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模具專業人才培養的創新與實踐
培養模具能工巧匠 助力先進制造業 ——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模具專業人才培養的創新與實踐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主體,而模具是制造行業的核心技術,在現代制造業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作為全國模具類(高職)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單位,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長期聚焦高職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人才培養,圍繞“中國制造2025”和重慶市“先進制造業重鎮”發展規劃,不斷探索新時代背景下模具智能制造行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該如何培養人才的核心問題,構建并實施了“項目分類貫穿、技創遞進迭代”的人才培養模式,有效提升了人才培養質量,先后獲得了全國技能大賽一等獎、全國技術能手、全國機械行業服務先進制造高水平骨干職業院校等多項榮譽,教育教學改革取得豐碩成果。
重塑育人目標
重構育人標準
一是深挖職教內涵,明確培養目標。通過對國內數十家具有代表性的模具企業進行深度調研,確定了行業崗位及素質能力需求。并圍繞高等職業教育特點,為人才培養中的“技”“創”要素進行了重新賦能,以此凝練出了高職模具專業的“專精+多能”型人才培養目標。
二是校企協同開展頂層設計,打造高效育人目標協同驅動系統。依據培養目標,經反復論證,學院聯合重慶慶鈴模具有限公司等業內知名模具企業,校企合作開發了全新的《模具專業人才崗位能力標準》,制定了《模具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模具專業課程標準》。
重建教學體系
再造教學內容
一是打造工作過程系統化核心課程群。依據模具行業典型目標崗位的“技”“創”能力生成邏輯,會同企業專家,根據企業實際生產勞動的行為邏輯,將傳統課程映射重構為“沖壓”和“注塑”兩大課程模塊及9門全新的核心課程,以此構成了以項目為導向的、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群。
二是重組教學內容。將若干企業真實項目及技能大賽、工藝改良、大學生創新創業等項目轉換成項目化工作任務,映射到核心課程教學以及頂崗實習、畢業設計等環節。同時,圍繞模具智能制造的工藝全流程,在教學內容和教學環節中全面融入三維參數化設計、工業互聯網及逆向工程與3D打印等技術,以此拓展學生知識與職業領域的廣度和厚度。
創設技創平臺
優化教學過程
一是打造技創能力生成平臺。按照“師導生做、師研生隨、師生共創、技創迭代”的育人理念,分別以“模具設計與制造應用技術推廣中心”“數字化設計與制造重慶高校工程中心”為主體,輔以教師自主成立的X個工作室,打造了“2+X”技創能力養成平臺。
二是深化技創迭代培養機制。首先,按照“初識、內化、拓展”遞進習得的學生成長主線,在課程教學中實施以真實項目為依托、反復迭代上升的“工作過程系統化”教學,實現了學生職業素質與核心能力的高效融通。其次,依托“2+X”平臺,組織師生參與技能競賽、生產實踐、工藝改良等真實項目,實現了技創能力遞進升華和固化。
教學改革成效顯著
學生學校雙贏共進
通過9年的探索實踐,學生的職業技能水平顯著提高,共獲得教育教學、行業等各類技能大賽市級以上獎項60余項,其中全國一等獎4項;獲得“互聯網+”“挑戰杯”等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市級以上獎勵20余項;6名學生獲評“全國青年崗位能手”。學生核心競爭力顯著增強,150余名學生成為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中航工業成都飛機公司的技術骨干,知名企業“預定”學生就業的現象日益凸顯,學校獲評全國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
學校教育教學改革成效顯著。模具專業先后獲評全國職業院校裝備制造類示范專業點、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國家骨干專業、重慶市高等職業院校“骨干專業”,并于2019年入選全國“雙高計劃”重點建設專業群。建成了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程1門、重慶市“一流課程”5門、高校思政示范課程1門;主編國家規劃教材3部,獲全國教材建設獎二等獎1項。獲評重慶市高校黃大年式教師教學團隊1個,國家行業領軍人才1人、全國技術能手7人、重慶英才計劃1人,以及市級技能大師等其他榮譽18人。學校在高級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方面的改革舉措和成果,得到了上級領導及社會各界的充分肯定與贊譽。
(繆曉賓 裴江紅)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