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 新馬院 新形象 新作為 ——青島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構建黨建育人新模式
近年來,青島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性問題,“黨建+教學+平臺+文化”“四維一體”聯合發力,形成以“課堂育人”為核心、以“平臺育人”為特色、融“組織育人”與“科研育人”為一體的“學、研、行、用”育人模式,創新性構建“大思政”黨建育人新模式。
強基固本夯實黨建基層堡壘
青島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以提升組織力為核心,加強基層組織戰斗力,為踐行立德樹人的教育使命提供堅實的組織保障。2021年初,青島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對黨支部設置進行組織結構調整,實現了以教研室為單位的黨支部建設,從組織上促進黨建與一線教學融合。為深化支部黨建品牌建設,學院按照“一個支部一個特色”的路線,為每個黨支部分別擬定黨建品牌,各黨支部圍繞“協同創新謀發展”“經典固本傳真理”“道德法治育新人”“革命文化樹自信”等黨建品牌,開展主題學習、知識分享、社會實踐、交流考察等特色活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研室新進教師趙紀龍表示:“來到青島理工大學后,我看到了黨建賦予馬院的巨大能量。豐富的活動與思想的碰撞,不僅讓我更加熱愛教師這一職業,更激勵我不斷提升自我,走出課堂、走出校園,主動承擔更多社會責任,拓展思政課的主渠道。”
經過堅持抓黨建強基固本,馬克思主義學院基層黨建碩果累累:學院王菁華教授2021年被評為學校、青島市、山東省三級優秀黨務工作者;學院新時代國企黨建協同創新中心黨支部獲評第三批全國黨建工作樣板黨支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研室黨支部獲批青島理工大學“雙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工作室籌建支部,研究生黨支部在學校“七一”表彰中被評為優秀黨支部;7個黨支部半數以上與駐青國企、中小學校開展了支部聯建合作,這些合作單位逐步成為馬克思主義學院學生的實習基地與就業定向單位,實現了黨建平臺與育人平臺的“雙融合”。
思政育人與黨建育人同向同行
為避免“灌輸式”教學導致教育內容和形式缺乏吸引力,青島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充分挖掘黨史黨建資源,在內容上推進黨的內涵與思政文化的課堂傳播,在形式上采用大學生喜聞樂見且貼近學習生活的方式,推進思政育人與黨建育人形成協同效應。一方面,學院積極引導教師打破傳統的“封閉教學法”,充分利用紅色教育資源,讓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再拘泥于教室,而是融入到學生的生活之中;另一方面,學院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鼓勵教師破除傳統思想的桎梏,不斷開創新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模式與教學體系,通過開展黨史知識競賽、現場教學等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從而借助豐富的黨史黨建資源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活力。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王玉雪表示:“以前總感覺思想政治理論課就是照本宣科,來到青島理工馬院后,我們的課堂搬到了黨史展覽館、軍事博物館和紅色教育基地,通過實地參觀學習,我們加深了對黨史、新中國史等的認知,思政課變得既生動又有趣。”
為了上好思政課,青島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建立集體備課機制,各個教研室的教師為上好同一堂課集思廣益、共同打磨,并結合時政熱點不斷補充授課案例,為思政課教師之間的交流提供展示平臺和研討平臺,幫助教師進一步準確、透徹理解教學要求,提高課堂組織能力和教學水平。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各個教研室每周開展多次線上集體備課和教學研討,對線上教學的情況及時總結、發現問題,打通影響教學質量的堵點、痛點、難點。同時,各教研室通過“一平三端”,即將網絡教學平臺與移動端、教師端、管理端相結合,不斷探索學生移動學習和互動學習、課堂學習與自主學習的有效結合,提升網絡思政課教育教學的成效。
在一系列舉措的推動下,近年來,學院獲批黨建類橫縱課題10余項,發表黨建類論文20余篇;教師趙筱俠獲首屆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展示活動一等獎、山東省首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比賽特等獎,5名教師獲山東省首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設計大賽特等獎、一等獎等榮譽;兩門課程獲評山東省首批思想政治理論課“金課”。
搭建“校企協同”的黨建育人特色平臺
高校是理論研究、人才培養、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承擔著重要的社會責任。青島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積極走出校門,服務社會,不僅把高校的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更將理論創新成果與青島國企黨建實踐有機結合起來,探索形成了黨建引領教育教學的工作模式。
2019年12月,青島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成立“新時代國企黨建協同創新中心”,與山東港口青島港集團有限公司、青島海灣化學有限公司、城發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等數家駐青國有企業簽訂了黨建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搭建育人平臺。
馬克思主義學院黨總支書記王菁華介紹道:“‘新時代國企黨建協同創新中心’的創立,既可以發揮高校師資力量和科研優勢,為國有企業黨建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論支撐,同時又可以借助國有企業的現實經驗和平臺力量,為學生搭建學習、科研和實踐平臺。”馬克思主義學院依托“新時代國企黨建協同創新中心”,與合作企業搭建黨建理論知識實踐平臺,培養實踐型黨建專業人才,實現了學生“校內理論學習—校外平臺實踐—校內能力提升”的全過程學習閉環,雙向解決了黨建專業學生實踐難和國企黨建理論人才缺乏的難題。
“帶著科學理論到基層,總結實踐經驗回課堂”是青島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建育人的工作理念,也是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實現理論與實踐結合的使命。通過校企聯合共建新模式,國有企業的黨建工作得到了質的提升,而高校馬院的理論優勢和人才優勢也得以充分發揮,真正實現了校企共贏。
多措并舉構建“大思政”育人格局
近年來,青島理工大學大力支持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健全由組織部、宣傳部、學生工作處、團委和馬克思主義學院相互配合,各學院各年級黨支部、團支部共同落實,全校齊抓共管的運行機制,加強學生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的教育合力,先后出臺《青島理工大學落實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標準的工作方案》等文件,從組織建設、教學管理、隊伍建設、學科建設等方面進行了全面且細致的工作指導。
一是構建思政工作的“三帶頭”機制。近年來,青島理工大學高度重視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納入學校黨的建設工作考核、辦學質量和學科建設評估標準體系、領導班子考核和政治巡視體系,并作為學校重點課程建設。青島理工大學黨委書記、校長作為第一責任人,要帶頭聽思政課、講思政課,帶頭推動思政課建設,帶頭聯系思政課教師,與各職能部門定期到馬克思主義學院開現場辦公會,聽取思政課教學工作匯報,解決實際問題。
二是推進思政教育融入校園文化建設。2021年3月,學院成立了由18名教師組成的教師理論宣講團,以及由16名研究生組成的研究生理論宣講團,面向全校師生及社會各單位開展思想政治理論宣講。2021年,全院教師及理論宣講團開展校內外宣講近百場,涉及全省40余家單位,累計聽眾萬余人次,充分發揮了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引導的重要作用,學院獲評青島市基層理論宣講先進集體。同時,馬克思主義學院積極推進思政學習的多樣化,借助思想政治理論社會實踐課程、慶祝建黨100周年和建團100周年系列活動等渠道,引導學生以微電影、話劇、短視頻、文藝匯演等形式展示和總結思想政治理論課所學內容,讓學生在撰寫劇本、拍攝與排演過程中加深對思想政治理論的認知與感悟。馬克思主義學院指導的視頻作品獲得山東省首屆高校思政短視頻大賽一等獎、“我心中的思政課”全國高校大學生微電影大賽優秀獎等榮譽。
三是推動思政課教師融入學校學團工作。青島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先后選派15名教師擔任各學院的新生班主任;選派11名思政課教師擔任各學院輔導員的“理論導師”,引導和幫助輔導員將學生工作中的問題變成課題,將實踐經驗凝練為思想理論,不斷提升輔導員的思想政治理論水平和執業能力;選派17名教師擔任學校社團的“紅色指導教師”,為學生社團工作提供具體指導。在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的指導下,青島理工大學大學生融媒體中心學生代表獲“山東高校好網民”稱號;曾獲評“全國百佳大學生理論學習社團”的商學院揚帆社則根據學生學習的片段式特點,制作“五分鐘微黨課”教案,將思政課送入宿舍,同時,結合商學院學生思維活躍、對數字敏感等特點,開辟了“數說黨史”等特色欄目。
新時代的馬克思主義學院不僅要上好思政課、做好理論研究,更要將人才培育向學校和社會延伸。在學校黨委的指導下,馬克思主義學院發揮“馬學科”的思想引領作用,積極融入“三全育人”工作,并結合學科實際,立足“大思政”格局,不斷推進學校“大思政”工作向前、向深發展。青島理工大學黨委書記王亞軍指出:“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而高校育人一定要有‘平臺思維’。當前我校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國企黨建理論研究和實踐創新正是引領學校產學研融合發展的一面旗幟,把高校人才培養向社會延伸,才能更好地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
(王妺 王菁華)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