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師范大學 “多元協同、多階鏈式”培養光電信息類人才
隨著新一輪科技和產業的重大變革,國家和社會迫切需要高素質復合型“新工科”人才。經過近十載的探索與實踐,福建師范大學光電與信息工程學院構建了“多元協同、多階鏈式”光電信息類工科應用型工程人才培養模式,取得了系列標志性成果和顯著的社會效益,在福建省創新工程人才培養中發揮了示范和輻射帶動作用。
“新工科”人才培養亟須構建體系
當前,“新工科”人才培養存在重應用技能輕人文教育、綜合能力訓練環節薄弱、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缺乏深度融合、課程體系缺乏系統設計、科教融合和產教融合缺乏行之有效的協調育人機制等問題,創新創業教育缺乏成熟系統的教育理論支撐,尚未形成完善的全鏈條覆蓋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和人才培養方案,缺乏與之相適應的質量保障與評價體系,制約了高校“新工科”人才培養質量和水平。
光電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成果
(一)價值引領,構建“新工科”思政育人新體系。依托學校全國重點思政項目與課程思政教學研究中心,打造名師引領的思政育人團隊,構建“新工科”思政育人體系。發揮思政育人主陣地作用,實現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頻共振、協同育人;打造專業科技節活動、師生共建黨團日活動等育人載體,實現“三全育人”;開設工程倫理課程,在金工實訓、企業實習和實驗實踐課程中強化團隊精神、使命擔當和工匠精神養成。
(二)多元協同,打造科教、產教“雙翼驅動”育人新機制。強化科技創新引領:打造由國內外學者、碩博導組成的科學家團隊與學術講師團隊,全面開放省部重點實驗室,實施項目入駐制,構建導師—研究生—本科生“三位一體”科技創新實踐模式,提高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科技競賽和畢業設計質量。強化工程項目驅動:打造企業家導師團隊,構建校企協同創新大平臺,創辦“光電大講堂”,與福州市光電行業協會等單位深度合作,開展基于工程問題導向與項目驅動的科技創新實踐,攜手分級打造“菜鳥計劃”“創新實踐挑戰營”和“創新創業提升班”等實習實訓平臺。強化課外科技實踐深度融合:創建學院科協社團,組建大學生科技創新中心,形成以科技節、學科專業競賽和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為載體的平臺支撐體系。
(三)“四階”遞進,創建全鏈條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打造以光電導論—創新創業課程—光電大講堂—實驗室和企業參訪—科技節與國際光日為主線的課程體系,強化專業認知,融合創新意識啟蒙;構建體現光電行業特色、融入創新創業思維方法和精神的專業課程群,打造高質量金課;提高實踐課程比重,增設開放性、設計性和創新性實驗課程,強化以工程基礎技能—專業技能—創新創業能力為主線的實踐育人模式;打造一批校企聯合實驗室和學生科技創新平臺,融合創新創業實踐,形成集課外科技、學科競賽、Capstone專題習作、畢業設計和創新創業于一體的綜合應用能力培養機制。
(四)以激發學生創新潛能為目標,完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與評價體系。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專門設立創新學分,制定并完善創新創業學分管理及認證制度,將創新創業活動納入本科生人才培養體系;選拔骨干教師到企業實踐,同時聘請企業工程師承擔部分課程教學,擔任創業導師,聯合帶項目育創新人才;將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創新創業能力列為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的重要指標,形成科學的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體系。
成果推廣與應用成效
(一)一流專業建設成績顯著,學科特色凸顯。福建師范大學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專業入選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通過國際工程專業教育認證。學校2個學科連續入圍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排名榜單。
(二)黨建與業務融合發展成效顯著。光電學院3個師生共建黨支部獲批省級樣板支部,成功申報13門國家、省級和校級金課,建立3個省級教學團隊、2個省級教學示范中心,獲批17項省級以上教改項目。
(三)人才培養成效顯著。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專業畢業生就業率穩居98%以上,多人赴國內外知名高校深造。學生課外科技競賽與創新創業成績凸顯,獲國際、國家和省級獎180余項,獲批24項國家和省級創新創業計劃項目、12項校企合作項目、12件授權專利和軟件著作,成立6家創業孵化公司。
(四)輻射引領與服務社會效果顯著。學院獲邀在全國光電院長論壇、福建省和廣東省工程專業認證會上作主旨報告,成果經驗輻射全國20余所高校。承擔國家教育部門高校中長期規劃戰略課題,推廣福建經驗;參與編寫福州市產業集群建設方案和“十四五”發展規劃,助力福州市相關工作獲國家級別表彰。
(張先增)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