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創融合 構建英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 ——渤海大學外國語學院實踐教學體系探索
渤海大學建于1950年,是遼寧省政府部門主辦的以師范教育為主的綜合性大學。渤海大學英語(師范類)專業創建于1983年,長期致力于培養基礎教育領域的優秀教育人才。隨著我國創新創業教育進入新的階段,渤海大學外國語學院作為應用型本科高校教學單位,推動創新創業教育與外語專業教育密切融合,摸索出一條培養應用型外語人才的有效途徑:構建專創融合教學體系。
專業課程和雙創課程有機融合
學院樹立“雙創+專業”的教育新理念,在培養方案修訂中,陸續開出專業文化認知、創新思維、評判性思維、就業指導等相關課程。專業文化認知類課程側重對學生專業特色和自我發展思維進行訓導;“英語演講與辯論”等課程側重團隊意識、受眾意識和競爭意識的培養;評判性思維和就業指導類課程側重培養創新創業和市場與經濟意識。“英語演講與辯論”課程獲得學校專創融合課程教學設計大賽三等獎,“英語演講與辯論”獲評校級一流課程。
課程結構體現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有機融合
通識課與專業課同步設置,貫穿1—8個學期。遵循“時間關聯+內容關聯”的原則。突出了專業課程與通識課程內容互補、相互兼容的理念。例如,通識美育課中的“戲劇鑒賞”“音樂鑒賞”與專業課“英語戲劇選讀與表演”“英語教學技能”,在課程內容上具有較強的相關度,將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進行適當融合,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打破課程和專業壁壘,從更高視角理解專業學習和發展。
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必修課與選修課設置合理
本專業各類課程共172學分,理論課145學分,占總學分的84.3%,實踐課27學分(未包括課內實踐學分),占總學分的15.7%。每門理論課程中部分課時是課內實踐。足夠的實踐學時給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實踐機會,符合人才培養目標和學校應用型人才的辦學定位。除了線下課程,學校在1—8學期內通過校本課程資源平臺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線上課程資源,供學生自主選修,保障了學生課程體系的專業性和廣泛性。
建立實踐教學體系
學院改革的另一個理念是加強實踐教學,尤其是與本學科密切相關的實踐教學。比如,將“大學生創新實踐項目”作為必修課程,要求所有外語專業的學生在校修讀;設立專業方向實踐項目為必修課程,要求所有英語專業的學生在后兩年完成,并建議與畢業論文聯系起來。
各實踐教學環節實現高度融合。實踐教學貫穿專業教學過程始終,實現理論和實踐的深度融合;教師教育類課程融教學理論、教學實踐和教學研究為一體,課堂觀摩與技能訓練、課內模擬與課外實訓有機結合;教育見習、教育實習、教育研習一體化設置,同時與專業實訓、微格教學實訓等教育實踐活動緊密相連;通過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等多種實踐形式,實現對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三位一體”構建校內校外實踐教學平臺,以“高校導師、實踐導師”“雙導師”隊伍指導實踐教學。師德養成和職業技能教育融入實踐教學全過程,深刻體現了“OBE”的辦學理念。
實踐教學體系實施以來,學生的專業能力、職業技能和創新能力不斷提升,綜合實力得到了用人單位的高度認可。畢業生在“一踐行三學會”方面,用人單位的滿意度均在92%以上。僅2020年參與支教的學生就有56人,約占學生總數的6%,參與社會實踐的學生有101人,占學生總數的10.9%,學生在各類比賽中獲獎上百項。英語專業四級考試通過率從30.98%提升至60.23%,近三年教師資格證通過率平均在93%以上,考研率保持在平均30%左右,每年學生就業率在90%以上。
渤海大學外國語學院提出服務“新文科”建設下應用型外語本科人才的“專創融合”課程建設理念,總結凝練了整套服務國家教育戰略的“外語+專創”課程體系。是地方高校應用型、復合型外語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創新性嘗試,具有鮮明的實踐創新性。(楊川)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