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常州工學院 推動生涯教育“四化” 做好“加減乘除”文章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2-05-10  閱讀:次   |
42.9K

  就業育人是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體現,也是高校就業工作的根本遵循,職業生涯教育作為就業育人工作的主要形式,是實現大學生高質量就業的重要一環。常州工學院始終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促進更充分更高質量就業為導向開展大學生生涯教育,努力促進生涯教育和思政教育、專業教育的有機融合。作為首批江蘇省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示范基地之一,學校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強化理想信念教育和價值引領,圍繞職業生涯教育,做好“加減乘除”文章,努力推動全校學生職業規劃意識和能力的進一步提升,從而形成人才培養質量與學生自身價值提升雙贏的局面。

  健全生涯教育體系化

  為學生加能力

  學校緊扣“教學中心點、研究切入點、實踐關鍵點”三個層面,健全“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生涯教育體系。始終以“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為主線,以“人到適合的地方去”為目標,緊扣“產教融合”特色,結合學生生涯發展的自身需求,形成了“三位一體”(職業生涯規劃、就業指導、創新創業)、“兩個課堂”(第一課堂、第二課堂)和“一個結合”(校內指導、校外實踐)的生涯教育培養體系。

  在教育內容上,把思想價值引領貫穿就業指導、渠道拓展、服務保障等各環節,促進思想政治工作與就業工作互融互通。將報國強國的“大志向”與自身發展的“小目標”相結合,培養大學生職業意識,開發大學生的規劃和創新能力,讓大學生時刻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識,學會思考、選擇,實現自身價值,滿足就業市場的客觀要求。大學一年級以職業啟蒙教育夯實基礎,大學二、三年級以專業課程教育增強職業行業認知,以生涯探索為主導提升職業能力,大學四年級以體驗式就業訓練開展實戰操作、模擬應聘。四年學習中還加入競賽、講座、論壇、實訓為輔助,實現了大一到大四全程、全域、全員覆蓋。

  聚焦課程建設專業化

  為學生減壓力

  建設“理論+實踐”的職業教育專業課程體系,多維度鍛煉,為學生就業減壓力。一方面,完善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必修課、選修課、網絡課、實踐課”課程群,將入學教育、職業生涯規劃、專業教育、就業指導等納入職業生涯教育核心課程范疇,打造職業生涯教育“金課”;開設就業指導專題講座,及時根據就業環境變化,精準分析研判就業形勢,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擇業觀和就業觀。另一方面,增加實踐教學比重,建設性能高階的各類實踐基地,與企業共建集實踐教學、創新創業、學生就業、教師培訓、科技服務于一體的“五合一”產教融合型基地,努力改變生涯教育“上熱中溫下涼”的局面,推動工作重心下移,積極引導專業教師關心學生的學業規劃、職業發展與就業,將產業元素有機融入專業教學,通過教學過程不斷滲透就業的理念與內容,引導大學生了解行業、認識專業、熟悉職業,培養大學生對專業的認同感,讓大學生明確職業目標、找準發展方向。

  學校高度重視職業生涯教育師資隊伍,兩年來,共聘任校內外導師100余名,組織啟動“名師培養計劃”,組織教師參加就業創業指導、職業生涯規劃指導等培訓百余人次,共有近50名導師獲得職業生涯教育相關資質證書。

  推進生涯教育實踐化

  為學生乘合力

  通過打造“階梯式”實踐育人品牌升級版,構建課內、課外、校內、校外“四位一體”的實踐育人共同體,集多方合力為學生的職業生涯教育和就業工作搭建平臺。注重與基地間資源的縱、橫雙向聯通,對已授牌的基地資源實現上下貫通、橫向聯動、共享共用。實施“八個一”實踐平臺建設方案,即建設一批“生涯教育實踐基地”、聘任一批校內外導師、開展一次“職業生涯教育主題月”活動、舉辦一場“職業生涯規劃大賽”、組織一場職業體驗周活動、策劃組織一系列“職業生涯教育拓展”活動、搭建一個“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咨詢服務平臺”、組織一場“就業實習雙選會”。

  學校每年開展職業生涯教育主題月系列活動,涵蓋了生涯喚醒、職場指引、生涯設計、“走進常州”系列拓展等多個子活動,實現在校生全覆蓋,提升了大學生職業意識和規劃能力,同時輻射20%左右的生源基地中學,增進中學生的自我認識,增強中學生的社會意識和社會參與能力。

  增強困難幫扶精準化

  為學生除障礙

  學校秉承不讓學生因各種困難而無法就業的原則,力爭為他們掃除就業路上的各種障礙。依托職能部門和二級學院梳理的就業困難畢業班學生信息庫,研判分析他們的家庭信息、困難原因、職業規劃等內容,實行“一人一策”幫扶機制;為學生提供精準的職業規劃服務與就業指導,開展個性化輔導,講解就業政策,推薦合適的就業單位;同時,高度重視心理健康輔導,點面結合,面向畢業班學生開展就業心理主題講座,及時疏導部分學生求職焦慮等心理問題,幫助學生調整就業預期、科學規劃職業生涯、積極主動就業。多年來,實現有就業困難的畢業生全部就業。

  (呂瑩璐 陸雅君)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