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美術學院“社會主題型”設計人才培養實踐
新理念 新模式 腹地智慧育新才 ——四川美術學院“社會主題型”設計人才培養實踐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四川美術學院(以下簡稱“川美”)校區內處處演繹著生機盎然的鄉土美學,是新時代校園育人、以美育人的踐行者,其獨特的藝術人文生態被譽為“極具幸福感的學校”。作為中國較早的設計分科教育倡導者,川美設計教育多年來秉承“設計服務民生”的宗旨,堅持對接西部大開發、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等國家戰略,以“思政+設計”服務“大西部文化傳承創新、大城鄉高質量融合發展、大后方新基建裝備設計”,在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中踐行“社會主題型”設計人才培養理念,形成了以立大志、明大德、擔大任為設計人才培養目標的“川美方案”。
從城鄉落差勢能到設計創新動能
川美將設計助力鄉村納入“社會主題型”人才培養,洞察從城鄉落差勢能到設計創新動能的轉化:一是“城市中心”帶來城鄉收入、資源及區位“三大落差”。收入落差驅動農民進城,資源落差造成鄉村發展方面諸多劣勢,區位落差引發差序格局、輻射鄉村不足。二是從“落差勢能”到“設計動能”。設計賦能勞動力增值,將體力勞動轉為有意味的創意活動,吸引農民返鄉;設計激活鄉村生態、人文資源優勢,發展不同于城市的圖景。三是培養“農民設計師”是實現轉化的關鍵。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團隊送設計下鄉,體察民生,拜農民為師,培養腳踏田野的“農民設計師”。師生運用鄉土語言、原生材料、傳統技藝,為重慶寶坪等村打造留住青山綠水、系住鄉愁的品質提升范本。
川美鄉建設計特色
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中,川美師生在地設計的鄉建經驗:一是突出創意設計,充分賦值聚能,讓產品美起來。將鄉村文化傳承與經濟發展有機結合,重新提煉有地域文化特征的鄉土元素,以“文化+農產品”為介入點,將“綠色”“鄉愁”要素融入生活美學,提升農產品附加值。二是突出服務設計,完善供銷鏈條,讓商業活起來。川美團隊按照“產業融合、業態整合、線上線下結合”理念,運用服務設計思維和大數據技術,創新適宜鄉村發展的新零售供銷服務系統,兼顧其生產效率、農戶體驗與互向價值,重塑鄉村商業空間。三是突出組織設計,強化利益聯結,讓鄉村動起來。川美團隊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對鄉村從物到人的實際情況進行解析,組織設計讓農民參與產業鏈,分享產業收益,實現有效組織鄉村和共同富裕。
川美團隊挖掘鄉村文化,以“將軍”創意賦能升級,成功打造“將軍檸檬”品牌。次年“將軍檸檬”產值400萬元,新增就業崗位30多個,與鄰近區縣共建成渝雙城經濟圈“檸檬金三角”。
“社會主題型”人才培養模式
川美設計育人理念由“專業技能型”向“社會主題型”轉變,牢固把握“文化可持續”“綠色可持續”兩個兼具前沿與特色的社會主題,作為人才培養的核心線索,深度融入各專業、各層次、各階段的設計教學與實踐,不斷迭代教學內容、方法、組織形式等來持續優化人才培養模式。一年級以設計思維與藝術表現等平臺課程體察中國鄉村,二年級以問題意識和設計方法等課程聚焦鄉村問題,三、四年級以學科專業交叉、在地化課程群進行鄉建實踐,形成“戰略所向課群化·教學內容在地化·實踐成果服務化”的川美育人特色。
一是理論講授:理解設計情境,培養家國情懷。學生思考從“物”轉向“關系”,彌合鄉村在地知識和現代設計知識,聯動城鄉促進鄉村綠色發展。二是行走田野:拜農民為師,為農民設計。師生深入鄉村現場,考察在地資源,進行在地設計,圍繞學科前沿、文化傳承、科技創新等維度立體化地塑造新時代“人民設計師”。三是設計聚能:助力鄉村發展,提升文化風貌。將“國家戰略所向、產業轉型所需、社會發展所急”融入“設計基礎—專業通識—域內知識”教學體系,以遞進式、連接式課程對接區域發展。
教育部門領導一行調研川美,對川美人才培養表示贊賞,并在普通本科高校“四新”建設推進會上稱贊川美在融通技術與藝術服務地方產業發展方面作出了新探索和新舉措。
川美在新時代成功探索“社會主題型”設計人才培養的“川美方案”,構建培育“人民設計師”新模式,持續開展“為農民設計”新實踐,成效顯著:獲第三屆中國優秀扶貧案例報告會·產業扶貧優秀案例獎;設計學科B+,在同類學科中居西部之首,支撐建設六個國家一流專業。率先提出“設計介入精準扶貧”并以成果展及論壇等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題型設計。通過思想熏陶,為城鄉建設、產業轉型、社會發展培養了近萬名設計師和藝術家,近千名學生在企事業中擔任負責人和骨干,西部地區就業率達60%以上,服務西部邊疆地區對設計人才的渴求。學生小魯扎根重慶市酉陽縣,以服務設計思維優化農產品上行鏈條,惠及群眾,獲評重慶市青年扶貧帶頭人,被譽為“褲腳沾滿泥土味的農民設計師”。
(陳汗青)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