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金華職業技術學院機電工程學院 “實體化運行·一體化提升”育智能制造人才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2-05-13  閱讀:次   |
42.9K

  ■特色為筆繪制“雙高”建設新畫卷·浙江篇

  目前,產教深層次融合缺乏具有校企平等話語權的平臺和機制、產業資源融入人才培養深度不夠等問題仍存在,制約了職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金華職業技術學院依托國家首批產教融合發展工程,總投資2.4億余元建成智能化精密制造產教園,打造“產教綜合體實體化運行、產學研訓創一體化提升”的智能制造工匠人才培養新生態,形成高水平產教融合推動高質量人才培養的“金華模式”。

  構建“實體化運行”的產教綜合體,實現實質性產教融合

  首先,構建“3+3”產教綜合體,增強產教融合“緊”度和“密”度。以學校資產經營公司為橋梁,引入社會資本組建3家不同類型的實體公司,與學校的實訓中心、研發中心、企業服務中心3個中心融合運行,建成智能化精密制造產教園,構建了“3+3”產教綜合體。學校設備入股,與骨干企業合資成立生產型公司——浙江京飛航空制造有限公司,共管精密制造實訓中心,形成精密零部件規模化生產,建設教學車間,實現全流程項目實習;學校技術入股,引入風投基金成立研發型公司——金職液壓動力(金華)有限公司,聯合省重點實驗室等研發中心,組建“混編”研發團隊,開展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實現科研反哺教學;學校品牌入股,引入產業基金成立培訓型公司——浙江星河金職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共建航空維修培訓中心,與校內專業融通師資和設備,實現培養培訓一體化。

  其次,創新全方位融合運行機制,增強產教融合“深”度和“實”度。創新實體化運作的“四部曲”融合新路徑:一是根據專業發展需要明確目標合資公司定位;二是根據不同的公司類型確定合適的合資模式;三是明晰股權架構規避資產流失風險;四是優化產教綜合體管理委員會、公司董事會等組織體系,選派董事和副總參與決策與運行。按股權分紅,實現利益融合;出臺專業對接企業的融合運行方案,專業與企業一體化統籌安排教學與生產,明確實體公司的教學責任清單,實現“培養目標、教學內容、培養模式”三融合,推動教學組織與企業生產緊密契合;制定《產教綜合體人事管理制度》等系列管理制度,師生員工一體化,建立校企人員雙向流動相互兼職的常態化運行機制,在職稱評聘、工齡計算、報酬分配等方面,實現“政策‘堵點’、崗位身份、利益分配”三打通。

  探索“產學研訓創”的一體化提升,實現“全鏈式”人才培養

  產教融合的生態效應在于其綜合職能的有效發揮,金華職業技術學院以產教綜合體平臺為支撐,通過強化真實生產、實訓教學、科技研發、社會培訓、創新創業等產教綜合體平臺“產學研訓創”的一體化建設,以產助學、以研促產,學訓結合、訓創融合,形成良性循環。

  轉化資源,聚合技術鏈。堅持“標準引領、技術引領、創新引領”,立足“德技融合、賽教融合和專創融合”,基于“崗課賽證”融通,校企聯合開發智能制造領域專業課程標準和職業技能等級標準,開發培訓課程和新形態教材,開發以“虛擬工廠”為核心的數字化資源,打造新技術引領的“標準、課程、證書”立體化資源中心,推動產業資源有效融入教學,為實施“項目串接、學研互動”人才培養模式奠定基礎。

  項目串接,延展課程鏈。基于企業生產任務開發課程項目,基于研發和企業服務項目,開發研習式學期項目和綜合訓練學期項目,將實體公司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引入教學;采用集中項目解讀、分散研習提升、集中攻關難點的“交錯式”教學組織形式,分階段串接“課程項目+學期項目”,銜接校內基礎訓練和實體公司頂崗強化,提升教學與生產契合度,實現學生崗位能力螺旋遞進培養。

  學研互動,拓展能力鏈。組建“工程創新班”和“賽教融合班”,選聘產業導師,推行項目導師制和現代學徒制,將航空零部件制造、柱塞泵研發、車間精益管理等實際案例,經過凝練、派生,再設計成應用創新實踐項目,學徒在不同階段完成量身定制的導師項目,以專利、實物、實施方案等成果形式完成結題。實施“導師+項目+團隊”工作機制,豐富“第二課堂”,實現“做中研、研中創”,以成果導向激勵學生創新熱情,提升學生工程創新能力。

  厚植“精益求精”的產業文化基因,實現“浸潤式”工匠特質養成

  廣泛調研,建立圖譜。開展行業企業調研,結合產教園實體公司執行的行業AS9100D質量管理體系標準和CCAR147標準認證,根據“認知—養成—深化”三個階段,分析工匠素養培育要素的具體教學要求,設置各課程和模塊的素養教育內容,規劃活動項目,建立“匠心(職業意識)、匠魂(職業道德)、匠行(職業行為習慣)”培育圖譜,構建循序漸進的素養養成路徑,使學生在熟悉職業崗位素養要求的基礎上形成職業意識,熱愛職業崗位,樹立職業理想,自覺履行職業規范,逐步形成職業習慣。

  開發課程,創設載體。借鑒實體公司“精益管理”標準,開發貫穿6個學期的“勞作素養”課程,編寫《工匠精神培育操作手冊》,在“課程、活動、管理、文化”四個方面全程融入工匠素養養成。以通識課、專業課和綜合實踐課的課程標準明確素養培育要素、具體教學內容及考核要求;將素養要素與學科技能競賽、第二課堂及學生社團活動有機結合,制定制度,督促學生人人參與志愿服務。將“5S”標準落實到實訓室、教室與寢室行為活動中,制定日常行為規范,引導學生建立良好的工作規范與生活習慣;在教學和活動場所營造具備示范、標識、約束、熏陶等功能的“精益求精”職業文化氛圍。

  模塊考核,納入學業。建立職業素養量化考核體系,實施以“勞作素養”課程為載體的分模塊素養考核機制,將素養考核引入學業考核范疇,分成精益管理知識、課程實踐素養、寢室內務素養、操行文明素養、文體活動素養、志愿服務素養6個考核模塊,分模塊制定量化考核細則與標準,實現定時定位定量考核,以標準化引領學生自覺養成良好的職業素養。開發職業素養考核APP,按學期實施信息化考核,成績納入學業檔案。

  (王志明)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