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重慶大學、中南大學工程管理聯合教學團隊 創新土建類本科學生非技術能力培養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2-04-13  閱讀:次   |
42.9K

  在我國從“工程大國”邁向“工程強國”的關鍵時期,高質量的工程人才培養至關重要。我國作為全球土木工程規模較大的國家,需要培養大量德才兼備的土建類工程師,才能解決越來越復雜的工程問題。然而,目前土建類人才培養體系側重技術能力的培養,弱化了價值理性、人文精神等非技術能力的塑造,導致培養的工程師知識面和技能相對單一,系統性、創新性思維欠佳,協作溝通與綜合判斷能力較弱。因此,培育技術能力與非技術能力協同發展的工程師是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和《華盛頓協議》的共識。

  十年探索

  力促學生協調發展

  重慶大學工程管理教學團隊與中南大學工程管理教學團隊的合作,始于2005年。2007年,雙方作為重要成員共同參與了由中國工程院主辦的首屆“中國工程管理論壇”,論壇由中南大學何繼善院士任學術委員會主任、重慶大學任宏教授任副主任,該論壇至今已連續舉辦14屆。2012年,雙方在前期合作的基礎上,從工程管理視角探索土建類本科學生非技術能力培養創新,經歷近十年的不斷探索與實踐,凝練出土建類本科人才的非技術能力要求,逐步完善土建類本科學生非技術能力培養的課程體系、教學模式、資源共享平臺和保障機制,最終形成了土建類本科學生非技術能力體系化培養創新成果。該成果促進了土建類人才的技術能力和非技術能力協調發展,實現了土建類本科人才“知識本位—能力本位—人格本位”三位一體的融合培養。該創新成果已全面融入土建類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學生非技術能力顯著提升,畢業生能力與素質得到各界廣泛認可;促進了土建類專業建設,支撐兩校19個專業在中國軟科中國大學專業排名中被評為A級,助力兩校12個土建類專業通過了工程教育認證或專業評估(認證);得到了國家專業評估(認證)委員會專家的高度認可,同時也吸引了眾多“雙一流”高校學習和推廣。

  三位一體

  建立多級共融機制

  針對現有非技術能力培養行業特征弱化、系統性不足的問題,聯合教學團隊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整全育人”為理論基礎,以“大工程觀”為指引,以土建類專業技術與非技術能力協同發展為目標,提出“三位一體、多級融合、協同發展”土建類本科學生非技術能力培養理念。同時,圍繞“知識本位—能力本位—人格本位”三位一體共融育人,結合土建工程行業特征與發展趨勢,凝練出符合土建類本科學生8項非技術能力要求,并貫穿于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和素養教學全過程。全方位實現了土建類本科學生非技術能力培養模式從零散泛化向系統聚焦轉變,培養機制從獨立割裂向交叉共融轉變,培養方式從技術先導向技術非技術協同發展轉變,形成了技術能力與非技術能力“理論知識、實踐能力、綜合素養”的協同培養模式。

  內外聯動

  完善專業課程體系

  針對現有土建類本科學生非技術能力培養邏輯不清晰、知識結構不系統的問題,聯合教學團隊突破了非技術能力教學內容與課程的壁壘,基于中國工程教育認證與《華盛頓協議》,依據“工程發展趨勢對土建類專業人才要求+學校專業群特色”,凝練出“哲學意識與價值觀、倫理判斷、國際視野、終身學習、系統思維、創新思維、組織領導、溝通協作”等8項土建類專業人才的非技術能力。根據非技術能力要求,建立非技術能力教學內容與非技術能力課程的映射矩陣,最終構建了土建類本科學生非技術能力課程群。開設了“偉大的工程管理”“工程倫理”等通識課程,融入課程思政元素,講中國工程、中國故事、中國工匠,將正確的“三觀”融入工程教育,強化學生家國情懷、職業道德與倫理、哲學意識和價值判斷等意識;開設了“工程項目管理”“工程經濟學”等專業課程,訓練學生組織領導、溝通協作能力;開設了“創新工程與實踐”“創業工程與實踐”等創新創業實踐課程,訓練學生系統思維、創新思維、批判性思維等,引導學生提高學習能力。同時,通過科研訓練、專業競賽、社會實踐、國際交流等“第二課堂”教學活動,形成了科研項目強能力“內化”、競賽項目促能力“優化”與實踐項目重能力“活化”的非技術能力梯級轉化途徑。創新課內與課外聯動機制,實現技術能力與非技術能力融合的“學用相長、知行合一”。

  多維浸潤

  創建遞進育人模式

  聯合教學團隊按照非技術能力“感知體驗、認識理解、實踐內化”螺旋遞進的邏輯,采用“課堂場景、工程場景、社會場景”沉浸式教學,整體教學設計將課程思政貫穿始終,實現不同培養環節非技術能力和技術能力聯動提升。感知體驗階段,通過新生研討課、項目觀摩、行業精英進校園等活動,體驗真實工程場景,感知工程師的職業素養與社會責任,初步建立對非技術能力的感性認識;認識理解階段,通過課程場景的案例教學、創新工坊,依托課程設計,結合社會場景,認識工程師的非技術能力要求,領悟家國情懷和造福人類的思想,基本建立對非技術能力的理性認識;實踐內化階段,按照“實踐—認識—再實踐”的路徑,借助工程實習、多專業聯合畢業設計、科研訓練、海外研習等活動,通過“做中學”將學生對非技術的認知內化為能力。通過開展階段式、場景化多維滲透培養,革新了非技術能力知識傳授的傳統模式,實現了對“隱性”非技術能力從感知體驗、認識理解到實踐內化的“顯性化”。

  開放共享

  搭建資源輸出平臺

  針對非技術能力培養過程中教學方法單一、教學資源稀缺與教學組織脫節的弊端,聯合教學團隊依托自身優勢,打通了院校間、專業間的資源平臺壁壘,搭建了跨學校、跨學院、跨專業的土建類非技術能力教學共享平臺,涵蓋“課程譜系+教學資源+研習平臺”三大模塊化資源,為土建類本科學生非技術能力培養提出了整體性解決方案。搭建了非技術能力課程群,將通識課、專業課、專業選修課等課程融入到土建類本科人才培養中;構建了案例庫、數據庫、軟件庫等教學資源,通過自建智慧教學云平臺,采用“時空融合、虛實結合”的方式實現了“異時異地、同時異地”即時高效的教學資源共享;將8項非技術能力培養貫穿于科研、競賽與實踐過程,搭建了以學生中心、品牌競賽、企業俱樂部、國際游學營為主的10余個研習平臺,為學生跨專業聯合實踐訓練提供平臺。該方案對土建類本科專業非技術能力培養產生溢出效應和賦能效應,促進土建類本科學生非技術能力與技術能力同步提升和深度融合。

  (劉貴文 何繼善 向鵬成 毛超)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