,錄制系列抗疫微課、建黨100年微課,在“數字馬院”、學習強國等平臺發布。
信息技術與實踐相結合,增進育人實效
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講。社會大課堂是思政育人的另一個陣地。2019年以來,北京信息科技大學思政課以“點、線、面”相結合的實踐教學,推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
張健介紹,在學校支持下,思政課實現了“1+N”多部門、多學院協同創新。舉辦“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新媒體類作品征集活動;建設思政課校外實踐基地,為思政課實踐教學搭建平臺;為深入推進師生開展實踐研究,學校鼓勵教師指導學生參加“互聯網+”“挑戰杯”等學科競賽。
2019年起,馬院還承辦了“全國大學生市場調查與分析大賽”國家級A類賽,以此為平臺,引導學生關注并調研社會熱點問題,應用信息技術進行數據分析。通過親身實踐、調查研究,推進新思想新理念在師生中入腦入心、知行合一。
信息技術與科研相融合,提升教師育人水平
在思政課建設中,北京信息科技大學還注重將信息技術與科學研究相融合。
2019年12月,學校跨學院、跨學科組建了校級“馬克思主義理論大數據研究中心”。該中心通過學科交叉融合,運用大數據的理論與方法,推進信息技術與理念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實踐相結合,搭建開放式的研究平臺,提升教師理論水平,提升思政育人質量。
2020年4月,“人工智能社會治理體系研究中心”成立,2021年5月,旨在推動廉政建設研究和廉政教育的“高校廉政建設研究中心”成立。
“依托這3個中心,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形成了思政課學術團隊,學校思政課教師深入開展系列學術研究,廣泛開展交流合作,研究成果融入思政課,提升思政課理論教學水平,為學校學科發展和研究生培養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張健說。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