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 “雙精準”育人體系為“雙創”增強信心與力量
青春的光亮,來自于奮斗。青春的能力,來自于教育。
今天的中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潮流正在蓬勃涌動,如何為青春注入奮斗的信心與能力,助力青年在創新創業的奮斗中綻放光亮,是教育人肩上的新使命。
面對新時代新需求,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直面高職院校創新創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精準施策,創新以校本文化引領的創新創業“雙精準”育人體系,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引領青年學子以昂揚的奮斗姿態書寫人生華章。
守正創新
溯源·淬煉
時間追溯到2009年,學校作為全國首批7所高職院校開展職業核心能力(關鍵能力)改革試點,尋求新教學方法彌補學生就業能力不足的問題。2012年承擔課題“高職院校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研究”,面向學生高質量就業能力開展課題研究實踐。2014年,“高職院校‘核心技能+綜合素質’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踐”獲得廣東省教學成果二等獎;確立以創新創業能力作為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總目標,成果組與高校畢業生就業協會核心能力分會合作開發了創新創業能力課程,形成了“專項支撐能力+創新創業綜合能力”“雙創”能力育人體系;并在以前的專項能力課程中,強化了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需求,同年,對教材進行了首次升級和再版。2015年,創新創業素質教育全面融入人才培養方案并進行試點改革。2016年,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和成果實施方案,建立了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對“職業溝通能力”等課程和教材進行第二次全面升級,并形成專創融合的專業人才培養改革方案,在全校各專業應用,以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技術技能型人才。
在此背景下,2016年學校成立創業學院可謂水到渠成。自創業學院成立以來,學校建立創業精英班,開展創業實戰項目,科研體系對接教學體系,科研平臺對接創業實訓平臺,根據學生“雙創”需求實現資源精準供給,按照實踐路徑實現精準孵化,創新的“雙精準”“雙創”育人體系為區域經濟發展源源不斷地輸送人才。
優勢路徑
探索·實踐
應局:直面現階段“雙創”教育存在的短板
解決教學問題向來是教學成果的邏輯起點,學校聚焦“雙創”校園文化不濃厚、“雙創”教育內生動力不足、“雙創”教育課程體系不明晰、課程資源供給不匹配、“雙創”實踐路徑不清晰、孵化平臺及政策扶持不支撐等問題,精心梳理問題清單,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支點和突破口,開啟創新創業育人體系的探索之路。
破局:創新“雙精準”育人體系破解難題
挖掘創校強校歷史,形成基因傳承的“雙創”校園文化,破解“雙創”校園文化不濃厚、“雙創”教育內生動力不足的問題。
學校依托近90年的辦學歷史,制作“百年職校”6集系列影視片,以“廣輕長征路”“工業救國夢”等紅色教育題材傳承廣輕“雙創”精神,傳承“雙創”基因,形成“雙創”校園文化。編寫《廣輕校友社會貢獻力》,以“行業篇”等13篇歷史著作宣傳包括“酵母大王”“塑管大王”“糖王”等校友在內的創業史,傳承校友創業精神。設立創業精英班,通過校賽、省賽、國賽培育精英,以“精神引領、精英帶動”文化力量形成“雙創”教育內生動力,形成“雙創”校友文化。
構建“雙創”人才培養及教育評價方案,根據學生“雙創”需求實現資源精準供給,破解“雙創”教育課程體系不明晰、課程資源供給不匹配的問題。
學校建立“綜合素養+專項能力課程+綜合能力課程+創業項目課程”的專創融合課程體系,按“素質類”“能力類”“項目類”課程分類建設,依需精準供給課程資源,實現培養目標。此外,建立“素質養成+能力提升+第三方評價”的“雙創”人才培養評價方法,以成果為導向,聚焦目標達成度,形成人才培養持續改進機制。創新創業教育成效綜合評價體系由3個一級指標和15個二級指標構成,以2018年為基準,采用增量評價方法,每年與2018年的差值乘以權重系數即為創新創業的成效量化值。
建立創業孵化平臺及“雙創”導師團隊,按照實踐路徑實現精準孵化,破解“雙創”實踐路徑不清晰、孵化平臺及政策扶持不支撐的問題。
校企共建創業孵化平臺,建立長周期孵化機制,形成管理制度,教研孵創一體推進,形成項目孵化由“種苗期→成長期→產業期”不同階段的條件保障和政策支持;通過學校選拔、立項扶持,實施“雙創”項目“種苗期”培育;優秀項目輸送進入“成長期”孵化平臺,享受孵化器實踐平臺優惠政策,3—5年孵化畢業;畢業企業依托地方政策,進入“產業期”大平臺。目前已遴選“種苗期”培育項目416個,進入“成長期”孵化項目(企業)30個,進入“產業期”項目(企業)25個,為地方創造稅收10469萬元。校企建立由“專業導師+產業導師+管理導師”組成的混編創業導師團隊,精準指導創業項目,為項目成功孵化提供智力支持。
一項項改革創新相互配合、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雙精準”“雙創”人才培養體系,并產生共振疊加的效果,使得學校人才培養煥發勃勃生機。
春華秋實
成果·運用
經過不斷的創新、錘煉、實踐、再創新,現如今,隨著“雙精準”育人體系的持續推進,學校在文化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文化建設方面,《百年職校》在“學習強國”平臺上線,激發了師生“雙創”熱情。《創新創業教育》教材被評為國家“十三五”規劃教材;建成國家創新創業教學資源庫“互聯網+時代創業精英薈”精品在線課程;專創融合課程“策劃文案”獲國家課程思政示范課;創業實踐形成了3個國家級別案例。學校獲得全國職業核心能力優秀課程教學示范單位、廣東省創新創業試點院校、全國創新創業示范校稱號。
“雙創”競賽方面,學生獲“互聯網+”、科技挑戰杯省賽金獎9項、銀獎33項、銅獎40項;獲國家金獎3項、銀獎3項、銅獎4項,2020—2021年“互聯網+”國賽金銀獎數居全國高職校前列。
精準孵化成效喜人,校企共建孵化器上萬平方米,涌現出一批創業優秀典型,如:中國國際“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金獎獲得者吳斌同學、銀獎獲得者吳廣歡同學;孵化出高新技術企業6家、瞪羚企業1家。2018年孵化器被認定為國家孵化器培育單位,2020年被認定為“廣東高校成果轉化孵化基地”,獲“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獎”。
值得一提的是,“雙精準”育人方案被10所高職院校借鑒應用;開發的12門“雙創”“素質類”“能力類”課程,被100余所高職院校使用;開展師資培訓班163場次,逾300所高職院校5000余名骨干教師經過培訓獲得“雙創”講師資質。
(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副校長廖俊杰)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