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力開啟學校高質量內涵式發展新征程 ——寫在湖州學院周年慶之際
23載披荊斬棘,砥礪前行;23載開拓奮進,春華秋實。從1999年創辦獨立學院——湖州師范學院求真學院到2021年4月16日湖州學院正式揭牌成立,學校迎來了辦學的第23個年頭。
凝心聚力,真抓實干,奮力開啟學校高質量內涵式發展新征程——這是全校師生熱情高漲的動力。在國家政策導向驅動及自身的不懈努力下,學校的辦學條件日益完善,辦學理念日益清晰,轉型條件日益成熟,為轉型轉設奠定了基礎、鋪平了道路。
抓住政策機遇
吹響轉設發展沖鋒號
湖州學院前身為湖州師范學院求真學院,求真學院的籌建創辦,是學校搶抓機遇的成果。求真學院的誕生,為湖州市高等教育史增添了重要的一筆。
2020年7月,湖州市正式提交了《關于將湖州師范學院求真學院轉設為公辦普通本科高校的請示》,申請用名湖州學院。2021年1月27日,湖州師范學院求真學院轉設為公辦普通本科高校,改校名為湖州學院。轉設后學校為獨立設置的本科層次公辦普通高等學校,由浙江省領導和管理。
2021年4月16日,湖州學院正式揭牌成立。
如今,一年已過,湖州學院在自信中發展成一所充滿活力的現代化學府;學校順時而生,順勢而為,已成為教育百花園中的一朵瑰麗之花。
在人才培養方面,學校堅持“以本為本”,推進“四個回歸”,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并加強國家教育部門和浙江省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建設。
在科學研究方面,學校縱向科研項目立項數穩步提升,發揮高校智庫作用,積極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建言獻策。
在學科專業建設方面,學校不斷調整優化學科專業布局,研究制定《湖州學院學科專業發展規劃(2021—2025)》,構建符合自身發展要求的學科專業結構,逐步形成與湖州師院錯位發展的學科專業布局。
在人才隊伍建設方面,堅定不移實施人才強校戰略,科學制定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截至目前,共計收到海內外人才簡歷千余份。學校各類人才的職稱、學歷、年齡等結構進一步優化,為未來學校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在招生就業改革方面,學校掛牌成立后首次自主招生,實現了招生工作“開門紅”,生源質量明顯提升。
匯聚辦學成果
打好轉設攻堅戰
新校名、新征程、新希望。成功轉設后的湖州學院重新起錨揚帆,朝著建成“全國知名、特色鮮明”高水平應用型大學的目標奮力航行。
不久前,“湖學·江南儒學研究院”成功落地該校,院長由復旦大學特聘教授(二級教授)、哲學學院博士生導師何俊擔任,確定了湖學與江南儒學、湖學與儒商、湖學與地方治理三個研究方向。在日常教學上,學院完善人才培養體系,實施多學科交叉融合培養。何俊期待,“明體達用”的湖學精髓能成為推動湖州綠色低碳共富的持久力量。
在理工學院電子與信息系,楊珍博士正在思索智能物聯網與農業相結合,她曾主持和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面向服務智能協同的農業物聯網動態自治與資源優化配置”,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高水平論文多篇,申請發明專利2項,這些成果即將精準對接企業需求,切實推進科研成果轉化。
這是湖州學院社會服務領域的一個生動縮影,在學校,像這樣的案例還有很多——成立城鄉共同富裕研究中心,緊緊圍繞“城鄉融合、綠色共富”主題,切實開展相關的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與電子科技大學長三角研究院(湖州)開展戰略合作,成立西塞山“電子信息+”產學研聯盟,致力提升湖州產學研融合深度,加快建立湖州市技術、人才、產業、資本、政策交流體系。
作為一所地方院校,服務湖州經濟社會發展,既是學校的重要使命,也是學校生存發展的基礎和活力的源泉。學校主動對接湖州“十四五”產業布局和企業需求,深化校地、校企、校校共同體建設,建立健全“學校—二級學院—團隊”三級聯動的服務地方工作機制。理工學院陳勁光副教授主持了百萬元項目“特種氣體提純及低溫液體儲存技術研發與應用”。
此外,湖州學院的校園文化蓬勃發展。這一年內,湖州學院啟動“迷彩綠聯盟”,打造具有高辨識度、高美譽度、高影響力的“三全育人”新品牌。圍繞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聚焦傳承紅色基因主線,以黨建為統領,以退役大學生為骨干、以優秀學生為代表、以輻射全校師生為目標,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構建校內校外聯合育人新格局。以此為契機,學校積極開展大學生志愿服務,一年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達26468人次。今年,學校更是推出“情暖湖子愛筑家園”暖心工程,創推師生、生生、家校合作交流的育人新格局,“7號室友”暖心相伴,250多名黨員教師與全校2000多名學生結對,讓“7號室友”成為學生相伴成長的貼心家人,營造“情暖湖子愛筑家園”的良好育人氛圍。
明確目標定位
踏上學校發展新征程
成立以來,學校堅持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牢牢把握黨對事業發展的全面領導,堅定不移全面從嚴治黨,不斷提高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抓發展的能力和定力,為推動學校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政治保障。
學校始終堅持問題導向,緊緊圍繞“什么是地方高校,怎樣建設地方高校”這一主要問題,深入思考學校“從何處來?往何處去?怎么去?”三個基本問題,主動對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合理確定“全國知名、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應用型大學”目標定位,明確自身的發展基礎、發展定位和發展路徑,準確把握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和目標,以實際行動找差距、補短板、強弱項、促提升,為學校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奠定扎實基礎。
服務湖州全面提升行動:以科技賦能實體經濟發展為導向,以提升社會服務能力和水平為目標,踐行“城市與大學命運共同體”理念,對接湖州市“4210”現代產業體系,緊緊圍繞“五谷豐登”規劃,與高水平研究院所合作,組建一批高水平服務地方團隊,建設一批科技創新平臺和成果轉化中心,培育一批高端智庫,新建一批創新創業基地,助力打造西塞山科技新城,將學校打造成服務湖州的智力“加速器”和人才“聚寶盆”,牢筑校地共融共生、協同發展命運共同體。
高端人才精準突破行動:瞄準全球高端人才,系統謀劃人才引進計劃,充分利用和借助全球范圍內的高端引才平臺和團隊,加大與地方引智引資平臺的合作,積極與合作高校建立共同引才機制,拓展高端人才引進通道。大力實施高端人才柔性引進機制,出臺高端人才特殊聘任政策,吸引高端人才加盟。實施湖院英才培育計劃,大力推進高端人才培育,實現存量師資的質量提升,國家級別人才特別是院士引進實現突破。
學生素養整體提升行動: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堅持“五育并舉”,堅持“三全育人”,健全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體系。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工作,引導學生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以創新創業為主線,以學科競賽為紐帶,建好創新創業學院,將“雙創”工作切實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切實推進美育和公共藝術教育工作,打造一批校園文化精品,促進學生成長成才。
美麗校園建設推進行動:圍繞學校發展定位和獨特地理環境,高標準完成占地1000畝、建筑面積35.4萬平方米的新校園建設,建立面向不同管理對象的各部門共用的管理信息系統,引進數字監控技術、門禁識別系統、能源監控平臺等,實現數據共享和管理的無縫對接,促進校園安全管理,推進綠色學校建設,建成布局合理、功能齊全、底蘊深厚、人景相融,富有湖州特色、水鄉風貌、江南韻味、國際品質,集現代化、智慧化、生態化、人文化于一體的美麗校園。
數字湖院賦能發展行動:堅持教育新基建理念,扎實推進新基礎設施建設,構建數智一體化服務平臺,聚力構建學校智治新格局,重點建設“湖院大腦”“學在湖院”“研在湖院”“湖院文化”“湖院生活”“湖院服務”六大核心多跨應用場景,推動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學、管理、培訓、評價等全流程應用,打造“多云融合、多網互通、多端智聯、應用支撐、統一管控”的現代化網絡及應用框架體系。
潮起太湖南岸
風正帆懸一年間
時光飛逝,轉瞬間,湖州學院迎來了周年慶。自2021年4月16日正式掛牌成立以來,在上級和學校黨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全校師生員工的不懈努力下,學校統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學工作,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初心使命,以建設高水平應用型大學為目標,理清學校發展思路,弘揚創新創業精神,以奮進奮發奮斗的姿態全面推進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突出內涵式發展主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打造學校核心競爭力,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全體湖院人始終以一種“沸騰”的精神狀態,緊緊圍繞學生健康成長和教師幸福發展,開好局,起好步,腳踏實地、開拓進取,為學校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以優異的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湯若靜 史冊)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