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建設“田間學院” 堅持游教鄉村 ——重慶三峽職業學院打造鄉村振興新范式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2-05-15  閱讀:次   |
42.9K

  重慶三峽職業學院擁有86年農職教底蘊,是重慶市現代農業特色高職院校、中國特色高水平專業群立項建設單位、國家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優質校。學校深化產教融合,彰顯“三農”擔當,書寫田間故事,自2019年成立重慶市首家“田間學院”以來,育訓“三農”人才2.25萬人,在三峽庫區田間為鄉村振興蓄勢賦能。

  興辦“田間學院” 游育“三鄉人才”

  重慶三峽職業學院積極響應鄉村振興戰略,立足國情農情市情,在人才培養端上改革,沖破校園圍墻,走向田間鄉村,星火式創建“田間學院”,實施“三鄉人才”育訓工程。

  瞄準在鄉人才游訓,堅持農學結合,培育“新農民”。鄉村特工隊、技術專家團、科技特派員等167名教師,長期上山下鄉,瞄準在鄉人員,堅持送教進村入戶,培育鄉村“新農民”。編著三峽庫區田間教材21本,創建“田間微課”,采用半農半讀、農學交替方式,引領村民網絡空間線上學、田間地頭集中學、創業基地實踐學,促進鄉村生態種養、智慧加工、云上銷售,培養新時代智慧農民。每年巡回式開展田間農技培訓9800余人次。學校2020年獲重慶市職業培訓典型案例獎。

  游說返鄉人才創業,堅持三產融合,打造“新農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期,越來越多的農民工返鄉,鄉村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學校教師巡回勸說鼓勵返鄉人員填技術短板、補創業之“鈣”。6300余人次師生在萬州龍沙鎮、白土鎮和忠縣新立鎮等地,帶領186名返鄉農民工刨根“稻魚共生”,指導239名返鄉人員扎根養豬全流程研修,探索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打造了“三峽稻魚米”“三峽職院稻田魚”“微臘肉”等生態產品。12所“田間學院”嫁接鄉村致富基因,傳輸智慧能量,為現代農業插上“數字”翅膀。“田間學院”分院長、大林村駐村干部扶永輝,每月實地指導大田生產,幫助12戶老黨員走上致富新“稻”路,實現全村520畝稻漁綜合種養戶“1帶N”。2021年,重慶市《每日要情》報道了校地合作田間育人情況。

  育訓入鄉人才扎根,堅持村校共生,建設“新農科”。學校堅持踐行產教融合、村校共生,實施校園田園融合辦學,以“孵化基地+上云下地”方式育訓入鄉人才。從數、志、智、情上踐行“田間育人”。開設“三農”思政、生態種養等田間微課168門,傳授手機“新農具”技藝,培育田間“新農科”人才。每年2300余名大學畢業生回到三峽庫區,扎根鄉村,書寫“大田文章”。每年培訓5200余名高素質農民、農業經理人、合作社帶頭人、智慧農業帶頭人,讓他們憑技術技能扎根鄉村。

  打造田間創客 開設游教課堂

  重慶三峽職業學院積極打造田間創客中心,開設游教課堂,在鄉村行走辦學,為鄉村注入“農活”新動能,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

  堅持“田間120”游擊式送教,村民呼叫,教授趕到。學校成立“田間120”急救中心,36名科技特派員和131名教師長期行走鄉野,解村民田間急難,在田間書寫“農活”故事。以田間“放魚+授漁”形式,年均開設田間課堂260余次,推廣稻漁綜合種養面積3萬畝以上。養豬“六字訣”和果樹栽培“三字經”、“三峽農家”特色高效農業等,在“田間120”輻射區域廣為流傳。每年近千人次“田間應診”,5200余人次農業經理人、青年農場主、高素質農民、合作社負責人、返鄉農民工得到技能提升。

  堅持“田間保姆”家訪式傳技,做給民看,帶著民富。萬州、巫溪、云陽等區縣“田間學院”游教小分隊爭當“田保姆”“禽保姆”“果保姆”。隊員們在創建創業孵化基地的基礎上,巡回式家訪田訪,及時解決技術難題,不僅手把手教村民學習現代智慧農業技術,而且鼓勵村民實施“三變”改革,“賺了是你的,虧了是我的”,引領村民創辦稻漁綜合種養合作社29個、“青脆李”果業基地3個、電商平臺1個,助力打造“臘肉人家”“稻香村”“花果山”等鄉村旅游品牌7個,村民喜獲田間效益,書寫了“職教賦能+產教脫貧”的故事。

  堅持“田間農博”問需式答題,碎片拾來,積智成才。100余名田間農博士長期“上云下地”,創辦科教支撐的身邊樣板田,線上線下為村民解惑。村民點課求學,教師因需施教。近三年高職擴招的1280名鄉村大學生,在家鄉干中學、學中干,在“谷教授”“豬專家”“果博士”的“碎片式”指導下,示范引領帶著村民干,在“實踐鍛煉+助農咨詢”中積小成為大成。教師實現線上診斷、視頻答疑、實地指導,村民實現家中上大學。2021年2月,“學習強國”平臺報道了學校把大學辦到“田間地頭”的情況。

  深耕田間地頭 實現校地共生

  重慶三峽職業學院游教隊堅持“德技并修、育訓結合、產教融合”,實施田間教學革命,書寫了“稻魚雙收”“臘肉革命”等田間故事。

  師生共繪“稻漁盆景”。4800余人次的師生在白土鎮大林村田間學院推行文化強村戰略。2017年創建了250畝的“稻魚共生”核心示范區,繪就“人田和美”“稻漁人家”等字樣的彩色稻景觀,用“字繪稻漁”營造村強民富的振興生態,實現稻田產值翻番。這一項目2019年獲批國家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典型項目。2021年,稻漁綜合種養項目又在萬州區增加4000畝,并在忠縣、云陽、梁平等地推廣應用31600余畝,成為三峽庫區丘陵田園上的星火式“盆景”。

  村校共造“產教臘肉”。巫溪縣天元鄉“田間學院”積極實施“村校共生”,創建產教融合基地,探索產教興村。“田間學院”天元分院院長、駐村干部譚鵬昊帶領54名“田間學院”的農民大學生,半農半讀、半學半研,帶動村民散養生豬5700余頭,創建萬春臘肉加工扶貧車間,與村民們一起實施種植、養殖、加工、銷售一體的“接二連三”融合教學,敦促窮山溝養豬業的“蝶變”,三年來銷售額超1200萬元,直接帶動32戶脫貧,被巫溪縣認定為扶貧龍頭企業,入選國家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典型項目,書寫了“10名教師與1塊臘肉”的故事。2019年、2020年兩年生產臘肉香腸制品53噸。“校聯體”天元鄉2021年獲全國脫貧攻堅工作先進集體獎。2021年6月,《焦點訪談》以“夢圓萬春”為題,專題報道田間學院“產教臘肉”。

  校企共筑“德藝雙馨”。學校畜牧獸醫“雙高”專業群長期服務周邊區縣百萬頭生豬產業,牽頭成立中國生豬產業職業教育產學研聯盟,與當地鄉村龍頭企業合作,創辦12所“田間學院”。游教團隊育訓結合,上好學農愛農的田間思政課,破解大田生產的疑難雜癥。用匠心培養三峽庫區“德技兼修”全日制大專人才1.2萬余名,投身38個文明鄉村、智創小鎮建設。2020年開州“田間學院”畜禽游醫隊帶領160余人次師生駐扎麻柳鄉13天,為村民治好病牛28頭,挽回損失60萬余元,得到鄉干部贈送的“千里幫扶為百姓,德藝雙馨傳四方”錦旗。來自“田間學院”的趙麗創辦農機專業合作社,獲評“全國農業勞動模范”;培訓學員馬劉洋帶領鄉親養豬脫貧,2019年入選“重慶十大鄉村領軍人才”。“田間學院”教師2019年獲“全國綠化獎章”“重慶市鄉村振興貢獻獎先進個人”、2020年獲“全國優秀共青團干部”“重慶市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等榮譽。

  堅持游教鄉村 助力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重慶三峽職業學院積極推廣“游教”經驗,立足“三農”做大“田間學院”,將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這盤大棋下活下好下生動。

  “游創”新鄉村,打造田間校園。專業帶動鄉村產業,把職業教育辦到鄉村田坎上,破解產教“合而不融”的問題。做優“稻魚共生”“臘肉新鄉村”,打通鄉村人才培育“最后一公里”。推行“現代學徒制”“1+X證書”,堅持校鄉企聯動,探索“游教專家+鄉鎮+合作社+農民+學生”產學研模式,實現一個專業帶動一個鄉村產業、一個田間學院帶動一片鄉村發展,打造產業新村、田間學院融合的“校聯體”特色。

  “游育”新農人,打造生態田園。村校深度合作,把職業教育辦到農業命脈上,輪回培育鄉村振興新農人。村校同創,促進校園與家園、教師與鄉賢、學生與農民、教具與農具深度融合,打造三峽庫區“村校共生”新版本。推動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重構,堅持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四鏈銜接”,服務鄉村生態產業。推廣田間、車間、山間“流動育人”模式,推動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循環,輪訓田間工匠,幫助新農人成為“興農人”,探索鄉村“綠色振興”教育范式。

  “游造”新業態,打造數字鄉村。游送智慧教育資源,把職業教育辦到農民心坎上,打造智慧農業新業態。實施農業智慧賦能工程,利用鄉村“新基建”,推動數字化游訓,創建田間達人終身教育體系,培養“技能+智能”“雙能”人才。推行智慧課堂、未來課堂、翻轉課堂互動的“田間育人”模式,推動“5G+田間教學”“5G+VR/AR育人”場景應用,推動農機與農藝、機械化與信息化融合,推廣“天上飛、地上跑”的山地丘陵“智慧農機”“田間數字”綜合應用,把鄉村打造成村民的智慧校園和智慧家園。

  (重慶三峽職業學院黨委書記陳章)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