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工貿職業技術學院高職教育與技工教育“1554”貫通培養模式探索
“特色”為筆 繪就新時代“成都工匠”培養畫卷 ——成都工貿職業技術學院高職教育與技工教育“1554”貫通培養模式探索
成都工貿職業技術學院立足自身資源,充分發揮學校高職和技師教育“雙軌”運行優勢,2015年,直面現階段高職與技工教育(以下簡稱“職—技”)存在的問題,率先開展“職—技”貫通培養改革與實踐,依托“成都工貿職業技術學院與成都市技師學院貫通培養改革方案”等7個項目,歷經6年探索,創新構建了以培養新時代“成都工匠”人才為目標的“1554”“職—技”貫通培養模式,使得學校發展和人才培養煥發出勃勃生機。
應局:直面“職—技”人才培養短板,梳理清單
學校直面現階段“職—技”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培養方案未能有效對接,課程設置存在交叉脫節現象、貫通培養的資源缺乏有機整合、有效保障機制未能形成等問題,認真梳理問題清單,找準解決問題的支點和突破口,開啟“1554”“職—技”貫通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破局:創新“1554”貫通培養模式,破解難題
——高點定位,制定“職—技”貫通一體化人才方案,破解人才培養方案未能有效對接的問題。
精準對接企業人才需求,確定“高素質、強技能、能遷移、敢創造”的新時代“成都工匠”人才培養目標。高職、技校、企業三方共同設計、共同制定、共同實施、共同評價、共同修訂一體化人才培養方案,實現“職—技”的橫向貫通、縱向融通。
——育訓結合,構建“職—技”貫通“五化”模塊課程體系,破解課程設置存在交叉、脫節現象的問題。
思政教育全程化課程模塊。創新“職—技”貫通思政教育方式和資源供給,將“共性工匠文化+個性行業文化”思政元素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的8個模塊化課程,培養德技并修的工匠人才。
文化素質多樣化課程模塊。打造文化傳承等6個素質模塊化課程,技工教育階段,圍繞升學單招考試,強化語數外文化基礎;高職教育階段,圍繞學生專升本需求,構建了A、B兩類文化素質課程,實施分層教學,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
專業能力階梯化課程模塊。技工教育階段,構建專業基礎理論和實訓教學兩個模塊,實施理實一體化教學。高職教育階段,以培養崗位綜合職業能力為核心,對接“1+X”證書標準,構建初級、中級、高級模塊的專業能力課程模塊。
拓展課程個性化課程模塊。開發企業技術項目、創業項目孵化、“雙創”競賽集訓、技能競賽集訓、跨專業選修課等五類模塊課程,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培訓課程特色化課程模塊。開發職業核心能力訓練項目、專項職業技能證書、技能競賽項目、成都工匠孵化項目、WIFI國際認證五大培訓包,全面提升綜合職業能力。
——整合資源,打造“職—技”貫通五大資源共享平臺,破解培養資源缺乏有機整合的難題。
校企資源共享平臺。按照“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共贏”原則,校企共建標準廠房、生產性實訓基地等,實現校內外資源有效整合、共建共享,提升實習實訓的效度。
課程資源共享平臺。對接行業企業的新技術開發課程資源,共同制定課程標準,開發精品課程資源、教材學材,建設先進制造特色教學資源庫、精品在線課程和實訓教學項目資源,搭建“互聯網+”學習場景以及學生、社會培訓學員共享平臺。
教師資源共享平臺。校企共同打造一支高水平“雙師型”教師隊伍,構建“競賽教練團隊+教學創新團隊”“技能大師+技術能手”“產業工匠+學術帶頭人”模式,強化校企的雙向互動、一體化培養。
培訓資源共享平臺。學校與成都市總工會等單位緊密合作,完善技能培訓體系,統一培訓標準、培訓教材、培訓題庫,同時,與企業合作,搭建產業人才培訓資源庫,開發高質量培訓標準、技能培訓課程包,形成工匠特色培訓品牌。
“雙創”資源共享平臺。建設“雙創社團+雙創俱樂部”“創新工坊+創客空間”“雙創訓練營+創業苗圃”三大實戰訓練平臺,采用“基礎服務+創新服務+專項服務”階梯遞進的模式,為中小微企業提供研發設計等服務,實現創新創業貫通培養。
——創新實踐,建立“職—技”貫通聯動保障機制,破解未形成有效保障機制等問題。
分段育人實施聯動機制。依照一體化設計貫通培養方案,按照成才階段,分段組織實施、考核和評價,實現分段育人的同步、連續、貫通,確保實現新時代“成都工匠”人才培養目標。
專業設置調整聯動機制。對接成都“5+5+1”現代產業體系,實施一體化“職—技”專業銜接,重點打造數控技術、電子商務等七大專業群,實施專業布局與設置實現一體化動態調整。
教學質量評價聯動機制。構建了“職—技”貫通聯動的教師成長、課程考核、學生綜合素質考核評價聯動機制,制定并落實相應的評價考核制度及標準體系,形成“目標—標準—實施—診斷—改進”的工作閉環,實現一體化完整性考核評價。
學分銀行管理聯動機制。建設學分銀行,制定配套管理文件,對學生學習階段、技能競賽等成果轉換成學分進行存儲,成果認定學分化,實現不同類型學習成果的學分積累等功能的管理聯動機制,實現學校教育與終身教育融合。
一次次改革,辨證施治;一次次創新,碩果喜人。
解題:豐收的禮贊,追求卓越再啟新征程
隨著“1554”“職—技”貫通培養模式的持續深入推進,學校人才培養和教育教學呈現出一派豐收圖景。
人才培養方面,學生參加技能大賽共獲得國家獎項45個,成功入選世界技能大賽國家集訓隊11人;各類創新創業競賽獲國家獎項4項,省級獎項40項。企業用人單位的滿意度達到98%。畢業生初次就業率近三年平均水平為96.3%。
教育教學方面,開發“職—技”貫通培養培訓課程標準300余個,開發貫通培養一體化教材40余本,建成國家生產性實訓基地、國家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世界技能大賽中國集訓基地等產教融合實訓基地40余個,校企協同創新平臺20余個。教師參加全國教師教學能力大賽(高職組)獲得省級一等獎7個,參加全國技工院校教師職業能力大賽獲得一等獎。成果孵化國家教育教學改革項目1項、省級項目6項。該成果被確定為四川省2021年教育教學重大改革項目,獲四川省第九屆教學成果一等獎。
此外,該成果在學校14個專業全面應用,34個專業得到推廣,崇州市技工學校等7所學校數控技術的18個專業直接復制該成果貫通培養模式。資源共享平臺為30多所職業院校和100余家企業提供服務,培訓企業員工15萬人次。該成果還被廣東等地30余所職業院校學習借鑒。
成績背后是學校創新與務實迸發出來的無窮活力,未來,學校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釋放蓬勃力量,為區域經濟發展作出應有貢獻。
(胡穎梅)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