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聚焦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國際化人才培養“CEC”模式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2-04-21  閱讀:次   |
42.9K

  篤行致遠 職業教育國際合作穩步推進 ——聚焦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國際化人才培養“CEC”模式

  2019年12月非洲駐華使節團來校訪問

  2020年南非留學生項目結業

  2021年10月,由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與重慶高新區管委會、德國萊茵三方合作共建的中德萊茵產業創新中心揭牌。

  2022年4月,中泰職業教育聯盟在線發布職業漢語課程標準。

  2017級烏茲別克斯坦學歷留學生進行移動通信技術實訓

2019級南非進修生在建筑實體仿真模型實訓基地開展專業實訓 馬來西亞博特拉大學首批來校交換生學習中國剪紙技藝

  在新的時代,職業教育如何積極作為,更好地培養具有全球化視野的技術技能人才,成為擺在職業院校面前的重要課題。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作為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國家優質高職院校和“雙高計劃”建設院校,近年來,立足重慶,胸懷全域,在推動職業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同時,全面融入新發展格局,積極投身國家戰略,充分發揮特色優勢,加強國際教育合作,構建新理念、新平臺、新標準、新評價,開辟了一條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高素質技能型國際化人才培養之路。

  “搭平臺”——

  打通壁壘,理念創新多極發力

  多年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積極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形成了多層次、多形式、寬領域的交流格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是職業教育和產業“攜手出海”的重點,中資企業急需大量認同中方管理文化規范、技術基礎厚實、操作技能高超的人才。這種供需落差要求中國職業教育配套“走出去”,實現海外本土化一線人才培養和企業需求的精準對接。

  為破解現實問題,致力長遠發展,2012年以來,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以“引進來”和“走出去”為對外辦學思路,全面加強推進國際開放與合作辦學。一路走來,堅守初心,錨定目標,凝聚智慧,融會貫通,逐漸形成“標準引領、文明互鑒:基于CEC平臺構筑的高職國際化人才培養體系創新實踐”成果。

  “CEC”開啟了學院國際合作嶄新的一頁。學院聯合國內院校(College)、國內外企業(Enterprise)及外方院校(College)等多主體,通過共建產業學院、魯班工坊、創新中心和職教聯盟等形式,共同建設國際化人才培養“C-E-C”平臺。

  “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學院教務處處長楊娟詳細解讀了“CEC”多要素和多功能的內涵,展現了國際合作的發展理念與務實行動。學院遵循國際化人才培養規律,優化人才培養標準(Criterion)、評價體系(Evaluation)和課程教學(Curriculum)等要素組合,通過開發專業課程國際標準、在線評價系統、數字化課程資源等形式,形成了國際化人才培養“C-E-C”要素結構。學院以高質量國際化人才培養為價值取向,集成合作(Cooperation)、教育(Education)和創新(Creation)等一體化功能,通過承擔國家中非應用型人才培養項目、重慶市外國留學生獎學金絲路項目、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等項目,充分實現“C-E-C”平臺育人功能。

  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易俊表示,“CEC”日益彰顯出政府部門與政府部門、民間與民間、政府部門與民間、教育與教育、產業與產業及教育與產業“多極發力”的合作機制和“多維融合”的合作效應。

  學院抓住核心要素,從國際教育合作“去哪里、干什么”破題,于2015年開始,建設中興通訊ICT產教融合創新基地、中泰職業教育聯盟、坦桑尼亞達累斯薩拉姆大學魯班工坊、中俄智能制造國際學院、中德萊茵產業創新中心、德國5G國際學院、英國BTEC授權中心、德國萊茵TüV考試與培訓授權中心等國際合作平臺。

  “定標準”——

  需求導向,匯聚優勢精準定位

  隨著經濟發展,特別是信息技術的全球化,在烏茲別克斯坦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我國通信設備占比逐年攀升。尚處于第二代和第三代水平的這些國家,需要大量本土化和國際化專業技術人員和技術專家。

  需求就是導向標。2015年,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聯合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以及海外高校,在學校成立中興通訊信息學院,共同培養通信技術類國際人才,該學院入選了國家“人文交流經世項目”首批“經世國際學院”和中國高等教育博覽會“校企合作·雙百計劃”典型案例。

  很多留學生帶著“學會中國的新一代移動通信技術,回國后成為國家移動通信技術升級換代的主力軍”的使命而來。截至目前,已有3屆共400余名學生在中興通訊信息學院學習。其中,有50余名來自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老撾、越南、泰國、孟加拉等國的留學生。

  中國是坦桑尼亞的重要投資來源國和工程承包方。在處于行業領先的建筑領域,中國企業承包了坦桑尼亞大量工程。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在坦桑尼亞達累斯薩拉姆大學合作建立魯班工坊,通過“國內+國外”“線上+線下”“理論+實踐”等多種形式,培養來自企業、政府部門和高校的中高級管理人才300余名。

  基于中西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上的差異,國際合作辦學在課程設置、課程建設、教學模式、教學組織實施、考核評價、科研水平、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作為“未來非洲-中非職教合作計劃”中非應用型人才聯合培養子項目課程建設工作組秘書處,學校圍繞懂工程技術、懂漢語、懂當地語言的國際化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目標,組織院內外課程專家及中外合作企業行業組織的知名專家,開展人才需求調研,運用德爾菲咨詢法,進行崗位能力分析,科學定位國際化人才培養目標,開發人才培養標準。

  在實踐中獲取真知。學院通過深入調研、分析、論證、提煉,運用智慧之筆,為國際教育合作提供了一份份匠心獨運的方案標準:組織研制了建筑類、機械類專業標準3個和課程標準11個;與國內外企業聯合開發現代移動通信技術等行業“走出去”企業人才培養標準,研制中亞現代移動通信技術、坦桑尼亞土木工程等9個人才培養方案;與重慶市教育評估院共同制定中泰職教聯盟在線課程標準指南,組織建設核心課程標準80余個、“中文+職業技能”專業職業漢語標準17個;與企業共同開發中泰國際技能大賽標準。

  “育范式”——

  以生為本,整合資源共建共享

  “充分發揮平臺優勢,圍繞中泰高鐵建設等重大項目,加強交流與溝通,積極開展資源共建共享,推進教師交流學習,推動學生交換互訪和留學生培養,為中泰雙方企業提供高素質、國際化人才。”2018年5月,在重慶市教育部門和泰國職業教育委員會的指導下,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和泰國孔敬大學孔子學院聯合中泰兩國院校和企業共同發起成立中泰職教聯盟。聯盟的成立拓展了中泰職業教育合作的深度及廣度,提升了國際職教合作的質量和效益,為推進國際職教合作書寫了工程范式;同時,正契合了泰國大力推進4.0經濟發展戰略,促進泰國職業院校發展,創造繁榮經濟和社會福祉。

  按照協議,中泰職教聯盟攜手,在加強自身建設、促進中泰文化交流的同時,定期開展中泰雙方青年學生互訪交換,全面實施留學生培養工程,推動合作院校設立獎學金和勤工助學崗位,組織國內職業院校赴泰開展專場推薦會,全面實施師資隊伍提升工程、合作辦學推進計劃,聯合中泰雙方優質和跨國企業,創新“CEC”國際合作辦學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已借助云平臺,將多年辦學積累的數字化教學資源與泰國孔敬大學孔子學院的師生分享,并且通過云平臺讓更多學校共享學院的數字化教學資源。

  為讓學生學得好、用得上,在創新實踐中,校企聯盟建構“中文+職業技能”模塊化課程資源,以生為本,探索分類分層分段個性化定制教學。

  依托中泰職教聯盟等平臺,組織行業企業專家和職教專家,進行典型工作任務分析,建構學習領域,開發模塊化課程,建設“基礎平臺+方向模塊”課程體系。組織100余個聯盟成員單位開發多語種在線課程資源85個,其中2門被評為國家精品課程,建成國家教學資源庫2個、國家智能制造虛擬仿真實訓基地1個。

  個性化定制盡顯其能、各得其所。按專業集群分類、語言水平分層、學習進程分段,制定個性化教學實施方案:通信技術類實施“兩年境內+一年境外”專科培養,土木工程類實施“一年境外+兩年境內+一年境外”本科培養,智能制造類實施三年境內“雙文憑”培養。同時,建設“中外教師+企業培訓師”“雙師型”國際混編師資團隊,建成國家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兩個;依托重慶市智慧校園創新示范項目,推進課堂教學革命,探索“類上班制”實踐教學改革。

  截至目前,中泰職教聯盟組織互訪師生人數達1000余人次。促成了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等7所院校與泰國院校簽署海外遠程教學基地合作協議,創建了中泰高鐵漢語人才培訓營、中泰職業技能漢語人才培訓營等學習營,推動了中泰雙方教學資源的共建共享。

  聯盟迄今已有100余所中泰院校和企業成員單位,共同開發中泰職教聯盟在線課程共享標準、教學標準、評價標準、學分互認標準,完成100門在線課程標準、題庫資源、視頻資源等建設任務。

  “揚文化”——

  黨建引領,中國文化賦能國際化辦學

  職業教育首先要回答“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性問題。推動國際合作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黨建引領,高校對此承擔重要責任。

  對此,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旗幟鮮明,立場堅定,抓住“牛鼻子”,扭住關鍵點,切實加強黨對國際合作人才培養的領導,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

  學院建立了中外合作辦學黨委研究決策制度,在國際學院建立黨支部,國際學院院長擔任黨支部書記,完善國際學院與二級學院協同實施國際化人才培養的機制,將主旋律貫穿國際人才培養全過程,確保國際化人才培養正確的政治方向、國家立場和民族自信。

  學院將中國特色文化和時事教育同學生的專業背景進行合理整合,構建科學全面、體現時代特色的國際化人才培養方案,打造了文化育人新生態、課程文化新體系和網絡文化新空間,促進學生國際理解能力提升。

  在文化創新方面,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借鑒海外合作院校先進文化理念,創新“開拓務實奮斗奉獻”的學校“烏金”文化,形成跨界、開放、融合、共生的文化育人新生態。

  在課程文化創新方面,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吸收國際先進技術文化,引入行業企業工匠文化,熔鑄、嵌入課程與課堂,創建了“中文+職業技能”的課程內容新體系。

  在網絡文化創新方面,適應國際化人才未來可持續發展需求,采用微信公眾號、抖音等學生喜聞樂見的新媒體形式,打造適應未來國際化人才數字化生存的青年文化創意空間。

  “這是我第一次來中國,中國的建筑技術簡直超出了我的想象!”“我會唱中國民歌《好一朵茉莉花》啦!”“中國的茶藝又美又雅,好有內涵!”2019年,學院作為中國南非教育項目實施院校,接收了來自南非土木工程領域的21名大三學生。依據南非建筑培訓署CETA的要求,學院精心設置了漢語、中國文化、建筑施工、建筑BIM、建筑機械、建筑安全、測量工程、跨境電商等課程。培訓期間,來到中國的非洲學生對每堂課都非常感興趣。不僅是專業課,還有茶藝、剪紙、書法、陶藝等中國文化課程也深受留學生歡迎,他們紛紛感嘆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他們希望把在中國學習深造所獲得的經驗與技術帶回去,服務家鄉發展。還有一部分留學生學成后留在中國繼續深造,磨煉技藝,提升自我。

  “見實效”——

  增值評價,全面發力提質促優

  為實現國際合作高技能人才培養的可持續發展,學校建構國際化人才培養質量及工作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建成了評價信息管理分析平臺。

  該平臺借助學校教學云平臺大數據分析、云計算等數字技術,開發了集數據采集、分析、評價、反饋多功能于一體的數據應用模式,實施基于大數據的即時、動態、泛在、精準人才培養評價,并指導20余所學校開展國際化人才培養評價。

  學院入圍世界職業院校與技術大學聯盟(WorldFederationofCollegesandPolytechnics,簡稱“WFCP”)卓越獎、“未來非洲-中非職教合作計劃”項目、全國高職院校“國際影響力50強”,斬獲全國首批“中國-東盟雙百職校強強合作旗艦計劃”特色合作項目、“人文交流經世項目”首批“經世國際學院”、重慶市外國留學生獎學金絲路項目和重慶市國際化特色項目等。據重慶市教育部門公示,學院“高職國際合作‘CEC’人才培養模式建構實踐”的研究成果獲得2021年重慶市教學成果獎特等獎。

  踏平坎坷才能成大道。目前,學院已與英國、澳大利亞、坦桑尼亞、烏茲別克斯坦等20多個國家的70余所院校、企業、機構建立了穩定的國際合作關系,與澳大利亞開展了10年的中外合作辦學,引入外籍教師近40人,派出近100名教師赴海外開展3個月以上研修和工作,完成40余門課程的雙語教學,引進了一大批優質教學資源,培養了大批高素質的國際化和本土化人才。

  人才培養碩果累累。培養了來自烏茲別克斯坦等17個國家的電子與信息、土木建筑、裝備制造3個專業大類的萬余名師生,參與聯合培養企業包括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坦桑尼亞聯合建設國際有限公司等70余家企業。學生獲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國賽銀獎3項,技能大賽市級一等獎和國家一、二等獎共計72項,2021年全國技能大賽一等獎獲獎數量位居全國之首。

  談及未來,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院長張進表示:“到2025年,把學校建設成全國職業教育國際合作樣板學校,為重慶在共建‘一帶一路’中發揮示范作用作出積極貢獻,為世界各國提供可借鑒可推廣的中國方案、中國智慧。”

  集結號已吹響。為實現目標任務,學院將進一步加強中泰職教聯盟建設,持續開展課程標準建設,培養全日制項目;開展智能制造國際學院建設;與ABB機器人公司、西門子等合作企業共同打造智能裝備模擬實訓中心;合作構建中俄院士工作站;打造世界技能大賽和“一帶一路”暨金磚國家“未來技能國際訓練”基地;持續推進與德國萊茵TüV合作,編制國際標準指南,并對機電一體化國際專業標準、移動通信國際專業標準、人工智能國際專業標準、建筑工程技術國際專業標準進行認證……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帶著教育的使命和責任,立足腳下,放眼世界,以一種開放的姿態,在點亮世界夢的道路上,穩步前行,勠力奮進。

  (張洪沖 楊娟 瀟雨/文 馮焰勇/攝)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