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團幫扶為薄弱師范院校帶來新契機
根據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公布師范教育協同提質計劃重點支持院校名單及組團安排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共有32所地方薄弱師范院校獲重點支持。《通知》中的“師范教育協同提質計劃”共建立了10個“組團”。“組團”為“1+3+N”模式,即1所高水平師范大學牽頭、3所優質師范大學協助參與,共同支持3—4所地方薄弱師范院校發展。獲得重點支持的32所地方薄弱師范院校主要集中在經濟欠發達的邊遠省份,少數院校位于中部省份。
本次“師范教育協同提質計劃”是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推進實施《新時代基礎教育強師計劃》的重要舉措。其目的是重點回應新時代我國教育高質量發展急需的“優質均衡師資從何而來”這一重大課題,大幅提升欠發達地區的教師培養輸送能力。從長遠看,這也是對我國科教興國戰略與人才強國戰略、《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遠景目標的落實舉措之一。
長期以來,地方薄弱師范院校的發展一直面臨種種困境。受近20年來我國大學綜合化發展趨勢的影響,部分師范院校辦學理念定位不準確,甚至出現“鐘擺現象”。受近40年來師范院校的綜合化與師范性之爭影響,一些師范院校辦學的師范性特色不突出。受國家政策、地方財政對辦學支持的影響,不少地方師范院校辦學經費捉襟見肘,甚至有時不得不“拆東墻補西墻”。受自身綜合實力、成果應用能力限制,一些地方師范院校服務當地社會與經濟發展能力欠缺,甚至不被辦學屬地待見。受自身科研實力限制,地方薄弱師范院校缺乏部屬師范大學、省內領先師范大學的學術能力。“師范教育協同提質計劃”給地方薄弱師范院校發展帶來巨大機會,這一計劃的落實需要各方同心協力。
要用戰略眼光看待師范院校的教師隊伍建設工作。國家、各級政府必須加強對地方師范院校特別是地方薄弱師范院校發展的支持力度,堅持把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基礎工作來抓。要以高素質教師人才培養為任務引領,以高水平教師教育體系建設為重要支撐,以教師教育協調創新平臺為主要途徑,大力提升我國師范大學特別是地方師范院校的教師隊伍培養水平。
要堅持以師范性為特色的地方師范院校發展方向。師范性是師范院校的根本屬性與特色屬性,地方師范院校必須安于為國育人、為國育師的歷史使命。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明確提出:“改進師范院校評價,把辦好師范教育作為第一職責,將培養合格教師作為主要考核指標。”
“師范教育協同提質計劃”的實施必須要壓實責任主體、明確各方職責、協調各方力量。教育主管部門要給予政策紅利,甚至是專項資金支持;薄弱師范院校所在省(市)要保證經費投入、提供政策支持、建立協調機制;“組團”內部要由牽頭高校負責,建立統籌協調機制,調研各校現狀、研判工作形勢、制定工作方案、協調各類資源。
要明確“師范教育協同提質計劃”的工作機制。在“1+3+N”模式中,作為牽頭高校“1”的師范大學要“帶好頭”,多提供先進經驗,發揮引領示范指導作用;作為參與高校“3”的優質師范大學要“幫襯好”,多貢獻實踐智慧,發揮輔助支持作用;作為支持對象“N”的地方薄弱師范院校要“找準點”,抓住本校教師教育發展的“牛鼻子”,充分利用好外部優質資源。可以考慮建立“組團”內的人才培養協同機制,幫助地方薄弱師范院校在教育科學研究、教師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師范人才培養和基礎教育服務等領域獲得更大發展。可以考慮依托牽頭師范大學等高水平師范院校,為地方薄弱師范院校定向培養博士層次的教師教育師資。也可以考慮建立“組團”內師范院校間的高層次人才雙向交流制度、師范生聯合培養制度,實現人才共享共育、共同發展。
(作者張雨強系曲阜師范大學教授)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