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浙江金融職業學院“外貿單證操作”課程“大滿貫”之路
課程是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載體,故教育領域有“課比天大”的觀點。發展是教育永恒的主題,而課程改革則是推動教育發展、適應社會改革的根本動力。浙江金融職業學院“外貿單證操作”課程是國家高水平專業群——國際貿易實務專業群的專業核心課程。該課程時刻遵循職業教育育人新要求,動態適應外貿產業發展新需求,緊跟數字技術新發展,依托2006年國家示范校重點課程、2009年國家精品課程和2013年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等建設項目,堅持16年系統化迭代升級、數字化改革創新。國家教學名師領航結構化教學團隊,扎實推進“雙元共育數字賦能價值融入”課程建設與課堂教學改革實踐。在課程內容開發、課程團隊建設、課堂教學實施、課程教材編著等方面形成體系化創新成果,取得首批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國家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全國教材建設優秀教材獎一等獎等十余項國家級別獎項,打造職業教育“大滿貫”課程,形成了基于普通課程打造國家級別“名師、名課、名教材”的課程建設與課堂教學改革實踐的樣板。
數字融通課程思政,一主線兩形式三環節四融入,提升課程“溫度”
課程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的主渠道。“外貿單證操作”課程堅持價值融入,推動數字融通,致力課程育人與數字技術雙向賦能、融合創新,構建“一主線兩形式三環節四融入”課堂教學模式,將外貿強國的價值觀融入教學全過程,將精益求精的單證觀融入制單各環節,實現德技并修。遵循立德樹人一條主線,融入精益求精的單證觀,結合職業教育類型特征,設計校內授課與工學交替兩種授課形式,實現知識技能學習與勞動素養教育相結合,推動行為體驗、情感體驗與知識技能學習的融合,從而讓知識技能的學習更有溫度。充分運用數字化技術,基于“課—書—空間”應用場景,以學生為中心,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融通教師課前教研、課中授課、課后反思,學生課前自學、課中學練、課后拓展三環節,實現全時段、全方位課程思政育人。將課程思政作為課程標準、教學設計、課堂授課的重要內容,全面融入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四個方面,培養學生秉匠心、制匠品、踐匠行,實現課堂教學與思政教育深度融合。課程入選國家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引領職業教育課程思政建設。
數字連接校企兩端,雙元雙優共建共育,保證課程“效度”
課程建設與課堂教學層面的校企雙元協同,是職業教育實現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根本表征,也是提升職業教育育人質量的根本途徑。“外貿單證操作”課程根據外貿單證員崗位工作流程,對接不同工作領域,引進龍頭外貿企業、銀行國際業務部門、國家進出關境監督管理部門、貿促會等外貿單證專家,與國家教學名師領銜的校內單證團隊,構建“雙元雙優”結構化課程教學創新團隊。團隊合作開發崗位標準、課程標準、一體化教材,“三合”實現校企深度融入課程開發;團隊協同完成各自“精專”的教學模塊,共同備課、授課、評價,“三同”實現校企深度融入課堂教學。不斷完善《行業兼職教師遴選、聘用和管理辦法》《共同備課實施細則》《共同授課實施細則》等規范性文件,強化機制運行保障。充分發揮5G、物聯網、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優勢,突破時空限制,構建虛擬“教學+研究”平臺,實現校企之間互聯互通、共建共享,縮短校企之間物理距離,推動“線上+線下”結合的教學與科研模式,打造校企雙元團隊教學科研實踐共同體,構建智慧型職業教育基層教學組織。
數字重構課程空間,一書一課一空間,拓展課程“廣度”
移動設備、無線網絡、泛在技術等不斷拓展學習空間,智慧化、立體化課程空間正在成為數字時代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場域。“外貿單證操作”課程依據單證員崗位標準,開發課程標準,分解知識點和能力點,一體化設計課程;對應知識點和能力點開發微課、習題等顆粒化數字資源;以單證員工作過程為線索,搭建11個工作任務構成的結構化課程,建好數字化“課”。校企“雙元”開發教材,保證內容對接外貿新規范、新技術;采用新形態一體化編寫模式,通過掃描二維碼,實現平面資源與顆粒化學習資源、結構化在線課程的互動,編好一體化“書”。基于職教云平臺以及手機等移動終端,實現實體課堂、在線課程、虛擬仿真系統的互聯,基于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技術為學生帶來身臨其境的沉浸式外貿制單流程體驗,基于人工智能技術,實現智能數據采集、分析指導,創好智慧型“空間”。推動課程空間由傳統的點面單向、平面靜態向互聯互通、多維立體轉變。“外貿單證操作”課程基于信息技術創新“課—書—空間互聯互通”課程開發應用樣態,實現教材平面與立體、教學線上與線下、學生正式學習與非正式學習的全面融合。課程連續三屆入選國家級別精品課程,成為高職數字課程建設與應用的示范。
數字賦能課堂教學,以學情定教學、以數據促發展,提高課程“精度”
因材施教、全面發展是教育現代化的基本理念,數字技術的不斷發展,使得班級授課形式下的全面發展、因材施教成為可能。“外貿單證操作”課程教學基于“課—書—空間”應用場域,教師課前通過問卷調研、相關專業課程學習檔案、課前自學等數據分析學生群體學情和個體學情,進一步調整課程目標、優化教學內容。課中全過程采集學習數據,分析知識技能掌握情況,適時介入學生學習活動,幫助學生掌握不熟練、不清晰的知識技能,依據準確的學情數據分析,輔助教師“精準化教”,引導學生“個性化學”,破解教師經驗式教學和學生同質化學習的問題。在強調知識技能高效率、精準化習得的同時,注重學生學習過程中,個體動態創生的碎片化、生成性資源的采集和分析,將其作為學生的發展點、課程生長點。借助數字化平臺、穿戴型設備、智能攝像頭等技術全過程采集數據,教師主動發掘數據,有意識地激發、針對性地反饋、適切地引申,助力學生個性化發展。整體上依據數據,為學生提供可視化、個性化的學習體驗,為教師提供精準化、智能化的教學支撐。
課程團隊秉承“課比天大”的建設理念,扎根課堂,致力于創新實踐,在職業教育一線教學的主陣地上,把“外貿單證操作”打造成一門讓學生受益、教師成長、社會認可的名課。“外貿單證操作”是我國上線中國大學慕課的首門高職課程,先后被評為國家精品課程、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首批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首批國家課程思政示范課程,連續4屆被評為國家級別課程。校內學生對課堂教學滿意度達95%以上,學生的單證能力和職業素養得到用人單位高度評價。近5年,學生獲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互聯網+國際貿易綜合技能”國賽一等獎等省級以上獎項12項。課程配套教材2008年首版,受到廣大師生好評,歷經5版,發行10萬余冊,先后入選“十二五”“十三五”職業教育國家規劃教材,被評為首屆全國教材建設優秀教材獎一等獎,是高職新形態一體化教材的樣板。依托課程培養國家教學名師1名、浙江省教學名師1名、浙江省優秀教師2名、黃炎培職業教育獎杰出教師1名,入選國家課程思政教學名師和團隊,獲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教學能力比賽二等獎1項、浙江省教學能力比賽一等獎1項。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中國高教研究》等期刊發表相關論文10篇,出版課程標準著作1部,產生了一定的學術影響力。依托智慧職教、中國大學慕課等平臺開展慕課應用,用戶10萬余人,在100余所高職院校開展SPOC教學實踐,惠及學生6萬余人。服務浙江省土產畜產進出口集團有限公司、浙江省化工進出口有限公司等企業200多家,惠及員工5000余名。
(章安平 米高磊 劉一展)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