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科技助農顯擔當 鄉村振興承大任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2-04-23  閱讀:次   |
42.9K

  ■高校助力鄉村振興·筆談

  教育部發展規劃司、中國教育報刊社合辦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高校是匯聚大量人才、教育與科技資源的智力高地,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肩負著重要使命和責任。華南理工大學作為高等教育國家隊的重要一員,自覺擔起服務鄉村振興的政治任務,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助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首先,要舉全校之力做好定點幫扶工作。按照中央、教育部和廣東省部署,學校從2013年起定點幫扶云南省臨滄市云縣,從2016年起定點幫扶揭陽市惠來縣隆江鎮孔美村。學校黨委高度重視,充分發揮各方面優勢和資源,舉全校之力,精準施策、盡銳出戰,構建了重教扶智、興業扶產、振鄉扶民“三扶一體”的“全方位幫扶”工作體系,取得了幫扶地區發展動力、發展活力與發展能力“三力協同”的“可持續發展”幫扶成效,為幫扶地區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作出了有力貢獻,走出了一條注重內涵式發展、凸顯高等教育優勢和特色的高校精準幫扶之路。學校駐孔美村工作隊被評為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連續4年獲得中央單位定點幫扶工作成效考核最高等次評價,連續5年獲評教育部直屬高校精準幫扶典型項目。學校還對定點幫扶工作進行系統總結和理論探索,組織編寫了《精準扶貧模式的高校探索——華南理工大學的實踐與啟示》叢書,提出了高校精準幫扶的“華工方案”。

  其次,要揚科技優勢助力鄉村產業發展。學校充分發揮雄厚的工科科研實力,派出一大批科研人員深入農村基層、農業一線,以工促農、農工結合,圍繞當地產業和科技需求開展服務和創業,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應用,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貢獻力量。一是強化統籌安排,突出服務重點,為農業科技園區、農業科技創新服務平臺、重點企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專業技術協會等提供有針對性的科技服務。二是強化學科特色,組建專家團隊。緊密結合地方食品加工、環境保護、農業機械制造等產業發展需求,重點發揮學校食品、輕工、環保、化工、裝備制造等學科領域的創新能力并有機交叉融合,組織形成多個學科領域的科技隊伍。三是強化橋梁紐帶,精準扶農助農。組織選派大批科研人員擔任農村科技特派員,近年來共派出20個團隊、56名農村科技特派員、200多名科研助理,特定對接派駐到廣東省32個省定建檔立卡貧困村,圍繞種植、環保、海產品養殖、旅游等農村產業發展,培訓農村基層技術人員和農民約3000人次,輻射帶動約8000農戶受益。據統計,近3年,學校與廣東超過50家農村領域企業簽訂合同,合同金額累計超過3000萬元,攻克了醫藥新材料、食品加工、生態保護、農牧業等領域多個技術難題,在農村加工產業、農村旅游、環境治理等產業領域產出一批科技創新成果;近5年,學校在鄉村振興相關學科領域共申請專利1400件、專利授權800件、有效專利700件,共獲中國專利獎6項,其中金獎1項、銀獎1項,取得了豐碩成果,有力推動了鄉村產業發展。

  再其次,要積極實踐探索鄉村振興新路徑。學校教師長期致力于鄉村建設和鄉村發展研究,形成了鮮明特色,取得了突出成績。鄉村振興與發展研究院葉紅教授團隊扎根鄉村17年,系統開展鄉村全產業鏈研究與實踐,共主持及參與村鎮發展與規劃實踐1000余個,主持國家、省級科研政研課題近40項,獲得國家、省市級科研實踐和志愿服務獎勵50余項。在長期研究與實踐的基礎上,學校積極踐行國家“雙碳”戰略,探索提出了“碳中和新鄉村”這一新的發展理念和幫扶模式,即以高校智庫和科技為支撐,激活鄉村生態資源價值,進而發展新能源、建設儲備林、打造新產業,撬動“資源資產化”;交易綠碳匯,發行綠債券,變現綠資產,推動“資產交易化”;建立綠基金,擴大資金池,支撐“交易持續化”,從而促進鄉村生態資源轉化為資產,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落到實處。目前“碳中和新鄉村”幫扶模式已在廣東省廣州市、茂名市、韶關市、揭陽市以及云南省云縣等多地推行,推動漁光互補綜合示范基地建設等2萬余畝,推動建設8000戶農房改造型光伏陽光亭,并推動創建了全國第一只“碳中和新鄉村基金”,為全國深入推進定點幫扶和鄉村振興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華南理工大學堅決扛起服務鄉村振興的政治責任,發揮高校優勢,凝聚創新資源,繼續高質量做好定點幫扶和鄉村振興工作,如推動建設鄉村資源數據庫、發起成立廣東省鄉村設計協會和廣東省鄉村建設聯盟等,為國家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貢獻。(華南理工大學黨委書記 章熙春)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