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郵電大學:“三新”引領“人工智能+”信息學科人才培養
重慶郵電大學是國家布點設立并重點建設的郵電高校之一,是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門與重慶市共建的一所特色鮮明、優勢突出、在信息通信領域具有重要影響的高水平教學研究型大學。學校致力于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堅持科學發展、突出辦學特色、推進改革創新、擴大開放合作、加強內涵提升,大力推進“世界一流學科攀登計劃”實施,著力服務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西部(重慶)科學城和全國有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著力服務信息產業發展和地方經濟社會建設,努力建設成為中國西部信息科技創新與高層次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近年來,學校適應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發展大趨勢,以“人工智能+”信息學科人才培養改革為契機,逐漸形成了教育教學新格局、新高地、新生態的“三新”局面。
打通壁壘
形成學科專業與產業共融的新格局
學校以信息與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等特色優勢學科為基礎,布局和建設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新興交叉學科,以及人工智能、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智能科學與技術、信息與計算科學等本科專業。以“南山強基工程”為引領,夯實基礎支撐學科,共同構成以基礎學科為塔座、以交叉學科為塔身、以特色優勢學科為塔尖的“學科文峰塔”。加強學科專業建設與社會產業發展的緊密結合,面向物聯網、大數據、邊緣計算技術等領域,實現產學研用有機結合,構建了學科專業與社會產業共融的新格局。推進“人工智能+”信息學科建設,在培養人工智能創新人才等方面進行了有效的探索與實踐,為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
強化自主
形成自發自為的信息人才培養新高地
學校加強卓越拔尖人才培養,在信息與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網絡空間安全、軟件工程等學科領域開展“人工智能+”卓越人才培育工程,創建人才、學科、科研“三位一體”的人工智能領域人才培養協同創新模式。加強現代產業學院等新型學院建設,對接產業需求,聚焦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等大數據智能化領域的學科專業布局。打造實習實訓基地,依托國家教育部門“移動通信工程研究中心”、“移動通信終端與網絡控制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大數據智能計算示范型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及重慶市重點實驗室與工程中心等重點科研平臺,切實構建起“人工智能+”信息學科的人才培養體系,造就前沿基礎研究主力軍和重大科技創新生力軍。提升學生的學術水平和創新能力,服務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近5年,學生的學術水平和創新能力明顯提升,在全國大學生“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等各種創新創業競賽中獲獎的級別和數量均位居重慶市高校前列,獲批省部級以上創新創業項目229項,獲得各類創新創業國家級別獎勵676項、省部級以上學科競賽獎3073項,其中“互聯網+”、“挑戰杯”、ACM程序設計等國賽獎1036項,獲獎數量年均增幅約20%;2017—2021年學生獲得重慶市優秀博士學位論文3篇、優秀碩士學位論文58篇;培養了諸如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郭磊教授、求是杰出青年學者獎獲得者盧策吾校友等一大批杰出青年領軍人才;用人單位進校招聘崗位數量與畢業生數量比穩定在10∶1以上,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畢業生受到華為、中興通訊、百度、阿里巴巴、騰訊、字節跳動、京東、360、電信、移動、聯通等用人單位的一致好評,為大數據智能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的創新人才支撐。
前瞻布局
形成“一體兩翼”學科專業體系新生態
學校深耕“人工智能+”信息學科的“一體化”建設,帶動“人工智能+基礎學科”與“應用學科+人工智能”發展,形成“一體兩翼”學科專業交叉融合與共享共生。開展自然語言處理、語音識別、計算機視覺等基礎研究,以及在智能通信、智能安全、智慧健康、智能制造、智能網聯汽車等行業領域的應用研究,形成以智能化為特色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群、交叉融合人工智能技術的信息與通信工程學科群等,構建“人工智能+”信息學科專業人才培養新模式。同時,全面助推《重慶市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學科建設行動計劃》,形成“人工智能+”學科專業體系新生態。
實施“人工智能+”信息學科群建設,瞄準大數據智能化這一科技創新主方向,助推重慶市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重慶市一流和重點學科為基礎,圍繞重慶市《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動計劃》,布局“人工智能+”信息學科領域與方向,推動重慶市“人工智能+”學科群建設。學校探索與實踐“人工智能+”信息學科領域與方向,在重慶市發起并全面助推《重慶市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學科建設行動計劃》,形成“人工智能+”學科專業體系新生態。助推重慶市建設了智能通信、智能安全、智能制造等30個“人工智能+”學科群項目,培育了智慧器件、智能設計、智能金融等10個“人工智能+”學科群項目,覆蓋了11個國民經濟行業。
經過8年的探索和實踐,重慶郵電大學工程學學科影響力提升至ESI全球排名前3.71‰,計算機科學學科影響力提升至ESI全球排名前4.06‰;在2021年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排名中,學校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工程、電力電子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4個學科上榜;在2021年軟科“中國學科排名”中,學校信息與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馬克思主義理論、系統科學、機械工程、光學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電子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軟件工程、網絡空間安全11個學科上榜,其中信息與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均進入全國排名前20%;學校通信工程、電子信息工程、自動化、測控技術與儀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5個專業通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
(王國胤 瞿中 程桂龍)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