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包頭職業技術學院“兵工精神引領 三鏈改革并施 全程聯動對接”焊接專業人才培養實踐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2-04-22  閱讀:次   |
42.9K

  緊握創新之筆 為兵工行業輸送人才紅利 ——包頭職業技術學院“兵工精神引領 三鏈改革并施 全程聯動對接”焊接專業人才培養實踐

  包頭是我國著名的“軍工之城”,隨著兵工企業產品換代、技術更新加快,裝備輕量化、“機器換人”自動化、產品質量精益化的“三化”升級,企業對焊接技術技能人才核心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這其中,包頭職業技術學院的前身,“兵工七校”之一的包頭機械工業學校,是兵工企業焊接技術人才重要的培養基地,緊緊抓住“強國建設”的戰略主動,因勢而謀、應勢而動,直面當前焊接專業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問題,自2008年起,依托國防科技工業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國家示范院校重點專業建設等7個項目,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索以兵工精神為引領,“課程、實訓、師資”三鏈改革并施,校企聯動、職前職后全程對接的高職焊接專業人才培養改革,破解一個個難題,打造一個個亮點,為我國兵工行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堅持問題導向:發現問題是教學改革的邏輯起點

  問題是教學改革的出發點,學校直面“現階段兵工精神融入專業人才培養缺乏有效載體與路徑,思想引領、立德樹人難以落細落實;專業核心能力培養與實際崗位需求不匹配,難以滿足企業對高端焊接人才不斷提升的能力與素質要求;職前培養與職后培訓脫節,難以滿足學生職業生涯發展需求”等問題,認真梳理問題清單,找準解決問題的支點和突破口,開啟“兵工精神引領三鏈改革并施全程聯動對接”焊接專業人才培養改革與實踐。

  堅持目標導向:精準施策是教學改革的路徑選擇

  發現問題,就要一個個破解問題,學校堅持目標導向,科學制定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出實招、見實效,使各項工作落細落小落到實處。

  ——以兵工精神為引領,優化兵工職業素養培育模式和路徑,破解兵工精神融入專業人才培養缺乏有效載體與路徑,思想引領、立德樹人難以落細落實的問題。

  以“一切獻給黨”“國家利益高于一切”的人民兵工精神為引領,打造兵工職業素養“三全”培育有效模式,即:實施思政導師(輔導員)、專業導師(專業教師)、技術導師(兵工企業技術骨干)“三導師制”,落實全員培育;推進兵工素養要求進人才培養方案、兵工讀本進專業教育、兵工產品進教學項目、兵工精神進課程思政、兵工生產場景進實訓基地、兵工企業文化進課堂、兵工能手進教學、投身兵工進就業指導的“兵工八進”,實現專業人才培養全程融入;兵工文化入章程、入校訓,開設兵工文化課程、打造品牌校園活動,以兵工文化教育展館、校園景觀群落和專業實訓基地為載體,打造以兵工文化為核心的校園文化,實現全方位浸潤。

  創新的“三全育人”模式,將兵工精神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有主題、有思路、有機制、有載體,實踐全員培育、全程融入、全方位浸潤,將兵工文化從形而上轉為實際、落地起效,將“立德樹人”具體化、細節化、特色化,成功打造了“兵工文化”全國職業院校“一校一品”校園文化品牌,全面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為兵器工業發展提供具有強烈責任感與使命擔當的高素質兵工人。

  ——統籌推進“課程、實訓、師資”三鏈改革,破解專業核心能力培養與實際崗位需求不匹配,難以滿足企業對高端焊接人才不斷提升的能力與素質要求的問題。

  以課程體系優化為核心,系統化推進課程鏈改革,強化專業核心能力培養。對接崗位核心能力,構建“常規+特焊+智焊”三能疊加的專業課程體系,以不同材料典型接頭焊接為載體開發模塊化課程,夯實常規焊接技術技能,提高學生特種焊接方法應用、特種材料焊接、機器人焊接等高端技術應用能力;“崗位+證書+大賽”三類標準融合重組教學內容,將裝甲車輛焊接等崗位標準、特種作業操作證書標準和兵器集團職業技能大賽技術標準等融入教學內容,實現崗課賽證融通;同步推進“產品+項目+教材”三位一體教學資源升級,以裝甲鋼典型焊接接頭等企業真實產品為載體,設計教學項目,編寫數字化講義、教材;圍繞兵器產品焊接崗位典型任務實施模塊化教學改革,推進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理虛實一體化教學,創新“模塊+混合+虛擬”三法協同教學模式。

  以高端兵工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平臺為載體推進實訓教學鏈改革,強化實踐能力、科研能力與創新能力培養。校企合作先后建成王文山國家技能大師工作室、“自動化焊接及特種加工技術”國家協同創新中心、“自動化焊接技術”國家產教融合工程實訓基地、中國焊接協會機器人焊接培訓基地、國際焊接技師和國際焊接工程師聯合培訓基地等6個高端技能人才培養培訓平臺;發揮基地平臺的項目、設備和人員優勢,對接武器裝備輕量化、企業生產“機器換人”自動化、產品質量精益化對兵工崗位實踐技能新要求,更新實訓設施設備,圍繞裝甲鋼板焊接等典型任務開發實訓項目93個、培訓包123個;依托基地平臺,實施“項目—導師—團隊”一體化運作,師生共同參與工藝改進、產品研發、技術攻關,專創融合、科創融合促進師生科研、創新創業與實踐能力全面提升。

  以團隊建設為抓手推進師資鏈改革,強化師資隊伍能力提升。以提升教學改革能力、工程實踐能力、科研創新能力為出發點,以團隊建設為抓手,全面優化師資團隊結構,推進師資鏈改革。一是名師引領教改。組建“常規焊接”“特種焊接”“機器人焊接”三個方向課程團隊,開發模塊化課程,提升教學改革能力。二是大師引領技能。組建“實訓”和“培訓”兩個項目團隊,以教學內容、大賽項目、證書考題為載體開發實訓包,以新技術應用、絕活絕技為載體,開發培訓包,提升工程實踐能力。三是博士引領科研創新。組建科研創新團隊,依托高精尖項目與課題,提升科研創新能力。

  創新的課程、實訓、師資“三鏈改革”,從專業課程體系的優化與重構入手,推進課程鏈改革,強化專業核心能力培養;以高端兵工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平臺為載體推進實訓教學鏈改革,強化實踐能力、科研能力與創新能力培養;以全面提升教師團隊教學改革能力、工程實踐能力、科研創新能力為目標推進師資鏈改革,強化人才培養質量師資保障。“三鏈改革”的有序并施,實現了教育教學改革各環節、各要素間的協調與相融共促,有效提高改革的系統性、針對性與實效性。

  ——實施“3+1+N”長線培養機制推進職前培養與職后培訓有效對接,強化兵工人才培養系統化,破解職前培養與職后培訓脫節,難以滿足學生職業生涯發展需求的問題。

  與內蒙古一機集團有限公司、內蒙古北方重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等兵工企業做實“訂單班”“現代學徒制”,在3年學制內,校企雙元培養,突出校企聯合招生;學生畢業后1年內可免費回校再學習,完成3個“1”——任意選修1門課、面對面做1次職業指導、解決1項工作難題;創設了“只要需要就回來”的“N項”定制培訓,重點圍繞“對接需求專項提升”“備賽訓練精準輔導”“技改革新團隊幫扶”開展職業能力再提升培訓,助力職業生涯全周期成長。

  創新的“3+1+N”長線培養機制,針對專項技能提升、技術改革實驗等創設若干定制化培訓項目,提高職后培訓的針對性,使職后培訓成為職前培養的有序延續與高階提升,有效延伸人才培養鏈,滿足了學校人才培養和企業員工技能提升雙向需求。

  堅持效果導向:人才紅利是教學改革的喜人成效

  一項項改革,辨證施治;一次次創新,碩果喜人。

  歷經8年探索與實踐,焊接專業先后成為全國機械行業技能人才培養特色專業、全國機械行業創新建設專業、國家骨干專業、全國職業院校裝備制造類示范專業點,在行業內得到高度認可。

  ——人才培養質量顯著提高

  學校為社會培養輸送了大批具有兵工底色的高素質焊接人才,支撐了包頭地區50%以上焊接技術關鍵崗位。校企合作訂單就業落實率超過98%,企業滿意度96.9%。學生兩種技能證書獲取率超過90%,三種技能證書獲取率超過35%;近5年,在國家各類比賽中獲獎28項,其中“互聯網+”“挑戰杯”等創新創業大賽全國銀獎2項、銅獎2項。一大批畢業生在關鍵技術崗位上成長為企業骨干,涌現出全國技術能手1人、自治區技術能手4人、中央企業技術能手2人、兵器工業技術能手4人、市級技術能手2人。以“全國技術能手”“全國焊接機器人操作技術能手”“氬艙焊接第一人”聶新宇、“全國青年崗位能手”“95后”國際焊接技師王旭和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王士良等為代表的大批優秀“包職”人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了不平凡的業績。

  ——教學團隊及專業教學資源建設成果豐碩

  打造國家課程思政教學團隊1個,全國機械行業職業教育服務先進制造專業領軍教學團隊1個,自治區“草原英才”工程高技能人才團隊1個;3人成為全國技術能手,1人獲國家高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貢獻個人獎,1人獲全國黃炎培職業教育杰出教師獎;獲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教學能力比賽一等獎1項,國家焊接技能大賽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4項。

  完成國家焊接專業教學資源庫《特種焊接技術》建設,“特種焊接技術”“焊接機器人操作技術”兩門課程通過慕課、微知庫等平臺已推廣到167所職業院校,配套教材發行量超過3萬冊;主編《焊接機器人操作技術》等規劃教材10種,獲評首屆全國教材建設獎二等獎1項,“十二五”國家規劃教材4種、“十三五”國家規劃教材2種,全國機械行業精品教材2種。

  ——輻射帶動作用逐步增強

  “3+1+N”長鏈培養機制在同類院校中得到了廣泛推廣與借鑒。陜西、重慶等地的多所職業院校,以實地考察等方式進行經驗共享。

  與企業共建的中國焊接協會機器人焊接培訓基地、國際焊接技師和國際焊接工程師聯合培養基地已成為行業焊接技術培訓的重要場所;承辦各級焊接技能大賽20次,承接國賽選手賽前集訓6次;面向企業開展技能培訓、資格認證等,年培訓量達到1000人次以上;與企業合作完成產品研發14項、技術難題攻關32項。

  ——學校社會影響明顯提升

  2021年,學校獲評全國機械工業“十三五”思想政治工作50強,“傳承兵工精神譜寫時代新篇——包頭職業技術學院校園兵工文化建設實踐案例”獲“第二屆全國職業院校紅色故事大賽”二等獎;學校“兵工文化”成為全國職業院校“一校一品”校園文化品牌。

  回望包頭職業技術學院“兵工精神引領三鏈改革并施全程聯動對接”焊接專業人才培養的成功實踐,澎湃的活力與優異的成績令人稱贊。未來,學校將以更高的站位、更寬的視野、更大的力度推動高職教育綜合改革落到實處、見到實效,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應有貢獻。

  (烏日根 王嘉 曹潤平)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