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體育學院 創新思政教學模式 提升學習實踐參與度
作為立德樹人的鑄魂工程,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應不斷探索教學模式的創新,以適應當下時代的變化與新形勢的要求。廣州體育學院創新思政教學模式,以提升學生學習獲得感和實踐參與感為旨歸,在不斷探索體現時代特色、符合思政課教育規律和大學生接受規律上下功夫,收獲了良好的成效。
將“四史”融入思政課教學
“欲知大道,必先為史。”歷史是一面鏡子,也是一本深刻的教科書,學院將“四史”教育與思政課程和專業教學深度融合,帶領學生從歷史中獲得奮進的不竭動力。
學院把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融入思政教學,讓學生回望過去的奮斗之路,眺望未來的前進之路,從歷史中獲得精神啟迪,從經驗中提煉克敵制勝的關鍵,立足新時代、新征程,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以“四史”鑄魂補鈣,涵養精神。從“四史”中挖掘寶貴的思政育人案例,促進思政教學內容的創新,學校積極引導學生深入學習和理解紅色歷史和文化精神,不斷增強對國家和民族歷史的認同,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以紅色革命精神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正確的價值導向。
將“四史”融入思政課教學,對育人內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院大力貫徹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結合青年學生的心理特點,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探索線上線下、形式多樣的育人模式,讓“四史”活起來、動起來,融入立德樹人全過程,不斷增強對紅色文化學習和實踐的參與感。
依托共建基地開展思政課實踐教學
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講,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創新思政教學模式,當務之急是構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拓展育人渠道,善用社會大課堂,推進思政課“在課堂上講”與“在社會中講”緊密結合的協同育人機制,開辟實踐教學第二課堂。學院在開展思政課教育改革的過程中高度重視實踐教學,不僅將思政課教育落實在學時和學分上,而且積極整合地方紅色資源和社會力量,實施“校地結對,實踐育人”計劃,依托博物館、紀念館、社區、企事業單位、私營企業等機構,共建思想政治教育基地,打造鮮活的思政課,形成各具特色的思政課實踐教學版圖。
通過形式多樣的思政課實踐,學院拉近了思政理論與大學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在情感上產生了共鳴、在思想上達到了共振、在行動上保持了一致。學院把大學生的參與感、獲得感作為衡量思政課實踐教學效果的重要標準,讓大學生真正走出學校、走進社會、走近人民群眾,教育引導大學生在社會大課堂學習中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通過實踐學習把思政理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時,學院進一步加強對思政課實踐教學的考核力度,積極探索實踐教學考核體系,制定合理的考核細則和考核標準,為提高大學生參與思政課實踐教學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良好環境。
將中華體育精神融入思政教育
創新思政教學模式要根據學生的專業特點,貫徹立德樹人的教育宗旨,不斷挖掘具有專業特點的育人資源。以“為國爭光、無私奉獻、科學求實、遵紀守法、團結協作、頑強拼搏”為主要內容的中華體育精神,積淀著我國體育人幾十年的經驗積累,展示了體育人不放棄理想與信念的堅守與奮斗。學院從中華體育精神中發掘育人要素,把奧運精神、女排精神等寶貴的精神融入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實踐。
中華體育精神反映著中國體育的價值導向和文化追求,不僅是中國體育的靈魂,也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作為體育高等學府,學院著力發揮資源優勢和學科特色,從思想形成溯源挖掘中華體育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共同的精神血脈,深刻領悟中華體育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共同追求和內在一致性。
學院在育人實踐中深刻認識到,中華體育精神浸潤于深厚的民族文化沃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永不枯竭的精神力量,對于朝氣蓬勃的大學生來說,更是有著不可估量的生命力、感召力和影響力。學院積極從中華體育精神中汲取思政育人元素,讓思政與專業教學深度融合,建立血脈相連的深層聯系,筑牢學生理想信念之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統領專業發展,不斷引導學生弘揚和傳承中華體育精神,與此同時在學習和實踐中以中華體育精神為動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服務國家體育發展戰略和健康事業,建設體育強國、教育強國而努力奮斗。(許真)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