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課改的有益探索
2011年12月底,在中國教師報的支持下,陜西師范大學和西北地區基礎教育界500多位有志于課程改革的同仁會聚古城西安,發起成立了西北課改名校共同體,并給陜西課改發展擬定了一個發展戰略:以西安為中心,畫一個十字,在陜西的東、南、西、北、中打造一批課改名校和課改示范區,引領和推動陜西及西北地區課改發展。
經過多年努力,這一計劃基本完成,其中,南邊打造出了鎮安縣慧源學校和全國縣級區域課改樣本——柞水縣。總的來看,柞水的課改成就主要表現在:學校教學質量有了明顯提升;柞水教育人的精氣神發生了巨大變化,許多教師在專業上獲得長足發展,學生綜合素養全面提高。
目前,柞水課改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高效課堂模式,各中小學積極探索適合本校實際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特色,編寫了20余套校本教材,完成4個國家級26個省級課題,形成了“一校一模式、一科一特色”的課改格局。學校文化走向內涵式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得到全面提升。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學生學會了如何與人溝通、交流、合作,從小培養了團隊精神;通過課堂展示討論,學生學會了表達、理解、尊重、禮貌,練就了自信和演講能力;通過不同層面的自主管理,學生學會了自律、擔當、遵紀守法,為將來走向社會成為一個優秀公民奠定了基礎。
時任柞水縣教育局局長李均良非常清楚,要想提高教育質量,不可能走傳統名校的發展路徑,只能靠發掘教師和學生自身的潛力。為了搞好課改,他幾乎每天都往學校跑,檢查課改落實情況。對于課改不力、認識不到位的校長,李均良毫不留情,明確提出:“不換腦子就換人!”2016年3月,傅先亮局長接替李均良之后,依然堅持課改不動搖。
課改成績的取得,除了教育主管部門強有力的支持,還在于有一支有理想、有信仰、敢擔當的校長隊伍。鳳凰鎮中心校校長楊從虎把課改當成學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憑借學校位居鳳凰古鎮的優勢,校園文化建設做得有聲有色。經過兩三年課改之后,2016年,該校已經從一個原來默默無聞的一般校躍居全縣教學質量總評第一名。
此外,課改的迅速發展還得益于專家團隊的引領。課改是一個系統工程,僅憑一時的熱情沖動和走馬觀花式的學習是解決不了實際問題的。2013年,柞水課改開始后,和諸多課改區域一樣,遇到了不少自身難以解決的困難。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教師缺乏實踐經驗,不能把先進的課改理念轉化為具體的操作方法。實施“請進來”策略,邀請一流課改專家團隊把脈問診,有力地推動了課改進程和有效落地。
教研室的作用同樣不可或缺。作為業務指導部門,教研員與教育局配合默契,準確及時地把課改方案落到實處。在這個“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區縣,許多這樣的教育人跋山涉水,深入課改學校進行診斷指導,帶領校長和教師到山東、北京、湖北、江蘇、河南等地學習取經。
當前,課改正在改變著柞水的教育生態,正在創造著一方和秦嶺山水一樣自然幽美的“綠色”教育。
(作者宋永成系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