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青年“雙師型”教師短缺難題,新疆阜康市職業中專有“高招”
面對青年“雙師型”教師短缺難題,新疆阜康市職業中專有“高招” “我和學生一起當學徒同成長”
對職業院校來說,“雙師型”教師隊伍質量如何是決定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然而,記者在一些職業院校采訪時發現,因“雙師型”教師到齡退休,或者年輕教師比例增大,導致個別學校的“雙師型”教師在數量上和質量上都不能完全滿足高技能人才培養需要,盡快培養一批青年“雙師型”教師迫在眉睫。那么,怎樣才能讓青年教師快速成長為“雙師型”教師?新疆阜康市職業中等專業學校就此進行了探索,闖出一條可行之路。
師徒制+學徒制
“雙引擎”引領青年教師快速成長
“由于種種原因,2018年之前學校5年沒有進過年輕教師。”阜康市職業中專黨總支書記石麗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從2018年開始,學校大量引進年輕教師,3年時間引進30多人,其中研究生學歷年輕教師占比較大。”
據該校統計,2017年學校教師平均年齡達到46歲,老齡化較為嚴重。年輕教師的到來,給教師隊伍增添了新鮮血液和活力。然而,這些學歷高的年輕教師在實踐技能方面較弱,更談不上“雙師型”了。怎么辦?如何盡快讓這些年輕教師成長為“雙師型”教師,成了學校努力破解的一大難題。
“如果年輕教師不能盡快成長為‘雙師型’教師,無疑會成為人才培養上的一大‘短板’。”阜康市職業中專校長趙天成說,“為此,學校把青年‘雙師型’教師培養放在一個十分重要的位置上來抓。”
“我自己也沒想到,短短幾年時間就成長為學校的骨干教師和‘雙師型’教師。”談起成長過程,青年教師張占軍頗有感觸地說,“對我們這些年輕人,學校確確實實下了很大功夫培養,沒有師傅帶,我估計還要花很長時間才能成長為今天的樣子。”
張占軍口中的師傅是學校老教師嚴紅梅。張占軍大學學的是物理學專業,雖然是研究生學歷,可來到學校后,他發現自己并不能完全勝任職業學校的教學。正在他苦悶彷徨的時候,學校指派嚴紅梅作為他的師傅。邁進職業學校校門,張占軍又變成了學生,師傅上課,他專心致志去聽,師傅到實訓室,他也跟到實訓室,仔細學習和觀察。不懂就問師傅,師傅也實時幫助指點,很快,張占軍就拿下機電技術應用專業課了。
與傳統的師徒制不同,在這所學校,除了通過老教師帶青年教師的“師徒制”模式外,還實行學徒制培養青年“雙師型”教師。
“為了讓每位青年教師盡快成長,我們為其挑選3到5個學生,與青年教師組成一個團隊,再由這位青年教師的師傅擔任這個團隊的指導教師。”趙天成說,“這樣一來,青年教師既有老教師帶,又和學生一起成為學徒,既教學生又當學生,與學生一起成長。”
說到學徒制中的自我成長,張占軍對這種模式贊不絕口。“我和學生一起作為學徒參加各種活動、一起做項目,跟學生一起交流,相互幫助,共同成長。”張占軍說,“有的學生特長突出,我可以從他們那里學習借鑒;有的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強,也可以教我去做,成為我的小老師。再就是學生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在很多方面能幫助到我。”
讓青年教師和學生一起當學徒,在一個團隊中共同成長,是阜康市職業中專的一大創新,對培養青年教師效果顯著。經過師徒制和學徒制的3年培養,張占軍成長為學校骨干教師和“雙師型”教師;從初級到高級再到技師,他僅用了6年時間就拿到技師職業資格證;他帶的學生頻頻在自治區職業技能大賽上獲獎。在這所學校,像張占軍這樣成長起來的青年教師還有很多。
成為骨干教師后,張占軍又開始傳幫帶新進學校的青年教師。他又重復他的成長路徑,讓這位青年教師與4個學生組成團隊,進行技能訓練,參加技能大賽,開展教研活動,讓更年輕的教師快速成長為“雙師型”教師。
興趣意愿+搭建平臺
多舉措讓青年教師愛上職業教育
很多青年教師在入職職業院校時,并不那么了解職業教育,他們個性鮮明、興趣特長各異、自我選擇的意愿比較強。怎么能讓他們愛上職業教育,是他們能否成長為“雙師型”教師的關鍵。
24歲的青年教師馬義山來到學校后任專業課教師,工作一段時間后發現,自己對專業課不是十分感興趣,他選擇了辭職。離開學校后,馬義山發展之路并不順利,有了想回學校的想法。
一般情況下,像這樣離開了又想回來的人,學校是不大愿意再接收的,但阜康市職業中專卻沒有這么做。得益于學校的大格局和寬闊的胸懷,馬義山又回到了學校。這一次,學校從他的特點和特長出發,征求他的意見和想法,決定把愿意搞管理的馬義山放到德育科。興趣對了路子,馬義山干得風生水起,如今已經成長為學校團委副書記。
來自江蘇省的青年教師支成和馬義山正好相反,研究生學歷的支成喜歡專業、熱愛講臺。“我學的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專業,希望干與專業相關的工作,不喜歡行政工作。”支成說,“入職后,我向學校提出自己的想法,沒想到學校一口就答應了。”原本,學校是想讓支成從事管理工作的,但當支成把自己的想法和興趣愛好向學校表明后,學校當即表示,尊重他的選擇,于是把支成安排到了專業課教師崗位上。
該校不僅根據青年教師的意愿和興趣安排崗位,而且對教師發展與專業相關的特長給予支持。支成熱愛人工智能,學校為此投資100余萬元建立了人工智能室,他帶著20個學生組成一個工業機器人操作與運行維護興趣小組,帶動了全校人工智能技術的學習和訓練。“青年教師有熱情,一定要支持,要為他們搭建平臺。想往哪方面發展,就往哪方面發展,尊重個人意愿,平臺空間時間都給足,為他們成長為‘雙師型’教師提供各種便利。”趙天成說,“學校這100余萬元的投入是值得的,不僅培養了青年‘雙師型’教師,而且帶動了專業的發展。”
短短兩年,支成就在專業上有了快速成長,他不斷從實際中學習,積累教育教學經驗,成了學生喜歡的教師。過去,他對職業教育不了解,現在很喜歡。幾年來,支成取得二級建造師機電工程證、高級電工維修證、注冊電氣工程師證、助理會計師證等一系列職業資格證書。雖然很年輕,但支成已經成長為學校的“雙師型”教師了。
同支成一樣,該校在著力培養青年“雙師型”教師過程中,都會與每位青年教師進行深入交流,了解他們的興趣愛好和意愿,尊重他們的想法和選擇,然后給予大力支持。“如果沒有學校對我想法的尊重以及為我搭建這么大一個平臺,我恐怕在這里待不了多久。”支成說,“隨著自身技能水平的提升,我現在鐵了心要在這里好好發展,把自己的才華貢獻給這里的孩子們。”
技能訓練+企業歷練
真正“煉”就青年“雙師型”教師
“在我們學校,只要有時間,青年教師們都會往企業里跑。”石麗說,“要么是去調研,要么是參與企業的技改,要么是和學生一起在企業實習實訓。”
采訪中,記者想找幾位青年教師聊聊,由于不在學校,只得臨時把他們從企業叫回來。青年教師跑企業的熱情超乎記者意料。
“只要有機會就讓青年教師去企業,這方面,學校舍得花錢,從來不吝嗇。”石麗說,“教師可以自己聯系企業,也可以由學校出面幫助聯系,都報銷差旅費。”
為了鼓勵青年教師到企業鍛煉成長,該校出臺了一系列鼓勵青年教師到企業一線鍛煉的政策。青年教師付延歌告訴記者:“被學校派出去學習,在我們學校被視為一種獎勵,我雖然年輕,但已經出去學習10多次了。這對我們青年教師的專業成長來說,十分有幫助。”
在這里,青年教師常常根據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向學校提出培訓和學習的想法,都能得到學校的支持。支成每年寒暑假回到江蘇,都會主動到當地的汽車、電子、運輸等企業去鍛煉和實踐。“這成了一種自覺行動,只要有機會提升自己,有利于自己成長,我們都不會放過這樣的機會。”支成說。
“我們還有一項獎勵政策,讓青年教師到實習實訓設備供應廠家去學習和培訓。”趙天成說,“到設備供應廠家去培訓,以及把教師派到高校、行業企業去培訓,可以增長教師見識、開闊視野,而且能夠提高實踐動手能力。教師去培訓,也可以帶學生一起去,一般是半個月時間。去培訓回來的青年教師,思維變了,能力提升了,精神狀態也不一樣了。”
到企業鍛煉也是該校培養青年“雙師型”教師的一個舉措。在這里,每位青年教師都緊密聯系一兩家企業,一有時間就泡在企業里。同時,學校每年拿出一個月時間,把企業的能工巧匠請到學校來,青年教師和學生一起跟著進行技能訓練。在這里,學校的實習實訓設備不閑置,每位教師都隨時可以用,這一舉措大大提升了青年教師的技能水平。為促進青年教師專業發展,學校建設了名師工作室、技能大師工作室,給予經費支持,教學創新、技能創新、技術創新的成果在職稱考核、晉升時都給予加分。
經過短短幾年努力,學校培養了一支青年“雙師型”教師隊伍,他們不僅在人才培養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還帶領學生在各級各類技能大賽上頻頻獲獎。“快速成長起來的青年‘雙師型’教師,已經成為學校人才培養的骨干力量、生力軍。”趙天成說。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