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培養園林技術專業人才的項目化課程改革與成效
職業價值導向 城鄉聯建共享 ——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培養園林技術專業人才的項目化課程改革與成效
云南是我國切花主產地,僅月季切花的年產值就突破70億元,切花生產已成為云南支柱產業。為提高月季切花品質和花農的收入,深圳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深職院”)園林技術專業項目化課程團隊聯合中國農業大學研究出月季彎頭矯正劑,帶領專業學生到云南花農基地進行現場教學。課程團隊采用項目任務驅動、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融學習和工作為一體,通過遞進式、系統性的能力模塊,螺旋式提升學生專業能力,而后由學生指導種植戶。相關技術共應用到4500畝月季上,預計產生效益約4000萬元。
自2006年起,深職院園林技術專業項目化課程團隊根據產業發展和專業特色,持續深化改革項目化課程。課程團隊將研究成果轉化為教學內容,形成了“課程即美好生活”的價值導向理念,通過城鄉聯建共享,培養高素質高技能創新型園林技術人才,讓職業教育從就業謀生到美好人生。項目化課程改革成果在企業和鄉村推廣應用,推動鄉村振興,助力共同富裕。
建構職業價值導向的項目化課程
2008年,在園林植物栽培項目化課程的社會調研內容中,深職院園林專業學生發現深圳園林企業種植盆栽百合數量很少,這意味著當年年宵花盆栽百合可能會供不應求。于是,學生種植盆栽百合的計劃由每人20盆增加到每人100盆。按企業標準種植的3000多盆百合,在春節前一個月被訂購完。盆栽百合的成功,激發了學生的職業志趣。
園林專業培養具有一定園林植物種植、養護、配置及施工等能力的人才,是一個致力于讓生活更美好的專業,既能滿足個人發展,也能為社會創造美好生活。專業課程內容直接對接園林崗位或某一特定產品,因此,適合采用項目化課程教學。
課程團隊從園林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特點出發,針對項目化課程項目來源隨意簡單、內容價值不高等問題,以“課程即美好生活”作為項目化課程開發的價值導向,依托深圳市級教研項目、國家精品資源課程建設、行業標準研制項目等,開展項目化課程改革研究,著重研究“園林植物栽培”等課程中項目化課程實施的教學方式、方法、情景等關鍵問題。
在課程團隊開發的“園林植物栽培技術”項目化課程中,17個典型項目和44個能力點,都是圍繞培養“美好生活裝點師”而選取的。團隊先后開發“園林植物栽培技術”等3門國家精品資源課程,課程網站累計瀏覽量120萬次。在本成果的引領下,園林專業所有核心課程都完成了項目化課程建設,園林專業在“金平果”高職高專專業競爭力排行榜上獨占鰲頭。
“項目生成”三原則:解決課程開發價值性不高、專業性不強和關聯度不足等問題
項目化課程開發的關鍵是實現企業項目的“教育性”轉化,如何把生產項目轉化為教學項目,并按一定邏輯關系進行系統化組合,使課程內容既源于企業生產又高于企業生產?深職院園林技術專業項目化課程團隊明確項目來源的“生成三原則”:價值性原則,是否有美好生活元素;專業性原則,是否有園林技術元素;關聯性原則,是否有能力結構的關聯元素。
課程團隊與深圳市風景園林協會聯合研制行業標準,將標準納入課程內容。根據園林植物類課程的生產實際,課程團隊編制出版《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等6本高職類國家規劃教材,每門課程將內容分為幾大教學情景或主要模塊,教學情景或主要模塊下分為幾大項目,項目下有主要的學習任務,并形成具有行業特征的崗位考核方法,建立了真實生產、典型項目和學習領域有效聯結的機制。
“項目內容”三維度:破解內容與社會需求脫節、能力本位與能力結構脫節等問題
如何破解項目內容與社會需求脫節、任務驅動與學生主動脫節、能力本位與能力結構脫節等問題?課程團隊確立項目內容的“價值三維度”:職業認同維度,即是否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職業志趣;專業能力維度,即是否有利于學生主動建構能力體系;美好體驗維度,即是否有利于創設富有體驗感的教學情境。
課程團隊把職業導向的“做中學”作為課程展開的邏輯主線,在項目化課程實施過程中,探索形成融工作和學習為一體的實施方式。團隊圍繞園林企業的生產任務組織實踐教學,將園林企業的生產任務分解為若干個小任務,學生在完成這些小任務時習得實踐技能。
按企業崗位要求,課程團隊在校內實訓室設置不同的“生產區間”,模擬企業真實工作環境,引導學生進行基本技能和綜合應用實訓。校內建立了高標準的園林植物栽培溫室、園林植物病蟲害實訓室等。學生實訓前,按照課程團隊自主開發的13個虛擬仿真軟件預習,隨后按企業工作流程進行,讓學生在實踐中強化責任意識、獨立工作能力和職業素質。
“園林植物栽培技術”課程的綜合生產實訓,在全國花卉生產示范基地——深圳市四季青園林股份有限公司進行。為讓學生“真刀真槍”掌握技能,園林技術專業與深圳8家園林花卉企業校企共建高水平校外實訓基地,進行項目化課程拓展提升的綜合生產實訓。企業深度參與教學,校企雙方共同制定教學內容和考核標準。
在真實的企業環境中,學生通過實際工作環節的完整訓練,提升了綜合技能和職業素質,實現企業經營和學校項目化實訓的有機結合。近年來,學生獲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國賽二等獎2項、省賽一等獎4項。
城鄉聯建共享機制:在項目化課程中以課程思政立德樹人
教師是學生成長的引路人。課程團隊由知名教授、勞動模范組成。課程團隊通過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多情景教學等多渠道、多方式的滲透,讓思政教育“潤物無聲”,促進學生專業成才、精神成人。項目團隊教師獲教學優秀獎10余次,獲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和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獎一等獎及“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稱號、廣東省優秀創新創業導師等榮譽。
園林專業作為培養美好生活創造者的專業,項目化課程理應培養具有一定園林專業知識且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在項目化課程建設中,課程團隊挖掘專業課程中蘊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并以潤物無聲的方式融入課堂。
園林技術專業項目化課程聚焦課程思政鑄魂育人的價值本源,通過調研國內園林城市、參與鄉村振興規劃等,引導學生樹立“園林是美好事業”的專業價值觀和專業認同感,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為民情懷,從而以“園林美”帶動“鄉村富”。
項目化課程內涵要求采用任務驅動分組教學方式,如在廣東省河源市禮士鎮下澗村鄉村規劃項目中,學生分組對當地產業等進行實地調研,收集相關素材并加以梳理、分析。從總體目標到村域發展多方面發現問題,通過小組討論找到解決相應問題的途徑,最終以小組為單位做出規劃方案。
很多學生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領路人”,爭當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急先鋒”。其中畢業生張國奮搭建“圳幫扶”平臺,帶動粵北農村1650戶脫貧。他創建的“鄉味U選”項目,獲第七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紅旅賽道創業組金獎。
以“聯建育人”帶動“智富共享”
課程團隊聯合廣東省和深圳市風景園林協會,將牽頭研制的三色堇和馬拉巴栗兩種園林植物的國家行業標準等在深圳及周邊地區進行推廣應用。通過規程的推廣,國內眾多園林生產企業應用、規范了三色堇和馬拉巴栗的生產流程,助力相關企業增收近3000萬元。
近年來,針對園林行業中的關鍵問題,課程團隊聯合行業企業進行專題研究,解決產業發展中的“卡脖子”問題。經過師生的研究、改造和推廣,課程團隊將成果轉化為課程內容并及時回饋社會,實現了職業價值導向的人才培養目標和城鄉聯建課程。近5年來,課程教師為企業解決“黃金香柳”繁殖的關鍵技術等實際問題10項,與企業共同申請深圳市和城管部門課題3項。
課程團隊依托國家荔枝龍眼產業技術體系深圳綜合試驗站,開展珠三角和粵東地區荔枝龍眼技術示范與推廣,形成城鄉聯建共享的開發理念。課程團隊以“聯建育人”帶動“智富共享”,實現項目生成、內容建構、目標創設和教學實施的聯建,建立系統化的園林植物栽培技術課程特色項目庫。
截至2021年12月,課程團隊服務主產區荔枝種植總面積104.71萬畝、龍眼種植總面積40.58萬畝,培訓農民、農技推廣人員8000余人次。通過新技術示范和推廣,可節約產業成本投入30%以上,提升產業經濟效益40%以上。
志合越山海。課程團隊的優秀成果經驗,像火種一樣引燃了更多學校項目化課程改革的勢頭。項目組成員多次應邀在國內教學研討會上作關于課程體系及教學模式改革的報告,課程改革成果在國內20余所院校生根開花。相關成果在江西省吉安職業技術學院的應用,開創了高職院校“跨區合作、優資共享”“特區帶老區、名校助普校”新模式,是教育領域深度幫扶的生動實踐。(李永紅 王文濤 阮藝華 徐平利 馮金軍)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