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包頭機械工業職業學校“5543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實踐
校企合作 協同育人 ——內蒙古包頭機械工業職業學校“5543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實踐
包頭機械工業職業學校是服務于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現代裝備制造產業的一所工科類中等職業學校。學校設有數控技術應用、工業機器人、機電一體化、焊接技術應用、物聯網與3D打印技術五大類16個專業,在校生2300人。學校秉承“賞識教育,多元育人”理念和“知行合一,明德強技”校訓,堅持“服務發展、促進就業”的辦學導向,緊緊圍繞產業發展辦專業,深化校企合作育人才,不斷增強中職教育適應性,探索形成了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的“5543人才培養模式”,建立完善了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機制;共建“1+N”校企合作實訓基地;共建“技能大師工作室”,提升“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水平;發揮產教融合生產性實訓基地“產學研賽訓”功能,加強人文修養、職業素養和工匠精神培養,全面提升了學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和服務經濟社會的能力。
推進“5個發展階段”
一是組建“職教集團”,拓寬人才培養平臺。學校在自治區率先組建了由中職學校牽頭,政、企、校48個單位加盟的“包頭機械工業職業教育集團”,制定了《職教集團章程》和《專業建設委員會章程》,建立了校企合作、院校銜接、校政融合的機制。學校先后與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內蒙古第一機械集團(以下簡稱“一機集團”)、北奔重型汽車集團有限公司、華中數控股份有限公司等30余家專業對口企業建立了校企合作關系,開展技能培養和師資培訓。
二是推進“現代學徒制”試點,共建生產實訓基地。開展“企中校”“校中企”合作。學校與一機集團人力資源部和一機集團瑞特精密工模具有限公司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在瑞特公司建成了占地1000平方米的集生產、教學和技能大師工作區域于一體的“現代學徒制實訓基地”,機加數控、焊接技術專業與企業進行了深度對接。學校與北奔重型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合作,在該企業建立了占地2000平方米的“北奔重型汽車現代學徒制實訓基地”,同時在學校建立了“北奔重型汽車大部件拆裝實訓基地”,在對接產業發展、調整專業結構、深化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方面作了積極探索。
三是建立現代職業學校制度,深化校企合作機制。學校建立了現代職業學校制度,成立理事會,完善了學校治理結構,提升了學校治理水平,增強了依法治校和調適外部環境的能力與活力。每年舉辦一次集團化辦學年會、理事會議及專家委員會議,總結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經驗,發揮集團成員的主體作用。
四是探索“1+N”合作模式,促進智能制造專業建設。學校以“國家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建設項目為依托,積極尋求合作伙伴,采取“1+N”合作模式,引進企業資金、項目、設備、技術等資源支持,建成“國家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世界技能大賽焊接集訓基地”“上海通用AYEC汽車實訓基地”“中德智能制造(工業4.0)實訓基地”“海爾物聯網學院”等12個產教融合實訓基地,搭建人才培養技術平臺,實現了實訓基地建設與專業建設同步推進,促進了傳統專業向智能制造專業轉型升級。
五是共建“三線一平臺”實訓基地,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自2019年開始,依托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國家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學校與一機集團瑞特公司深度合作,建立了“智能制造產教融合生產性實訓基地”的“三線一平臺”。“三線”即以數控技術、工業機器人和焊接技術實訓基地為依托,融入企業技術、生產、文化和人力資源,建成“數控技術生產線”“工業機器人生產線”和“焊接技術生產線”實訓基地;“一平臺”是以學校“中德創新創客實訓基地”為依托建成的“智能制造專業公共實訓平臺”。“三線一平臺”旨在通過“引企入教”模式改革,開展校企“雙元”育人改革與創新實踐探索,深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教學內容與崗位標準對接、課堂與車間對接、教師與師傅對接,推進產教融合發展,提升專業建設和校企合作育人水平。
實施“5項內容”
一是共建生產實訓基地。學校與一機集團等企業建立了10個“現代學徒制試點”實訓基地,實現了數控技術應用、汽車制造與檢測、機電技術應用、焊接技術應用、工業機器人等加工制造類專業校企合作全覆蓋。一機集團林峰公司投資2000萬元設施設備,與學校共建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形成了“廠校合一”“產學一體”的辦學模式。
二是共建技能大師(名師)工作室。本著“不為所有,但為所用”的原則,學校聘請了一機集團焊接大師盧仁峰、機械加工技術專家宋殿琛、裝配鉗工技術大師張學海、數控技術大師趙晶等35位國家技能大師、能工巧匠和專家學者為學校特聘專家,建立了“技能大師工作室”,形成了國家技能大師、高校專家學者和本校名師“三合一”的師資團隊,提升了“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水平。
三是共建校企文化育人環境。充分發揮包頭兵工企業文化的獨特資源優勢,開展以廠史廠情為內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圍繞“弘揚工匠精神、展現技能風采”主題,組織開展“師生進企業、工匠進課堂、企業文化進校園”活動,營造兵工文化、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有機融合的多元文化育人環境,加強對學生職業理想、職業素養和工匠精神的培養,讓“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業偉大”的時代風尚成為校企文化深度融合的主旋律。在教學和生產環節中潛移默化地滲透思政教育,推進“校企合作協同育人”。
四是共建“招生即招工、校企聯合培養”的現代學徒制試點。學校與瑞特汽車集團、徐工集團內蒙古華鉞工程機械有限公司、奇瑞汽車集團等企業合作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有300余名學員成為企業的骨干技術人才。
五是共建軍地兩用人才“雙培養雙轉換機制”。學校發揮“包頭軍分區兵員培養基地”“自治區退役士兵培訓基地”的作用,創新國防教育與德育相融合的育人模式,建立了“雙培養雙轉換機制”。為部隊輸送有專業、懂技術的優質兵員,把中職生培養轉化成有國防情結和軍事素質、作風優良的軍人;同時通過組織技術技能培訓,把退役士兵培養轉化成有職業素養和專業特長的優秀技術技能人才,為促進軍民融合、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創新“4種合作模式”
一是創新“引企入校”“引校入企”產學研一體化辦學模式。“產教融合,校企合作‘5543’模式的探索與實踐”被評為國家教育部門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學校完成國家課題7個、自治區級課題8個,編撰校本教材22部,出版了“職業院校現代化建設研究成果叢書”《現代職業學校典型工作與活動案例》和《現代職業學校辦學思想、實踐探索與研究成果》。
二是創新“中高企”一體化育人模式。學校與包頭職業技術學院等8所高職院校和15家企業開展“中高企”一體化人才培養,堅持中職學校類型性和基礎性辦學定位,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貫通中高職一體化升學通道,為高職院校培養輸送6000余名優秀生源。
三是創新軍民融合新模式。學校創建了自治區首個“兵員培養選拔基地”,為國防建設培養和輸送有專業、懂技術、高素質的優質兵員。為部隊培養輸送100余名優秀士兵,培訓軍地兩用人才600余名。
四是創新技能培訓和服務社會新模式。學校堅持社會培訓和繼續教育多層次辦學形式,為退役士兵、企業員工和農牧民提供多樣化、高層次的培訓服務,每年完成繼續教育和社會培訓近2000人次。
形成“3項制度”
建立完善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機制,推進形成了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協同育人“3項制度”。一是組建“包頭機械工業職業教育集團”,搭建校企合作、中高(職)銜接的育人平臺;二是組建由國家技能大師、高校專家團隊和學校骨干教師組成的結構多元、優勢互補的“三合一”師資隊伍;三是建立“政企校”“中高企”多元合作機制,完善“調適外部環境、優化多元育人”的現代職業學校治理結構,提升學校治理水平。
各方協作工作顯成效
一是人才培養質量顯著提高。學校參加各級各類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的成績在自治區名列前茅,獲得全國技能大賽三等獎以上獎項21項(含自治區學校獲得的3項國賽一等獎中的2項)、自治區級獎項162項(含一等獎52項),學生升學率、就業率、穩定率分別達到98%、97%、90%,學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顯著增強。通過“中高企”貫通培養,培養出蔡春波、高磊等一批“全國技術能手”和自治區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昨天的“校園小工匠”成為今天的“大國工匠”。
二是“雙師型”教師隊伍成長迅速。學校“雙師型”教師占比達到65%,4名教師獲評“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全國優秀教師”,5名教師獲評“自治區草原英才”“自治區專業帶頭人”。
三是教科研成果突出。學校“中等職業學校多元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榮獲2018年全國職業院校教學成果獎二等獎,“中職學校產業鏈型‘四維對接’的智能制造專業群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榮獲2022年自治區職業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四是示范引領作用彰顯。學校獲得“全國職業教育先進單位”“全國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工作先進集體”等30余項榮譽,學校在《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國防教育》等主流媒體刊發辦學經驗宣傳稿近百篇,學校辦學質量和影響力顯著增強。
(杜俊 郝艮虎 周一凡 王偉)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