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理工大學:四維融合 培養全媒體創新人才
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全媒體人才的培養至關重要。作為肩負立德樹人重任的高校,要加強全媒體人才培養的力度,為建立更加完善的全媒體傳播體系提供人才保障。智能傳播技術的應用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媒體業態融合更深更廣的發展,也讓市場對媒體人才的需求更加多元。在新的媒介環境下,成都理工大學不斷適應輿論環境、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的變化,創新方法手段,提高育人實效。
學校以培養具備多維信息處理能力、優質內容創造能力、理性創新的互聯網思維、多元復合的人文素養的全媒體復合創新型人才為目標,從組織架構、師資隊伍、培養體系、培養平臺四個維度,打破人才培養固有邊界,構建更符合時代需求和行業發展趨勢的全媒體復合型人才培養體系。針對媒介技術與教學資源失衡、理論教學與實踐應用脫節、學生能力素質與社會需求不匹配等問題,學校聚焦“四全媒體”時代對新聞傳播人才實踐創新能力的要求,突破傳統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教學模式,重塑人才培養理念,重構人才培養體系。
著力于價值引領
實現專業融合
為推進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融合,培養適應行業發展需要的全媒體人才,學校建立“云立方”學生全媒體中心。全媒體中心設立了大學生記者站、廣播臺、電視臺、圖片社、新媒體工作室、創意工作室等社團,各社團的學生來自不同學院、不同專業,每年招收200人左右,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專業進行選擇,通過親身實踐了解全媒體工作流程。
在學生培養方面,學校一方面注重樹立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價值追求,另一方面高度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全媒體中心的各個社團聚合了文字、音畫、影像、視覺、新媒體的優勢,參與到學校官方微博、微信、理工新聞網、理工圖片網、《成都理工大學報》等多維度校園媒體的工作中,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提升了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
學校結合實際工作開展實踐教學指導,引導學生在團隊協作中掌握專業技能,錨定價值方向。學校還著力開展思政教育,幫助學生成長為時代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通過強化課程思政建設和實踐育人等方式,學校全媒體教學顯著增強了學生的職業責任感,培養了一批具有家國情懷和國際視野的中國故事的講述者。
著力于技術支撐
實現師資融合
針對媒體融合智能化發展趨勢,成都理工大學深入理解并適應智能技術的思維模式,將前沿技術課程融入人才培養方案,讓學生與行業前沿發展趨勢接軌,打造核心競爭力。
在“云立方”學生全媒體中心,每一個社團都由一名黨委宣傳部教師和多名專業教師指導,同時聘請來自主流媒體的從業者參與指導,充分實現師資力量的融合,從不同角度出發幫助學生順利開展實踐。校內指導以社團為單位,校外指導以作品和項目為依托,打破了指導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邊界,形成多層次交叉融合的實踐育人體系。
著力于內容主導
實現文理融合
在人才培養體系的設計方面,學校將業務技能培訓實踐與價值引領進行有效銜接,充分發揮黨委宣傳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優勢,在實踐育人中加強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和文化觀。
在強化理論教育的同時,學校高度重視邏輯學、智能計算機基礎原理、算法內容推介等內容的培養,幫助學生夯實多學科理論基礎,打破專業界限,培養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
著力于用戶導向
實現平臺融合
通過搭建“云立方”全媒體創新人才培養平臺,學校積極整合各方資源,實現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貫通。學校建立了成都理工大學全媒體中心、大數據傳媒中心,在多樣化實踐中提高學生數據分析與人機協作能力;與“中青網”聯合建立四川省短視頻基地并入駐全媒體中心,組織“云立方”社團學生參與“青蜂俠”新聞短視頻制作,在參與實操中激發學生的價值感;依托四川省“人文藝術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擴充教育資源,購置先進設備,與媒體單位建立實習實訓機制,增加學生接觸前沿設備的機會,提升實踐動手能力。
成都理工大學重塑全媒體人才培養理念,著眼于培養學生成為適應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的社會需要,打破人才培養邊界,大力推進全媒體創新人才培養。成都理工大學構建了“學校—社團—業界—基地”完整的全媒體人才培養體系,形成“四維融合”的人才培養合力,把握學生、平臺、環境、文化等要素之間的內在關聯,整合資源,將不同類型、不同性質、不同要求的教學實踐環節融為一體,形成課內與課外、理論與實踐、高校與行業相結合的協同育人機制。(何興杰 張帆 李燮 楊林倩)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