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山東省濱州市陽信縣實驗小學文化育人特色辦學之路
“融愛”文化育蓓蕾 立德樹人向未來 ——聚焦山東省濱州市陽信縣實驗小學文化育人特色辦學之路
“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而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通過文化感染、熏陶,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達到“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是解決這一根本問題的重要路徑。
坐落于“古篤馬河之陽、韓信自燕伐齊屯兵之地”古城陽信的陽信縣實驗小學,始建于1975年,是一所具有厚重文化底蘊,又充滿生機活力的齊魯名校。近年來,學校賡續“以愛修德、以學廣才”的校訓,以黨建為引領,弘揚“和融博雅、精誠日新”的學校精神,以“融愛”文化為核心,以紅色基因為底色,以“四有”高質量發展為目標,錨定“124631”辦學思路,深耕“五育融愛”課程改革,創新“六橫九縱雙線運行”管理模式,持續豐富文化育人內涵,彰顯文化育人特色,成功打造了一所以高質量發展為主要特色的“融愛教育幸福強校”辦學之路。學校先后榮獲全國文明校園先進學校、國家語言文字規范化示范校、省級規范化學校、全國青少年創新教育實驗學校等百余項榮譽稱號。
“融愛”育人、和風潤雨,以文化人有溫度
發展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促進教育公平發展和質量提升,國家針對教育改革發展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
“日新之謂盛德。”如何順應新的教育發展形勢,創新教育辦學文化理念?
陽信縣實驗小學經過反復調研和深入研究,確立了“愛為教育之基”,“以愛育愛”成為學校的核心價值和文化標簽。它以愛鑄就品牌之魂,演繹文化之韻,將“愛”的基因融入課程,融入師生的一言一行之中。
學校秉承“融愛”文化理念,構建了“五育融愛”課程體系和“六橫九縱雙線運行”教學管理模式,著力培養“愛學習、愛健體、愛審美、愛實踐、愛生活、愛擔當”的時代新人,使其具備一生發展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成為“懷仁愛之心、揚美善之德、修儒雅之學”的陽光少年。
“在‘融愛’文化的熏陶和引領下,讓‘融愛’文化成為學校師生的信念。教師享受了教育的幸福,也讓學生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融愛’文化促進了學生、教師、學校的共同發展,為學生的一生成長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校長張廣昌說。
走進陽信縣實驗小學,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以紅色為基調的“融愛”文化墻、“國家、黨、民族、中國精神”和“國家領導人教育工作的重要論述”宣傳牌等文化氣息撲面而來,讓人宛如置身于一個歷史的紅色時空中,無不釋放出激情昂揚的紅色能量,令人觸景生情、油然而生敬意。學校把“融愛”文化作為傳承紅色基因、培養文化自信的主渠道和主陣地,并以開學典禮、研學軍訓、入隊儀式、升旗儀式、主題活動、文藝匯演、節日紀念、畢業課程等鮮活的形式,將傳承紅色基因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讓學生從小立志向、有夢想、敢擔當、向未來。
文化的力量潤物無聲。如今,打造“書韻飄香的智慧學園、愛心洋溢的幸福樂園”已經成為陽信縣實驗小學上下共同的信念和不懈的追求,文化育人的氛圍和育人生態在陽信縣實驗小學已經形成,“融愛”文化點燃了教與學的強大活力,促進了學校高質量發展。
質量強校、勇立潮頭,創新發展有高度
如何在“融愛”文化的浸潤和引領下孕育出“高質量”教育?用一流的辦學目標來統一思想、凝聚人心,是教育教學事業創新發展有效的“催化劑”。
陽信縣實驗小學以“融愛”文化為內涵,提出了“四有”高質量育人目標。號召全體干部職工同心同德、艱苦奮斗,追求高質量的教師和學生的“有人”目標,美麗的校容校貌、濃郁的校園文化的“有貌”目標,有辦學實力和影響力的“有力”目標與名氣、名聲和名望的“有名”目標。全校教師以一流意識、全局觀念、奉獻精神、踏實作風,共同承擔起了高質量育人的歷史重任。
“四有”目標的確立,進一步凸顯了學校文化育人底色和價值理念,在一流目標的指引下,學校把“建設以高質量為主要特色的融愛教育幸福強校”寫入了五年規劃,明晰了“124631”發展思路和實現路徑,將“爭第一,走在前”貫穿于教育教學工作的全過程、全領域。
“1”是圍繞一個中心——教育教學質量提高工作。
“2”是做好兩個保障——黨建引領和安全穩定。
“4”是打造四支隊伍——領導管理隊伍、班主任隊伍、任課教師隊伍、學生干部隊伍。
“6”是堅持六項原則——堅持依法治校,保證公平公正;堅持師德為先,以人育人;堅持實干興校,不搞形式主義;堅持改革學習,為事業發展提供不竭動力;堅持以業績為主,充分凸顯業績在教職工考核中的指揮棒作用;堅持師生至上,為師生服務。
“3”是達到三個目的——讓教師有尊嚴、讓學生有進步、讓學校有發展。
“1”是最終實現一個目標——為黨育人、為國育才。
“124631”是一次回歸理想的改革創舉,是陽信縣實驗小學人才培養理念、目標和路徑的具體體現。“124631”工作總思路實現了國家戰略意志、育人歷史使命、師生家國情懷的高度統一,學校以“實踐、實干、實績”為導向,在全校形成了建設高質量“融愛教育幸福強校”的教育共識。
“五育融愛”、本立道生,善育英才有深度
樹木成長靠土壤,學生成才靠課程。課程是彰顯學校特色的載體,學校的特色來源于課程,通過精品課程的打造,使學校真正有特色、出品牌,培養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打造一套具有“融愛”文化特質的課程體系是陽信縣實驗小學實現育人目標的關鍵之舉和題中之義。學校基于學科的“融愛”課程體系分為“三級三域”,落實能愛、會愛、愿愛的愛心少年。
學校圍繞“融愛”核心文化構建了學校課程,在市主題式綜合課程實驗成果的基礎上,形成了旨在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五育融愛”課程體系,以優質課程為培養學生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夯基鑄魂。“五育融愛”課程體系一方面體現了“五育并舉”,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另一方面又充分尊重了學生個性,盡可能地挖掘每名學生的潛能。
學校特色課程體系的建設需要地域資源優勢,同時也離不開校領導的高瞻遠矚及教師們的全力支持。為了讓國家課程落地,更好地落實學科素養,學校充分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和創新精神,根據學科課程標準開發出了一系列特色課程。
開展課后服務,助力“五育融愛”。學校積極推動“雙減”政策落地,并在“雙減”背景下對課后服務模式進行優化。學校實施了課后服務和校本課程的整體規劃與調整,建造了“雙減”背景下“雙提”保障機制,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學校在落實“雙減”的過程中,發現學有余力的學生可以進行非學科類社團培訓,而學習上暫時存在困難的學生在課后服務時間大多進行的是學科類輔導,他們參與非學科類社團培訓的時間少,甚至無法參與。怎樣幫助這些學生根據自己的需求、興趣參與到非學科類課程培訓中,成為校領導思考的課題。
學校對參與課后服務的學生進行了調研,發現他們在自己感興趣的社團課程中還學不足、“吃不飽”,有更大的精力繼續學習、深造。怎樣滿足這些學生的需求是學校全面、扎實落實“雙減”的又一個研究課題。
基于上述學校的實際情況,校領導研究決定創新非學科類社團課程的培訓模式,本著“一個都不能少”的原則,啟動了周末非學科類社團課程。充分利用學校現有的場地和設備開發學校教學資源,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長精心打造了不同的社團課程。
學校先后成立音樂、美術、創客、攝影、編程、輪滑、口風琴、葫蘆絲、古箏等24門周六非學科社團課程,深受學生的歡迎,成效顯著。體育社團的足球、排球、武術等都在各項比賽中獲得了良好的成績;音樂社團參與藝術節展演,成績優秀;美術社團也積累了大量的優秀作品,藝術節成績突出。
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直接決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勞動精神面貌、勞動價值取向和勞動技能水平。學校勞動課程規劃從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三方面設置課程內容。整合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力量,根據學生年齡特點,讓學生親歷勞動過程,讓學生動手實踐、出力流汗,接受鍛煉、磨煉意志,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良好的勞動品質,報效國家,奉獻社會。
其中特別突出的是,學校圍繞農業生產勞動精心打造了“桃李園、耕讀園、百草園”農業勞動基地,合稱“三園”,共2000余平方米。目前“三園”農業勞動基地種植蔬菜、瓜果、農作物共計70余種,分為班級勞動實驗田、科學實驗田。學生和教師在這里播種、除草、澆灌、收獲、觀察、記錄……“三園”成為師生體驗勞動樂趣、養成勞動習慣、收獲種植成果的重要載體,發揮著勞動教育育人的重要功能。
陽信縣實驗小學這些特色課程早已成為學生們追捧的精品“熱課”,“融愛教育”使學生終身受益。
提質增效、育智培能,教學改革有力度
良好的教學生態和科學的治理體系是學校教育在新時代可持續和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和可靠支撐。
堅持黨建引領,深入變革教學管理模式,提高學校管理效能。學校著力構建了“六橫九縱”的教學管理模式、開環整合的校園治理體系,通過改革突破發展瓶頸,通過改革破解發展困境、激發活力,通過改革完善治理架構、提高治理水平和能力,打造出一流的基礎教育品牌和卓越的學校治理品牌,全面整合優質資源聚焦立德樹人。
“六橫”——六個級部。級部主任是負責人,承擔本年級組的課程和日常管理,推動學校行政事務的落實和年級整體質量的提升。
“九縱”——九個基本學科。責任人是學科負責人,負責帶領本學科任課教師研究教學,抓好學科教研,開展學術研究,提升學科質量。
基于“六橫九縱”的內部治理架構,學校成立了“四大”教育教學中心:教學管理中心,引領學科發展,落實教學常規和每周教研,提升學科教學質量;教師發展中心,負責學校課程體系構建,助力教師專業發展;學生發展中心,負責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管理、主題教育等,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質量評價中心,對學生的學習能力水平進行檢測診斷,及時指導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
學校“六橫九縱”治理模式不斷明確依托級部和學科負責人治學機制完善學術治理的基本定位,還進一步深化了級部改革,設立三個大年級主任,負責低段、中段和高段的工作落實,實現了功能相對統一、工作機制更加順暢的目標。大年級主任為各年級管理出謀劃策,幫助解決“急難愁盼”問題,營造了分工明確、積極向上的工作氛圍。
學校全面瞄準人才強校戰略,實施青年教師梯級培養,積極謀劃青年人才培養計劃,將青年教師按“生力軍、主力軍、領航軍”和“新秀、良師、名師、專家”的三部四層梯級分層培養,實現了專業發展螺旋上升。三年一個周期,通過“青藍工程”在學科教學、班主任管理方面培養可持續的、穩定發展的、和諧有愛的教師團隊,激發了廣大教師的積極性,造就了一支擔當學校未來發展重任的高水平師資隊伍。同時,學校還組織教師隊伍進行軍事化訓練,進一步增強了全體教職工的集體觀念和紀律觀念,培養和打造出了一支政治強、作風硬、紀律嚴的教師團隊。
關山幾度去,揚帆正當時。陽信縣實驗小學黨支部被評為“濱州教育系統先進基層黨組織”,學校在傳統文化、科學實驗、藝術教育方面也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先后獲得孔子學堂、全國小學科學創新實驗學校、山東省藝術教育示范學校等榮譽稱號。未來,陽信縣實驗小學將繼續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踐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堅持以黨建引領學校高質量發展,以“融愛”文化為核心,讓這所齊魯名校煥發勃勃生機。
(張廣昌 文玉燕 高峰 張致誠)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