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教育學院 讓課程思政引領課程面向未來
在教育的大系統中,課程建設雖只是微觀的要素,但卻關系到教育的根本問題,關系到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培養。福建教育學院堅決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通過校長教師培訓,引領中小學課程思政建設不斷走向深入,以課程思政促進課程提質創新,引領課程面向未來。
從天然走向自然,提升教師挖掘課程思政元素的能力
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有天然和自然之分,天然是教材中較為顯性的成分,如在語文、歷史、音樂、美術學科中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濃厚的教學內容,它們易發現、易開發。但是,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不能僅停留于此,為了提升中小學教師挖掘課程思政元素的能力,學院開設了豐富多樣的課程,引領中小學教師把育德放在首位,引導學生在理解知識的基礎上,超越知識本身自然生發出課程思政元素。如,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從漢字的美、造字的智慧中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理解和熱愛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引導學生從物質的構成中理解世界是物質的;從氧化還原反應、化學平衡反應中,理解對立統一規律;從影響反應速率與化學平衡的因素中,理解“內因與外因”的關系,樹立辯證唯物主義和唯物辯證法的世界觀。
除了教材內容,還充分利用課外素材,從作者人物、事件背景、情境創設、任務設計、教師言行、學科實踐、學習文化等多方面自然生發。
從混合走向融合,優化教師實施課程思政的方法
混合是加法,是如鹽在沙的“課程+思政”。融合需要方法,是如鹽在水的無痕教育。如果學科教學和思政教育是“兩張皮”“貼標簽”的加法現象,則既不能實現課程思政的有效落地,又不能發揮課程思政潤物無聲的獨特價值。為了化解這一問題,學院引導教師改變觀念,基于學科特點、課程特點、學情特點、內容特點,引導學生親歷價值體驗、實現價值體認、促進價值踐行。既實現育德,又潤物無聲。
如《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人教版)四年級上冊《1億有多大》,這是一個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觸的大數,通過設計“推算1億張A4打印紙摞起來有多高”“推算1億粒大米有多重”這樣的任務,引導學生通過設計研究方案和驗證方案完成推算,推算結果發現1億張A4打印紙摞起來大約有1萬米高,比珠穆朗瑪峰(8848.86米)更高。“全國每人每天節約1粒米,一個人吃一輩子都吃不完”“每人節約1秒,全國人民就可擠出42年多的時間”,學生通過推算,自然增強不能浪費、珍惜糧食、珍惜時間的意識,培養數感、數學思維、科學精神,培育奮斗精神。在此課例中,教師基于數學學科的特點設計推算任務,學生在推算的過程中深刻體悟到節約和珍惜的重要性,逼近了學科知識和學科能力的核心,同樣也悟出其中所蘊含的價值觀。這個過程以學生為中心,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完成了價值體認,是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育德過程。
價值體認作為價值觀內化的重要環節,它的實現可能隨著學科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語文、英語學科可能在語言的細微品悟中實現,音樂學科可能在旋律和節奏的深度品鑒、學生的反復歌唱、微創作等過程中實現,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可能在觀察描述或計算推演或實驗探究中實現。體驗感悟的深度實現要基于課程的特點進行引導,如,活動型課程要關注活動的設計,為學生提供活動和交往的機會,促成體驗感悟。體驗感悟要基于內容的特點進行引導,抽象的內容需要具象的轉化、聯系學生的生活,讓學生有所體驗和踐行;事物的現象要引導學生通過探究、辨析進而深入認識本質,形成理性的價值選擇。體驗感悟要基于學情的特點進行引導,小學階段更多的是以事例啟蒙,初中更多由情入理,高中則更側重以理促情。
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也是價值觀培育不可或缺的環節。在學科教學中,教師要建立教學和生活世界的密切聯系,引導學生過積極的學習生活,培育學生積極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解決真實問題,為外化踐行創造條件和平臺,讓學生沉浸其中。
從物合走向化合,以課程思政引領課程面向未來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不僅對課程提出了新的要求,也賦予了課程新的內涵。學院緊緊扭住課程思政這一抓手,引領中小學探索項目化、研究性等跨學科學習,使教育教學改革從標量蝶變為方向矢量,在化合中避免“兩張皮”的現象。
研究團隊在福州屏東中學將生態文明建設的學習與信息技術課程進行跨學科重構化合,引導學生通過對真實、復雜問題的探究,在參與的全過程中逐漸建構知識、習得技能、自主修德。學期之初,教師先開設有關生態文明的普及講座,布置學生本學期擬完成垃圾分類的項目研究,學生分組、擬定主題。有的學生選擇了垃圾分類的問題,有的學生選擇舊教輔教材的回收問題,有的學生選擇居民綠色出行的問題,還有的學生選擇超市果蔬農藥調查。開展這些研究,學生必須掌握收集資料的信息技術,教師講授“如何收集資料”;資料收集完成后必須處理數據,教師講授“如何處理數據”;學生必須進行問卷調查和驗證分析,教師講授“問卷星的制作與運用”;學生進入撰寫調研報告的環節,教師講授“Word文檔排版與技巧”;學生進入班級匯報環節,教師講授“PPT的制作與技巧”;項目進入對外宣傳環節,教師講授“網頁的制作”。學生的項目化學習成果在全國、省、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共獲得11個獎項。
這既是學科教學以學生為中心的方式創新,也是課程思政在道德認知、實踐行動方面的創新。學生通過自主調查受啟發受教育,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得到提升,一名初中學生在參加生態文明主題的調查之后,給福建省總工會寫信,呼吁關注環衛工人的生活狀況。時任省總工會領導專程到該學生家中,與之共同探討環衛工人工作和生活條件的改善問題。“這次學習讓我深刻感受到垃圾分類對福州市乃至全國的重要性。我的交際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有了提高,也更深刻地意識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很多學生在課程總結中都有類似這樣的筆記。課程思政和核心素養互利共生,課程思政正在引領課程提質創新,面向未來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黃麗萍)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