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機械制造專業群建設紀略
高職多元化生源人才培養研究與實踐 ——廣東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機械制造專業群建設紀略
廣東機電職業技術學院主動應對高職多元化生源帶來的新挑戰,直面不同生源結構的學生學習風格差異等突出問題,在全力推進省示范校建設項目、省教改重點項目的進程中,探索出了高職機械制造專業群多元化生源人才培養“123”模式,即一個資歷框架、線上線下兩個平臺以及“標準+課程+認證”三層體系,取得了顯著成效。
構建一個專業群資歷框架
專業群資歷框架明確了專業群學歷發展、行業職業發展以及學歷與行業之間融合發展的路徑,同時也建立了上下銜接橫向貫通的清晰學習路徑。職業學歷教育的每一層級和機械制造行業的每一層級崗位群建立對應關系,使機械制造專業群每一層級職業教育學歷培養目標有了清晰的目標定位。2017年,《廣東終身教育資歷框架等級標準》出臺,從知識、技能、能力三個維度,完善了統一的資歷等級標準。
搭建線上線下兩個學習平臺
在機械制造行業企業比較集中的開發區和龍頭企業,如增城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工業園區、深圳銀寶山新等企業培訓中心建立線下學習網點,通過送教上門和校企合作培養,為學生校外實習、學徒制培訓等提供便利,讓學生“處處易學”;同時與科明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建設網上虛擬仿真實驗實訓室,與超星公司合作建立網上學習平臺,與行業企業共同開發教學資源,讓學生“時時易學”。
在國家“智能制造虛擬現實仿真實訓中心”建設過程中,與西門子工廠自動化工程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進行虛擬仿真資源建設聯合開發,共同建設網上虛擬仿真實驗實訓室,開發虛擬仿真實訓項目,提升了學生實訓實驗教學的便利性。
建立“標準+課程+認證”三層體系
一是成果導向的標準體系。基于機械制造行業資歷框架,針對行業每一層級崗位群,通過工作任務分析開發出同級單元化能力標準,參照能力標準和國家專業教學標準,進一步開發學歷資歷框架下的同級單元化課程標準。單元化的能力標準和課程標準都以學習成果目標開始,以對應學習成果的評價標準結束,形成從成果到成果的閉環標準,因此,不管是學歷學習還是非學歷培訓,通過單元模塊學習,不但學生能知道學什么,成果也易認證。通過課程標準參照能力標準制定,形成學歷課程與行業能力標準對應的關系。
二是設計“專業群平臺+課程超市”的訓學交替課程體系。在參考國家專業教學標準的基礎上,機械制造專業群課程體系橫向分為企業培訓課程和學校本位課程兩個大類:企業培訓課程按照從開發、制造到管理等7種職業方向和從簡單到復雜的訓練規律設計不同的企業培訓項目,學校本位課程按照專業分為機械設計與制造、模具設計與制造、數控技術、機械制造及自動化4個專業方向;縱向分為專業群平臺課程和專業群超市課程。校內為主的普通培養和校外為主的學徒制培養統一采用工學交替培養模式。此種課程體系實現了校內學習和企業學習的“雙元”融合,貫通了校內培養和校外培養,不但滿足了育訓結合的需要,而且更加適合不同類型生源的學習需求。
三是成果認證體系。多元化生源具有多元化學習方式和學習成果,因此學習成果的認證、積累和轉換顯得比較重要。專業群在學校的統一部署下,積極推進各類教育機構深化學分制改革,制定了學分制改革方案,推進與學分制相應的注冊、選課、收費、學籍、課程認證等教學管理制度改革,允許學生通過跨校學習、在線學習、自主學習甚至工作中學習等不同渠道學習并累積學分,同時確立了成果的認定、積累和轉換制度。
此外,依托廣東省開放大學學分銀行,為不同生源類型學生提供學習成果的認定、學分的累積和轉換平臺。學生在平臺注冊后,可以上傳相關學習成果佐證材料,由相關人員認證后獲得相應學分。
近年來,相關成果在校內應用成效顯著,在省內推廣產生較大影響,在國內外示范效應明顯。
2013年以來,機械制造專業群立項國家“雙高計劃”專業群1個,建設骨干專業3個、省級教學團隊2個,培養國家和省教學名師5名、全國技術能手2名;建設國家精品課程1門、省級精品課程13門。學生參加大賽獲國獎3項,近5年就業率98.5%以上;2020年,學校首批成功申報省級專業群6個,數量處于全省前列……
學校與銀寶山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共建區域產教培訓中心,除本校培養外,年社會培訓達5300人次;主持建設的全國首個地方機械制造業能力標準用于省機械行業協會下384家會員單位和全省35所中高職院校。相關經驗多次在省教研院組織的交流會議上進行匯報,惠及省內職業學校50多所;成果被廣州華夏職業學院在全校推廣,惠及全省27100余人。(鄭偉光 漆軍 張鵬)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