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養導向 聚焦融合 ——南寧師范大學靶向創新推進廣西基礎教育課堂教學改革
近年來,南寧師范大學致力于學科和專業建設,統籌開展學科、專業、課程協同建設,積極推進高師課程與教學改革,打通高校與基礎教育聯合培養人才的路徑,在基礎教育課程與教學改革研究中取得豐碩成果。
近日,由南寧師范大學、南寧外國語學校和柳江中學等學校組成的課堂教學改革團隊研究的項目“素養導向、聚焦融合——‘三新雙互一核’課堂教學模式理論建構與實踐研究”廣西基礎教育自治區級教學成果評審中榮獲一等獎。在此次評審活動中,專家一致認為:“三新雙互一核”課堂教學模式緊扣立德樹人,開創了課堂教學改革的成功模式,為廣西基礎教育學校的課堂教學改革提供了較好的范式,具有很強的創新性、實用性、針對性,其研究價值、實踐效果、示范作用十分明顯。
該教學成果聚焦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等關鍵問題,秉持現代教育思想和理念,以信息化環境下的教學改革為突破口,系統構建推進課堂教學模式。三新:新素養、新思辨、新教法。雙互:“互聯網+”背景下的“互助式+互動式教學”。一核: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其中,“一核”“三新”是教學模式理念部分,“雙互”體現了新教學模式的結構。該模式歷經“化學學科教學—各學科統攝整合教學—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融合”的“點—線—面—體”研究過程。
一、創新性地構建并實施“素養導向、聚焦融合——‘三新雙互一核’課堂教學模式”體系,充分體現了“匹配個性、規范指導、豐富教學”的課程教學實施理論
1.探索構建了“問題解決式”學科教學模型。教學設計注重學科素養和觀念的建構,凸顯知識價值功能,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2.探索構建“三新”課程理念下“雙互一核”的課堂教學體系。
3.探索了廣西民族地區課堂教學改革的策略和實踐路徑,構建了教學改革的實踐共同體。
二、創新性地構建并形成教學評價體系
根據不同的教學模式構建教學評價體系。在深化實踐“三新雙互一核”課堂教學過程中,注重質性評價與量化評價相結合,注重從教師教材解讀能力、教學設計能力、教學過程與教學目標時間分配方面進行評價,注重定量測量和觀察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度、合作探究積極性、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等,并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評價,逐步構建教師、學生的多元評價體系。
三、創新性地把課堂教學新模式理論應用于師范生教學技能訓練,注重理論實踐相結合,探索并打通高校與基礎教育聯合培養人才對接路徑
1.探索以“厚理論、重實踐、促創新”為指導思想的師范生教學技能融合模式。
2.通過“雙導師制”打通高校與基礎教育聯合培養人才的對接路徑。邀請廣西名校長、名師、名班主任和教研員到學校開展講座及教學指導,學生通過到實踐基地實習和多次見習,提升教育教學技能。
四、教學成果推廣輻射作用明顯,實踐效果豐碩
項目的理論成果扎根在基礎教育進行研究和實踐,從研究到成果推廣9年來,項目研究團隊不定期走入實踐單位——南寧外國語學校、柳州市柳江中學、南寧市隆安縣高中進行教學成果推廣及課例展示活動,近5年來,三所實踐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提升成效顯著。項目組還不斷向師范院校的實習基地學校及自治區內外如內蒙古、四川、山東等省份的26所學校推廣,通過送教下鄉、指導高考備考、作專題講座、同課異構或微信推送相關訊息等方式,為基礎教育學校的課堂改革提供了較好的范式,搭建起梯級推進、資源共享、成果共享、互通互動的平臺,充分發揮引領輻射作用,有效提升廣西基礎教育區域學科教學,促進了少數民族地區高中課程改革,帶領薄弱學校共同進步,取得了積極成效。
下一步,項目團隊將聚焦學生核心素養發展和教師專業發展,進一步完善“三新雙互一核”課堂教學評價體制與管理制度,探尋基礎教育學校教育高質量發展路徑,構建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廣西民族地區教學實踐共同體。(湯希雁)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