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大學航海學院 打造高質量航海人才培養體系
集美大學航海學院航海技術專業源于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于1920年創辦的集美航海教育,至今已有百年歷史,被譽為“航海家的搖籃”。
近年來,航海學院依托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國家本科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國家教育部門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專業、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福建省示范性應用型專業群建設項目(航海類專業群)以及福建省本科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大系列項目,建立了“多維度、立體化”的高質量航海人才培養體系,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專業知識過硬、工程能力強、職業素養高的航海人才,受到社會各界的贊譽。
多方培養
與航運企業協同育人
航運是國際貿易的橋梁,海員是航運強國之基石,高質量航海人才隊伍是建設航運強國的戰略支撐與堅強保障。學院認為,培養高質量航海人才隊伍必須加強與航運企業、第三方關聯體的聯系,這樣才能緊密對接行業發展趨勢、了解人才需求標準。為此,學校把加強與行業部門的聯系作為重要工作之一。
近日,航海學院開展“訪企拓崗”專項行動,學院黨委書記蘭莉蕓、院長楊神化一行6人先后走訪了廈門中遠海運集裝箱運輸有限公司、廈門承庚供應鏈有限公司、廈門華易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等企業,與企業領導、校友等進行深入交談,就企業對人才培養的需求、學生實習與就業、校企合作等工作進行溝通。這是航海學院與航運企業協同、多方育人的一個縮影。
學院結合學科專業發展,對標行業人才需求,與國內19家知名航運企業簽訂校企協同育人戰略協議。學院通過“年度校企聯席會議”搭建平臺,請企業對航海教育“坐診把脈、對癥下藥”,并共同參與培養目標、培養方案、課程體系等教育教學制度的制定,使人才培養滲透“國家戰略、學校理念、企業文化、行業需求”等基因,從而提升人才培養的適應性。學院還實施“雙導師制”引領模式,充分發揮校企資源優勢,形成師徒帶教,實現學科與產業對接、專業與職業對接。
航海學院與7家國家、地方涉海類企業單位合作建立學生學習與實踐基地,逐步形成學校、航運企業、第三方關聯體“三主體”航海教育共同體。
多元培養
同一專業分層學習
學院根據學生的專業認知和個人發展規劃,實行“分層教學、分流培養、分類成才”,針對不同航海人才培養模式,建立不同層次課程體系,并配備與之相適應的師資力量。
一是設立“英才班”。在2013年開展的卓越工程師1.0實踐的基礎上,學院針對育人過程中發現的問題以及用人單位反饋的建議,開展了“行業英才”航海人才培養模式。構建了“通識教育+專業教育+素質拓展教育”課程體系,重點在實踐技能訓練、雙語學習、特種船舶、特定水域、船舶管理能力等方面開展教學,并有計劃地增加學習模塊,進行強化訓練。
“英才班”采用“雙導師制”,即“校內導師+企業導師”的引領模式,由學校“雙師型”船長作為校內導師,由航運企業的資深航海技術人員作為企業導師,共同在學生的專業認知、職業思想、航海素養、職業發展、人生規劃等方面給予指引,也讓學生提前接受公司管理、安全意識、職業技能與企業文化等方面的熏陶。
二是“卓越班”,采用“3+1”培養模式。學生前3年在校內完成原定人才培養計劃的學習內容,獲得相應的學分,第4年到合作航運企業見習,并安排到船上完成培訓。企業深度參與并根據培養計劃的要求合理安排船期,保證學生的上船時間。在課程設置上,由合作航運企業增設船舶營運、安全管理、實操業務、海事案例等方面的課程,做到學校培養與頂崗實習“無縫對接”。
三是建“智能航海班”。學院結合交通運輸部門《智能航運發展指導意見》,根據船舶智能化發展的趨勢,主動適應國內外高等教育改革的新要求,在原有航海技術人才培養方案的基礎上,制定航海技術(智能航海)人才培養方案,組建“智能航海班”。這個專業要求學生掌握智能航海領域的新技術、新動態。在課程設置上,增加人工智能、計算機、信息化等專業課程,實現培養交叉學科復合型人才的目的。
多載體實踐
實習船、模擬器融合課堂
集美大學航海學院的學生在經過理論學習后都要到船上實習,學校的實習船名為“育德”輪,總長199.9米、型寬32.26米、型深18米,面積相當于兩個標準運動場;定員173人,可容納143名
師生在船學習和實習。“育德”輪有兩個駕控臺,一個是正常航行使用的生產駕控臺,另一個是專門為學生設置的實習駕控臺。此外,“育德”輪還配備了獨立的航行設備、無線電設備等供教學使用,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可以模擬操作并實時查看航行狀態。船上還有各種可用于實習的研究室、教室。除了學習之外,船上的娛樂設施也不少,有娛樂室、圖書閱覽室、健身房、休息室等。
除了上船實習,學生還可以在實驗室里模擬駕駛船只。在傳統課堂教學的基礎上,學院將教學團隊自主研發的大型船舶操縱模擬器、雷達模擬器、電子海圖模擬器應用于專業課程的實操訓練,將這些航海模擬器進行整合,構建“虛擬船舶與海上環境”,創新開展虛擬海上航行綜合實踐和典型海事案例教學。
通過課堂理論教學、模擬器訓練、實習船實踐的“三階梯”育人渠道,實現從“聽中學”的傳達式教學拓展到模擬器“說中學”的互動式教學,最后升級至實船見習“做中學”的體驗式教學。
多渠道熏陶
“嘉庚精神”鍛造學生品質
學院邀請馬峰船長為學生講述“北極東北航道”航行的見聞,介紹該航道的主要航線以及附近海流地形,并強調北極航線研究的重要意義。這是航海學院舉辦的一次“船長講壇”。
“船長講壇”將航海業的政策制度、法律法規、前沿科技發展等專業領域內容,與船長們的成長歷程、工作經驗以及職業生涯中的奇聞趣事、人生感悟等內容相融合,既增強了講壇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又拉近了嘉賓與學生的距離。每次講座的互動環節,學生就專業、職業、人生規劃過程中的困惑和迷茫,以及其他感興趣的問題與嘉賓面對面問答互動,接受前輩校友的指點。
“船長講壇”是學院通過多渠道熏陶培養學生良好品質的一個側影。集美大學秉承“誠以待人、毅以處事”的育人理念,以“誠毅”校訓教育為突破口,將“嘉庚精神”貫穿立德樹人全過程,鍛造學生過硬的素質,為學生踏入社會贏得更大的主動權。
學院將“嘉庚精神”和系列思想政治理論課列入通識教育課程,開設“大學學習導論之學校歷史文化”必修課程,這也是新生入校的第一堂課。“嘉庚精神”深深地銘刻在一代又一代集大學子的心中。學校還在“育德”輪上成立了“海上流動團支部”與“海上流動黨支部”,開展獨具特色的“移動國土”課程育人。
學院以“弘揚航海文化,傳承航海精神”與“嘉庚精神、誠毅品格”為主題,分文化熏陶、思想引領、實踐塑造、學科競賽四大模塊,舉辦年度“航海文化節”,開展“嘉庚精神”與“船長講壇”系列講座,推進航海特色暑期志愿服務、專項社會實踐與創新創業教育,開設航海技能大比武、航海知識競賽、物流案例設計分析大賽與港口貨運設計大賽,形成了“一節兩講三特四賽”十大航海特色活動。
多元發展
人才培養體系成果豐碩
現在,航海學院成為我國培養航海人才的重要基地,校友足跡遍布五洲四海。很多從這里走出的學子成為國家航海事業發展的中流砥柱,趙炎平就是其中的一位。2004年,趙炎平從集美大學航海學院畢業后,成為“雪龍號”上的一名實習生。他從實習生做起,現任“雪龍2號”船長,曾參加11次南極考察、3次北極考察,成為國內海洋科考界的領軍人物之一。
學院高質量航海人才培養體系,也推動了師資隊伍的發展。學院教師團隊獲得福建省優秀共青團干部等市級以上榮譽與獎勵52項,主持省部級教學改革項目9項、福建省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項目3項。團隊中,“雙師型”教師占比近60%,持船長證書21人,高級船長7人,形成了一支梯隊結構合理、實踐經驗豐富的教師隊伍。
學院的人才培養體系獲得了良好的社會評價。學院“‘行業英才’本科創新班改革與實踐”被收入福建省本科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研究典型案例庫,“航海院校文化育人創新路徑——船長講壇”應邀到中國交通教育研究會航海教育研究分會開展經驗分享和示范推廣。教師團隊編著教材20部,發表相關研究論文73篇,多次獲中國交通教育研究會獎項以及入選“中國交通教育高峰論壇”會議論文。
“多維度、立體化”的高質量航海人才培養體系,帶來了專業的大發展。學院的航海技術專業被評為國家特色專業,并于2019年入選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現在,學院成為國家大學生實踐教育基地建設項目、國家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2021年,學院以優異的成績通過國家航海教育培訓質量評估,獲得全國首批理論課程考試成績等效認可。
近8年的實踐證明,學院人才培養體系具有很強的時代性、創新性與先進性,符合高等教育理念和航海教育規律。學院航海人才培養的質量及品牌與社會效應大力提升,增強了對“海洋強國、交通強國、航運強國”戰略高素質航海人才隊伍建設的支撐與貢獻。成果獲得上級領導與航運企業專家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贊譽,也受到航海類院校的廣泛關注和有效借鑒,對我國航海教育改革發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領與良好的示范作用。
(楊神化 鄭尚龍)
(正文結束)
